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荣院士的铄金岁月,88岁任然惜时如金
张寿荣在钢铁生产一线指导工作
张寿荣在西班牙钢铁厂参观考察。
张寿荣在批阅文件
当谈起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现状,张寿荣激情飞扬
张寿荣干了一辈子钢铁事业,对小小的高炉模型也很有感情
张寿荣看专业书,思考专业问题,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度过
张寿荣与安全监督员交流工作
张寿荣1949年在北洋大学的毕业照
张寿荣院士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生产、建设及高炉设计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是新中国冶金事业开拓者之一,为我国钢铁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上也有较高声誉。他参加鞍钢恢复生产,推行高炉炉顶调剂法和低锰炼钢铁的冶炼;参加武钢一期工程建设,使国内第一座1000m3以上大高炉顺利投产;研制成功用1513m3设备建2516m3四高炉并提出炼铁系统技术进步总规划;一米七轧机投产后,组织新技术消化和前工序老厂技改,完成转炉复吹、全连铸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上世纪80年代起研究高炉长寿技术,该技术已在国内多家钢铁厂高炉推广发展。近年进行高炉系统及钢铁发展战略的研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
“时间紧,天天没时间,时间一浪费就做不了事。”这是张寿荣院士的口头禅。
上午,因为堵车,记者比约定采访时间迟到5分钟,张寿荣立即见缝插针,在办公室与武钢一位副总谈起了科研工作。
办公室没有装修,三面墙的大书柜很醒目,全是钢铁冶金专业书籍,桌上摆着厚厚一叠《武钢整体产销资讯系统生产日报》。每天上午8时,张寿荣准时到办公室上班,认真看武钢生产日报,一个小数字的变化就能引起他的重视,他会叫上司机立即驱车赶到车间一线,调研实际生产情况。“搞工科不到现场怎么行?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一线,钢铁冶金是非常具体的项目,不到现场什么情况都掌握不了。现在有的年轻人不爱去生产一线,爱坐机关,这可不行。学工科啊,腿勤不勤快其实很关键。”张寿荣院士微笑着讲起科研之道,话语里却透着一股严肃。
上午去厂里上班后,中午张寿荣一般回家吃饭,下午和晚上就是他的学习和科研时间。已是耄耋之年的张寿荣,每天仍要忙到晚上10时才休息,第二天6时许又起床准备按时上班。
他的秘书张文皓悄悄告诉我们,张院士读书学习的认真劲令人惊奇,旁人感到异常枯燥的钢铁冶炼理论,他读起来专心致志到5、6 个小时保持同一姿势,就算家人和秘书在他面前走过,他都视若无睹、丝毫不动。除非和他本人大声说话,才能将张院士从读书状态中拉出来。
张寿荣说起科研学习,眉头微微一皱:“搞技术的人,不看理论资料就掌握不了发展动态,不能站在科技最前沿!现在社会信息量太大,科研发展太快,技术更新太快,资料多得不得了,看都看不过来,时间根本浪费不起。”
每天除了看半小时的央视《新闻联播》,张寿荣院士几乎没有什么业余消遣。
因为这样的人生理念:家人说出去聚餐,他回答:“没时间。”出门参加学术会议安排景点游览,他同样回答:“没时间。”邀请他坐主席台、参加与学术无关的社会活动,他更会回答:“没时间。”
这就是张寿荣的冶金人生,惜时如金一步步走过来。
抱着满腔工业救国的热血理想,年轻时他考上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冶金工程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百废待兴、亟须人才,他正好大学毕业,立即就被分配至鞍钢。张寿荣与同事们啃着窝窝头、就着白开水,在日本人留下的废墟上,开始了鞍钢的重建。鞍钢复产扩建之后,张寿荣又奉调南下武汉,参加武钢生产设计,“当时的厂址,都还是小梯田。”就在这片翠绿的稻田里,张寿荣和同事们在一片空旷的土地上,打下了武钢建设的第一桩。
