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延年讲哈尔滨老建筑的故事

文王立言 摄影刘博琅 图片提供刘延年
一个严冬的上午,我们来到了哈尔滨的波斯特酒店。
刘延年是这家隶属省邮政系统的国营酒店的董事长。曾经浏览过刘延年先生的几部著作,大型画册《老街余韵———哈尔滨建筑风情》、《老街轶事》、《黑龙江邮史文存》……都是关于哈尔滨历史文化与黑龙江邮政史的研究成果。生动、严谨,异于一般的乏味的学术著作。走进酒店,在大堂和走廊里陈列着文物展品和历史图片。流连其间,仿佛拾得了一张穿越时空的岁月请柬,不经意间,已有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穿过长长的走廊,来在刘延年的办公室,不暇寒暄,谈笑风生之间,一座城市已经走进历史的童年时光便在交谈中渐次清晰起来……
霜冷步行街
首先我们来到了中央大街。
上个世纪,这条大街问世的时候叫做“中国大街”,如今已是一条百年老街了。
站在著名的老街,脚下就是那些已被岁月磨光了棱角的“方块石”。今冬无雪,著名的方块石轮廓分明,没有雪痕,亮晶晶的石面上结着轻轻的一层霜花,清冷的石面显得沧桑而久远。不可想象,这一块一块,精精巧巧、密密实实、光光亮亮的石头是怎样铺成了这条老街———据说这些状如面包的方块石,时价就值一个银元,一个银元够穷人吃一个月的。
1898 年中东铁路建设之初,所需筑路物资和人员大多沿松花江船运到哈尔滨,运输的船只就停靠在现防洪纪念塔、通江街口、九站一带的江边简易码头,从船上卸下来的设备、器材再通过马车向工厂、工地转运,由于人行、马踏、车辗,不多久就在荒草垫子上踩踏出了道路,其中一条就是后来的中国大街。
随后码头上的搬运工、拉脚的马车夫、寻找活干的苦力、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还有拉客的妓女,慢慢地在道路两旁聚集,盖起了简易木板棚子,开起了杂货店、粥铺,小街逐渐有了人气,慢慢地热闹起来。
一般做买卖的人都讲究风水,认为水能聚财,而这条街正好面对松花江,背靠秦家岗,是经商做买卖的风水宝地,许多外国人依靠雄厚的资本和良好的人脉关系(当时这一带做为铁路附属地被划归中东铁路局地亩处管辖,外国人拥有优先选择权),在街道两旁开始开发建设,并重新对道路进行了规划和整修,路面也铺上了碎沙石,路两旁还挖了排水沟,这条无名的“马路”终于有了名字:“中国大街”。
刘延年至今质疑,当年俄国人为什么要给这条街取名叫中国大街,这似乎有点国外“唐人街”的味道,因为华人华侨居住而得名。不过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怎么俄国人倒成了主人,中国人反倒是侨居者了呢?也可以认为,中国大街,就是进入中国的意思。
从历史遗留下来的老照片来看,这条街两旁多为造型别致、风格迥异的洋房,中国传统式的建筑几乎一处都没有,住在这里的人也多为各国侨民。从当年沿街两旁所开的公司、商号看,松浦洋行、熊泽洋行、孔士洋行、百利洋行、秋林洋行、别特罗夫洋行、永利汽车行、美国信济银行、犹太国民银行、法亚银行、旧金山人寿保险公司、法国万国储蓄会、万国汽车公司、远东烟草公司、孟得罗斯缝衣机器店、美伦表局、卡斯普珠宝店、西门子公司、华英公司、大英远东公司、协和商会、日本国际观光局、苏联驻华贸易处等,都是外国企业……
寻踪喇嘛台
在哈尔滨的核心地段、现在的红博地下广场上方,那座玻璃塔耸立的地方,就是老哈尔滨地标性的建筑———圣·尼古拉大教堂的原址。喇嘛台是随着中东铁路落脚哈尔滨的。1898 年中东铁路开建,大批俄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先期到达哈尔滨,东正教如影随形般的来到了陌生的哈尔滨。1898年8 月,中东铁路工程局在香坊军官街———现香政街,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木制尼古拉教堂。随着俄侨在哈尔滨的宗教活动越来越多,1899 年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决定在哈尔滨再建一座中央教堂,地点就选在了大直街与车站街———今红军街的交叉口处。
沙俄政府对这座教堂的建设十分重视,特在首都圣彼德堡举行设计招标会,选中了俄国著名设计师波德列夫斯基的方案。教堂于1899 年10 月13 日奠基,1900 年春天正式开工,同年12 月7 日竣工,耗资20 余万元卢布。首任掌院神父为亚历山大·茹拉夫斯基。
这座豪华典雅、富有想象力的大教堂是八面体的全木结构,醒目的尖顶与北方自然景色以及周围的建筑非常协调。中央大圆顶上矗立着一个钢制镀金大十字架,帐篷顶式的钟楼造型十分别致,精美的教堂台阶和雕花的窗子精巧美丽。整个大教堂庄严而雄伟,是世界公认的卓越建筑精品之一。
1966 年,喇嘛台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日子里,被狂热的红卫兵们拆除。随后红卫兵提议在教堂原地兴建一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纪念塔”。12 月10日,黑龙江省委开会正式同意在喇嘛台旧址修建“纪念塔”,并命名为“红塔”,塔身四面采用林彪手书的“四个念念不忘”,即“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念念不忘突出政治,念念不忘高举思想伟大红旗”。1971 年林彪叛逃后,红塔即被拆除,原址建成了一个大花坛。到了上世纪90 年代初,此处又被改建成了红博地下广场。随后,又建起了现在的这座玻璃大塔。
中长铁路移交的见证地哈尔滨铁路文化宫位于西大直街的东段。
数年之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全国的人命大案,那是一件因为饮酒引发纠纷而致死人命的大案,至今肇事者仍在牢里苦熬生涯。刘延年告诉我们,其实,建起这座俱乐部的初衷,也是为了给那些酗酒闹事的俄国人提供一个娱乐的场所。
