中医入门(52)厥阴系统与厥阴病
自2021年开始,国家从小学增设中医教育课,旨在全民普及中医药教育,为普及中医药文化,从即日开始用现代通俗语言深入浅出与大家共同学习中医药知识,使2021年前走出校园的喜欢中医药的同学补上这一课,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人人都能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享受国家大健康产业政策红利,成为自己、家人、社会的健康管理师。也为西医学习中医及中医夯实理论基础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敬请关注本头条号)
厥阴病属于六经病,是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候,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因此有厥逆胜复,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等各种厥逆证侯。
人体三阴系统中“阴气”最大的是太阴系统,太阴脾系统在五行中属土,少阴肾系统主水和藏精,厥阴肝系统主藏血,血是人体津液中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厥阴所管理的阴气最少。
从五行的属性看,厥阴肝系统在五行中属木,对应春天温暖生长、生发的特点。所以厥阴系统的特点是“阴中含阳”,阳气负责鼓舞厥阴肝的阴血和输布,如同春天植物中蕴藏着“生长、生发之火”,称相火(心火为君火),当厥阴肝的生长、生发之气被寒邪抑制时,相火郁结不能条达,相火郁极而发就会出现热证。
所谓的“厥”有极点和尽头的意思,厥阴病是寒至极点的病,有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等一系列发病情况的特点。厥阴病的寒和热、阴和阳同时出现,这是由厥阴的特点决定的。厥阴的寒病偏多,如下利,手足逆冷等。肝有病是疏泄条达功能不利,因此厥阴病有呕、吐、下利等很多肠胃病的症状。
厥阴的疾病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其他系统传来,另一种是本经直接受邪导致。可归为一下几类:一是厥阴经寒脏寒证,厥阴主藏血,当厥阴直接感受外寒肝血亏虚经络和脏器受寒时,出现“手足厥阴寒脉细欲绝”的症状,可用“当归四逆汤”暖经补血的方式温补厥阴的经脉和脏器。
组方:当归、桂枝、芍药、细辛、木通、炙甘草、大枣。当归温暖和补益肝血。桂枝、芍药、炙甘草是桂枝汤的组方,有助肝木运动、生发的作用。大枣的用量特别大,有补肝血和津液、水液的作用。细辛散祛陈旧之寒。木通“通利”辅助肝系统的通达和条畅。如果寒邪特别严重,加吴茱萸和生姜加强祛寒的力量。
当寒邪伤厥阴之脏而出现“干呕,吐涎沬,头痛”时,用吴茱萸汤来治疗。肝系统主管左路生发机制,因寒邪不能生发时就会出现左路不升、右路不降,肠胃机制被破坏的情况。吴茱萸汤由生姜、党参和大枣四味药组成,用吴茱萸辛温燥热之气来祛除肝的寒邪,生姜辅助祛寒邪,党参和大枣补益津血,弥补吴茱萸的燥性。
二是厥阴寒热交杂、上热下寒证。如果局部阳复太过出现热象,火热上扰而阴寒没有完全退却,造成下寒就会出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这样的症状在老人或体质弱的人会经常看到,患者出现头面部经常上火,但肠胃和手脚冰凉。
三是厥阴热证:“相火郁结爆发,阳气恢复太过,阳盛则热”就会出现热证。《伤寒论》厥阴篇有“阳热上伤阳络”的汗出喉痹症,“阳热下伤阴络”的大便脓血证,“阳热泛溢肌肤”的身发痈脓证。这四个证候或汗出喉痹,或大便脓血,或身发痈脓,或热不罢、热不止、热不退,都属于厥阴阳复太过而形成的热证。
四是厥阴热进退证:在阳气恢复过程中,“阳气时进时退”,阳气进就发热退就厥冷和下利,就会出现发热、厥冷、下利交替发生的临床表现。五是厥阴自愈证:当外寒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结积蓄到一定程度时,“郁极乃发、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如果阳复而阴寒邪气退却了,就会出现阴阳自我调和,病自愈的情况。
简单归纳六经病的特点及治法:(1)太阳病主要是表证,主要采用汗法。(2)阳明病主要是里热、里实证,主要用清法和下法。(3)少阳病主要是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候,主要用和解法。(4)太阴病主要是脏虚寒和湿邪证,主要用温补法。
(5)少阴病主要是心肾阴阳俱衰又以肾阳虚衰为主,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侯,主要是寒化证用温补法,热化症用滋阴清热法。(6)厥阴病没有典型特点,常寒热交杂出现错综复杂的症状。因此没有特色证侯就没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常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兼治”的方法,随证施治,并无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