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出上联: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佛印的下联,却“更狠”

所谓:英雄美女,才子佳人。这其实就是过去在老百姓心中,中国历史的一种缩影。

是英雄,除了要如项羽一样,力拔山兮气盖世外,身边有没有虞姬一般的美女呢?若没有?那抱歉了,知名度就会小很多,甚至会被排除在外。倘若此人实在太厉害,老百姓便会创造一个美女来当陪衬。

如关羽,翻《三国志》还是看《三国演义》,他眼中就只有刘备和张飞,跟美女不搭界。但民间却生生就出一个“关羽月下斩貂蝉”的传说。

才女佳人,也是这个套路。只不过对才子,民间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啥?对联!

很好理解,才子们的诗词歌赋虽写得美妙,可惜跟老百姓的距离太远了。于是对联这种喜闻乐见的文字游戏,就成了标准之一。是才子?那就出来对个对联,走两步!故而,没事就跟乾隆一起玩对联的纪晓岚,便被称为大清第一才子。

以至于搞得许多人只知道纪晓岚是对联高手,至于其编纂《四库全书》,著《阅微草堂笔记》等是一概不知。反正,只要纪晓岚能搞出精妙的对联,就成了!

由此推而广之,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也就稀里糊涂加入进来,且还跟佛印禅师和苏小妹,经常是组团行动,并由此产生出了许多经典对联。

比如,苏轼和苏小妹的兄妹互怼。苏轼嘲笑苏小妹脑门大,便出了个上联: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

苏小妹不甘示弱,拿苏轼的大长脸做文章,回怼道: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

还比如,苏小妹跟佛印“斗法”。

有一次苏轼请佛印禅师,在江边一起喝酒、撸串时,恰好被苏小妹听闻了,于是她也就跑来了。却一眼看到江水中,有佛印的倒影,便出了一个上联:五百罗汉渡江,岸边波心千佛子。

苏轼乐了,这是考佛印呢,故而不吭声,坏笑看着。佛印禅师却挠了头,都知道这苏小妹文才超然,都能把苏轼怼得翻白眼,如今却这么夸我,若对不出来,必会被看扁。正不知如何对呢,一抬头看间天上明月了。

佛印眼一亮,连忙说道:一位美女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佛印这个下联,不但拍了苏小妹的马屁,还捎带脚赞了苏轼的词赋——没办法,毕竟吃人家嘴短,这是人家苏轼请客吃饭呢。

当然,在这“对联三人团”中,苏轼和佛印禅师之间的“斗法”最多,也最精彩。毕竟这两人,一位是大文豪,一位是大禅师,堪称对手,不仅只有文采碰撞,还更有境界较量。

话说有一天,苏轼跑到了佛印禅师所在的寺庙内,也没告知佛印,就老哥一人拄着根木棍,在寺庙里溜达。事也凑巧,正好寺庙请来一位工匠,雕刻完了一尊石犬。佛印还有四个和尚,正围着工匠和石犬,在七嘴八舌地说着啥。

苏轼眼珠一转,立刻就冒出了坏水,悄悄走了过去。原来是佛印等四位和尚,在评判这个石犬。工匠显然已经懵逼了,看看这位,瞅瞅那位,既无奈更委屈。

苏轼再也忍不住了,哈哈大笑了起来。佛印一回头,见是苏轼,连忙合掌问候一声,随后拉着苏轼说:“这位就是东坡居士,我们都不要再争论,这石犬如何了,且听听他的意见。”

苏轼点了点头,又看了一眼石匠,便正了色朗声说道:“石犬如何先不评判,只是刚才情景,让我突然有了一个上联,若有人能对出,这工匠的工钱,我便掏了,至于石犬,任由寺庙处置!”

佛印眼就瞪起来了,明白苏轼这是在找茬。怕是嫌弃我,为了不付人家工钱,借故刁难工匠。就他坏心眼子多,也好,我先听听。想到这,佛印微笑道:“恭敬不如从命,居士请出联。”

苏轼朗声说:“好,那我就出上联了,且听好,四口围犬终成器,口多犬少。”

说完苏轼虽强装严肃,但那眉眼里却全是笑意。僧人和工匠,哪懂这里面的文章,于是就都看着佛印。而佛印却鼓着腮帮子,瞪着苏轼!

好你个小苏子,果然消遣我来了。啥叫“四口围犬”,不就是个“器”字吗?还“口多犬少”,分明讽刺刚才我们四对一,七嘴八舌评判石犬罢了。你个坏小子,干脆就直说 “不成器”不就得了,却搞得这么清晰脱俗!

苏轼已从佛印的反应中,猜到佛印心思,却还是一本正经的模样,道:“禅师啊,高僧!我的上联如何?可能对出?还望指教一二哦。”

佛印没奈何,吧嗒了两下嘴。他明白,苏轼这个上联虽损,却是一个拆字联,全围绕着“器”字做文章,不但对联本身就极难对出,更要命的是还必须反击苏轼,这简直难于上青天了。

可就这么认输?佛印也不甘心。为了拖延时间,便合掌说道:“居士何意,我已知了!那个,一贯都是有居士,便有小妹跟随,如何今日却不见小妹?”

苏轼差点没笑喷!清楚佛印这么拉东扯西的,是在拖延时间。于是他扬起手中木棍,强憋着笑,点指佛印道:“休顾左右而言他,且直言,可否对此?”

哪料佛印却等着苏轼手中的木棍,那眼就变亮了,哈哈大笑道:“早已对出了,居士既然这么心急,就请听好!我的下联是,二人抬木迈步来,人短木长!”

刚才还嚣张的苏轼,立刻面露愠怒。好你个大和尚,没想到更狠,竟敢说我苏轼“见识短”。

来,在古代,也就是繁体字的写法,是这样“來”,由两个“人”,一个“木”组成!故而,二人抬木,就是一个“来”字,显然回了一个拆字联。妙就妙在最后的解释“人短木长”。

苏轼当时,是手拿着一根木棍当拐杖用呢,故而明显是在讥讽苏轼,你这人的见识太短,却还敢用木棍指着我说不成器。

佛印合掌嘿嘿一笑道:“居士,我这下联回完了,请再付给工匠一份工钱吧!”

原来,佛印禅师已经把工钱付给了工匠,他们四位僧人,之所为围着石犬评判,无非是在争论,关于犬的一段佛家典故。

话说,佛祖当年在舍卫城传法时,一位不知行善,只知道欺压百姓的官员家,便养着一条大白狗。

一次佛祖去他家想感化此官员时,恰好官员不在,那白狗就冲了过来,对佛祖狂吠不止。

佛祖便哀怜道:“白狗啊,白狗,你过去因为愚痴、邪恶而又爱财如命,故而堕落到畜生为狗,现在还不觉悟吗?”那白狗立刻不叫了。原来这白狗便是那官员的父亲转世。

如今,苏轼明白原由后是连连摇头苦笑不已。闹了半天是这么回事,果然还是我“人短木长”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