1903 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新上任的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就下令筹建中东铁路职工俱乐部,但因铁路刚刚通车,围绕铁路运营的附属设施需求量大,资金一时难以筹措,建俱乐部事宜只好搁置下来。直到1910 年建设中东铁路俱乐部的计划再次提上日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1911 年12 月2 日,一座建筑面积达5356 平方米的中东铁路局职工俱乐部落成,一楼设有545 平方米的音乐厅和可容纳798 个座席的剧场和宽敞的舞厅、局长专用会议室、电影院、观众休息厅、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地下室还有台球厅、餐厅、酒吧,是当时南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灯光闪烁,游人如梭,人们尽情地在这里释放、宣泄。
其后的几十年,随着时代变换,在此不知上演了多少人间悲喜剧。
但在1952 年一场最为精彩的“演出”却让哈尔滨人乃至全中国人永远铭刻在心。
1952 年12 月31 日下午l 点整,根据中苏两国发表的《中苏两国关于中国长春铁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公告》中长铁路移交仪式就在这栋楼里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阿·潘有新出席了移交仪式。
会上苏方代表格鲁尼切夫局长宣读了《为终止中苏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由》的第445/H 号命令:“由1952 年l2 月31 日18 时0 分起,即于中国长春铁路一切机构中终止中国长春铁路的中苏共同管理,并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长任命的哈尔滨铁路管理局长陆平同志管理。”
从此,命途多舛的中国长春铁路完全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电影院中的老寿星在久负盛名的秋林公司身旁,在气宇轩昂的江南村大厦脚边,在车水马龙的果戈里大街一角,和平电影院就像压在如来掌下的孙行者,勉强露出一方窗口,让人知道此处还有一家电影院的存在。
来到这里,刘延年告诉我们,这个不起眼儿的地方,在中国电影史上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平电影院就是原奥连特电影院,在全国也算得上“大哥大”级的影院了。奥连特电影院于1908 年,由俄国人阿列克谢耶夫和阿贝契阔夫投资兴建。上世纪20 年代初,曾易名东洋馆;1934 年由日本人和法国人合资经营;1945 年被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接收;1951 年经中苏协商交还中国政府;1955 年更名为和平电影院,后又更名为和平艺术电影院,曾是哈埠最早的宽银幕立体声影院。其建筑面积为1447 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楼,共有664 个座位。
一斑窥豹,单是就这一长串改来改去的名字,足见这家电影院经历不凡。
当年,每当新片上映,电影公司都要随新片印制一些电影海报来宣传、造势。刘延年手里就收藏了几张早期的电影海报,其中一张是1932 年由民间集股拍摄的一部故事片《心》的海报,广告词写得十分精彩:“紧张处能使你热血奔腾,惊险处能使你不寒而栗,香艳处能使你神魂颠倒,滑稽处能使你喷饭突涕。”当时的每家电影院门前都挂有美工绘画的大幅电影宣传画,上面除了画上最能吸引人的片中主角之外,还注明新片的片名和主演、导演、编剧、制片厂的名字,以及上映时间等,有的还会扼要介绍故事情节。
“文革”时期,和平电影院和全国一样,除了“样板戏”和几部符合那个时代文艺标准的影片外,国产影片还有“三战”片:《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国外影片则有朝鲜的电影《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阿尔巴尼亚电影《海岸风雷》、《宁死不屈》;以及苏联早期拍摄的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由于影片少,只好反复上映这些片子,由于看的遍数多了,电影里那些经典的台词至今仍记忆犹新,如:“高,实在是高!”“同志,大炮不能上刺刀,要想解决战斗还得我的步兵!”“漂亮的脸蛋能长大米,人家能挣六百个工分呢!”“消灭法西斯! 自由属于人民!”……
如今,岁月已把我们带进了“大片”时代。老电影少人问津,老影院也是门可罗雀。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人们很少再光顾电影院了。即使需要,人们还是喜欢去新建的电影院,因为那种声和影的震撼力、那种现场感,是老电影院所无法企及的,虽然票价贵一些,可那是一种享受。
有了豪华影院,谁还会留恋那些落伍的老字号电影院呢!
“奥连特”门前冷清,也是时代的进步吧!
回程路上,时近黄昏。马路上车水马龙,街路两边楼群林立,霓虹伴着冰灯,五彩缤纷,恍若仙境。试想,这座城市的草创时期,人们不会想到今天这般光景,也不会想到,宽敞的马路,竟会在拥挤的车流中变成难行的小巷。如此下去,我们的城市未来将是什么样子?也许只有将来能够回答。但是,对于现存的老建筑,除去保护之外,刘延年还有开发利用的设想:开展城市建筑旅游,让老建筑成为哈尔滨的特色名片。对此,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些老建筑是散落的珍珠,需要把它穿成项链,挂在城市的脖子上。也就是,让老建筑在游客面前有话可说。
美编毕爽