历任炼铁厂生产科长,工程师,中央试验室研究室主任,炼铁厂副总工程师,公司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说起被尊称为“中国冶金行业的领军权威之一”,张寿荣立即谦虚起来:“我啊,只能说机会好,我们国家钢铁发展的这些关键时候,恰好我都在现场参与。就是经历多,什么情况都见过,所以钢铁冶金上什么问题我都能够解决。”
对于我国钢铁冶金行业发展现状,张寿荣院士既觉得欣慰,又深感担忧:“解放前,连小小一颗钉子都靠进口。现在,我们钢铁产品自给率达到97%,大桥、铁路、石油管道,还有汽车……所需要的钢材我们基本都能自己生产。可是,现在当务之急要解决的是无序发展、产能过剩、能耗过高的问题,钢铁企业平均生产技术水平比较差。有的小钢厂对周边环境污染太严重了,但是地方经济保护主义,应该淘汰却一时还淘汰不了。我们国家要从钢铁大国发展成为钢铁强国,这些状况不改观,肯定是不行的。”
近段时间,张寿荣院士略有不适,步行时需要一根细小的拐杖。
秘书告诉我们,张院士身体一直强健,前两个星期忽然出现这种状况,医生说是老年人骨质疏松引起并发症,需要休养。
张寿荣却并不在意,除了早上提前到武钢医院打肌注针之外,每天上午8点照常到办公室上班,依旧一天到晚忙个不停。
回忆自己的过去,张院士笑眯眯三言两语就讲完了,会把记者的话题不知不觉带到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现状。只好找机会不断追问,让他把话题又绕回来。“为什么念大学选择学冶金专业?我们那一代青年人眼睁睁看着国家被侵略、受欺侮,就认为是因国家太落后了,特别是科学技术工业落后。所以学习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同学,全都争相选择读工科,要工业报国啊。那时候,国家钢铁基本都没有,连小小一颗钉子都靠进口。”
因为没有钢铁工业知识储备,上大学的教材全部是英文,教学也全都是英文。因为战乱寒暑假无法回家,张寿荣就整天窝在学校看外文书,英、日、德、俄的外语底子,就从那时开始打下的。
1949年他戴着学士帽刚毕业,就和大批大学生一起被派往东北接管工厂。张寿荣被分往鞍钢,“日本人占领东北后,狡猾得很,工厂技术管理人员禁止用中国人,连技术室都不准中国人进。当时刚刚解放,大量的工厂企业急需我们赶紧接手生产。”上级对他们提出要求:最短时间把工作全部接过来。“那时候,满腔爱国热情,都拼上了,努力学习专业技术,个人成长也很快,25岁我就成了鞍钢炼铁厂生产科长。”
鞍钢恢复生产、新设备安装与扩建,然后1956年来到武汉参加武钢生产设计,一路伴随着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大发展,岁月慢慢染白头发、佝偻了身躯。
干了一辈子钢铁事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钢铁科技专家。张寿荣院士并不觉得自己有多重要,他风趣地说:“国家钢铁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正好都在现场。呵呵,你看机会对一个人有多重要?”
然而,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在他家拍照的间隙,秘书低声告诉记者,张院士勤奋刻苦的钻研学习劲头,外人简直无法想象,“除了看专业书,思考专业问题,他几乎没有其他日常生活。”
家里的阿姨忍不住笑:“张院士他最好照顾,在家就一天到晚坐在书房看书,生活上都为别人考虑,从来不说爱吃什么菜,对什么都不讲究。”
采访结束时,秘书过来问他:“本月在我国举行亚洲钢铁大会,会期一周,多地开会,是否要去?”
“去,去!”张寿荣简短两个字,然后站起身,拄着拐杖,蹒跚着脚步缓缓出门。
了解更多钢铁产业知识,参与话题讨论,结识行业精英,销售推广钢铁技术及产品,欢迎访问泰科钢铁网,注册会员有惊喜,http://bbs.itechgt.com/
泰科钢铁网官方联系方式如下,您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论坛里发帖,也可以直接联系我们
qq:223194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