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书市,宁缺毋滥
今天抽空去赶了一个书市,看到乌乌泱泱的图书一字摆开,让人眼花缭乱,一本本装帧豪华,印刷奢侈。数量之多,让人自惭形秽,别说二流作家的书目,就是一流作家的图书,没看的,甚至不知名字的都是天量的。
随便走到一个书摊,顺手拿起一本,一翻,优秀的作品还不真不少。同样平庸甚至是媚俗的作品就更多了。
卖书的摊主是个商人,对哪类图书畅销,很有心得。他说只要一类影视走红,与此相关的书籍都很畅销。
畅销书还有个特点:“序”、“题名”、“推荐”,封面、封底、都要精美,这样显得认真。推介人要写上“杰作”“力作”这些定论般文字,作者简介虽没几个人会读,繁琐漫长是需要的,这样看上去像一个复杂的工程,人们喜欢标榜的东西。
听了书商的言谈。我兴趣大增,市场经济,谁不希望多挣几个呢。多向优秀的同行学学也是正经事。
就仔细翻看,不看我还憧憬,一看简直令我气炸,畅销的书翻开一本无病呻吟,再看一本附庸风雅,再挑一本胡言乱语,再读一本极端偏颇。
移步另外的书摊,拿起一本翻看 大量的剽窃剪拼,再看一本沽名钓誉。
实在不愿再看了,给我的打击确实不小,畅销书籍原来都是这些题材和内容:幼稚愚昧的多角滥恋,俗套重复的闪婚试婚,混乱不堪的思维乱炖,不知所云的矫情倾诉,粗糙的叙述,平庸的想象,贫血的语言……
影视一旦走红,同一范畴的题材,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都齐刷刷赶工,你写第一章,我编第二章,他编序言、封面等等,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只要几天就能装订出书。更有甚者,直接网上复制、粘贴,既省工又省力。
书本介绍竟然写着该书创作耗时几年几十年。明显的睁眼说瞎话。
为了迎合读者,抓住消费者胃口,作家成了那个看别人眼色行事却又唯利是图的人。不求扬名立万,只要能灼灼其表,出入各种娱乐场;不在乎草草其内,乌七八糟。
乌烟瘴气那是别人的评价,与作者无关。
书市,不清楚什么时候成了市场经济的缩影,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名利场。
保罗·福塞儿在 《恶俗》中说:“如果你家洗浴间的水龙头划伤了你的手指,那不是恶俗,而是倒霉,但如果你还非要给那个水龙头镶上一层金边儿,那才是恶俗。”
为了追逐利润,作家迎合了恶俗,我不清楚最后谁倒霉,作家就好比镶上金边的水龙头,被放到了公共的洗手间。
二
文学,难道不是一种人生梦想和精神力量吗?
用一颗纯净的初心,记录时代,记录文学,发挥它传统的意义!在更宽、更高的层面上解救和引领每日深陷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体。
读一本书是可以促进生命的长度,给人温暖或力量,有触动心灵的东西。
社会的文化维度多元、包容的气度及政治环境的稳定和时代的欣欣向荣,当下的环境更有利于写作。
但我们的作家却降低了历史责任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很多庄严的、需要虔心敬畏的东西被作家们不知不觉间放弃或轻看。
作家的写作,起码要能真诚、能严肃面对文字,对创作的作品怀敬畏之心,尊重这种劳动。近来书市的所谓文学作品,网络作品,它们总是挑战着这个时代的道德底线。每一位阅读者,都期待文学作品中存在让人们可以获取的人生力量。而不是看后,觉得浪费了时间。
文学的意义是朴素的,会把人从喧嚣中沉淀出来、从繁复中剥离出来,他应该是一种价值导向。它能替读着打开无限未知的世界,使读着更有悲悯心和良知,学会爱和宽容,内心变得更强大和丰富。
翻看昆德拉出版的书,作者介绍十分简洁:米兰·昆德拉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1975年起一直在法国定居。
昆德拉心系读着,不愿意让读者浪费太多的时间去了解无意义的头衔、荣誉。 这是昆德拉与出版商在合同中规定的,作者介绍只能用这句话。“书籍自有自己的命运”,书籍自古被认为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一的事业。 一本书把作者介绍写成长篇,把定论式,评价式序言搞成营销,算不算错位了?
一部书籍的寿命到底是因作者而存在,还是因自身的价值存在,这还需要争论与阐述吗?
汪政先生这样说过:写作,使一个人的生活丰沛、充盈。阳光普照,会使一个人的心变得敏感、柔软。充满了善意的理解,会使一个人的思想变得尖锐、细密,发现尘世中被遮蔽的意义。
逛完书市,我还是怀念书少的岁月,宁缺毋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