(0)

相关推荐

  • 冰城历史文化建筑木艺

    赏冰城历史建筑木艺 一 2018-03-26 在冰城哈尔滨众多的欧式建筑中,木艺的窗.凉亭.门.隔断.楼梯.各具特色风格各异,成为来哈尔滨网红的打卡地. 这里汇集了哈尔滨最优秀.最美.最棒.最有特色建 ...

  • 原住民“讲读”老建筑:做传承文脉的“小蚂蚁”

    如今的上海,每逢节假日,探访名人故居.阅读老建筑.走走逛逛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已经成为不少市民喜欢的休闲方式.由专家.导游带队的城市行走,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而最近正在举行的上海市& ...

  • 哈尔滨老建筑一组

    满洲土木建筑业协会哈尔滨支部,旧址位于哈尔滨市满洲里街29号,今为"祥和蒸饺"饭店.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建成于1936年.砖混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正立面呈对称式构图,主入口居 ...

  • 哈尔滨老建筑丨商务街科学宫,原商务俱乐部旧址,1903年建成

    哈尔滨商务俱乐部(现科学宫),旧址位于道里商务街(现上游街)23号,当年既是重要文艺活动场所,又是文化教育基地.上个世纪初年来哈的俄商渐多,1902年12月15日,俄商在道里的西商市场(也称外国头道街 ...

  • 听听这些上海老建筑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些老建筑的故事! 老电影咖啡馆 在文艺气息扑面而来的多伦路上有这样一幢西式小洋楼.它坐西朝东,砖混结构,是典型的外廊式建筑.1999年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筹建期间改建为老电影咖啡馆,并 ...

  • 《营口老建筑历史故事》 ——定格即将消失的老建筑

    <营口老建筑历史故事> --定格即将消失的老建筑 我喜欢历史 是因为我在他面前永远那么青涩 我喜欢历史 是因为他那么遥远而难以琢磨 于是这种喜欢 变成他默默无语 我对他轻轻述说 可是岁月的 ...

  • 听微医讲一个55亿美元的故事

    成立已有十多年,期间多次传出上市传闻的微医,终于向港交所正式提交上市申请. 微医是国内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在互联网医院数量和数字医疗问诊量上,其市占率排名第一,超过2到5名总和. 现在微医旗下有2 ...

  • 【约读】听博物馆人讲“争锋”背后的故事

    原创 新春特辑 山西博物院 2018-02-23 新春特辑--争锋背后的故事来自山西博物院00:0029:47 春节期间,山西博物院送出的高规格文化大餐"争锋--晋楚文明特展"受到 ...

  • 来孤山上听王旭烽老师讲《西湖十景》的故事

    2020年文澜读书岛第12期活动 (总第58期) 小说<西湖十景>分享会 嘉宾:著名作家 王旭烽 主办:浙江图书馆 协办:钱报读书会 时间:2020年7月4日(周六)下午14:00 地点: ...

  • 【图文】(上海)巴金故居、美琪大戏院、徐家汇观象台……这6座老建筑的故事--细说

    在上海这座从不缺少温度的城市里漫步,我们会发现"可阅读"的建筑正在变得越来越多,这些建筑不仅承载着上海的历史故事,更是上海的生命与记忆.一起来看看巴金故居.美琪大戏院.徐家汇观象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