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形容词从来都是春天的标配,但有时候这个季节也会带点伤感,像是一个开关,啪一声,聚光灯落在那些故去的人身上:邓丽君、张国荣、科特·柯本、海子、王小波……
朋友圈里一下子变成了追思会实况转播,发图的,发歌的,发金句的,写小作文的……
这俗吗?有点俗。
但这些人和他们的作品,曾那么闪亮亮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一段时期的印记,现又退成记忆的底色,才会让人迫切地想要说点什么。
王小波1997年4月11日去世,如果活到今天,也要六十九岁了,不知道他会是个脑洞大开、黑话频频的“非典型”人民艺术家,还是语出惊人却有点贼兮兮的老小孩。
他要是讲起“黑话”来,互联网大厂的“赋能”“心智”“链路”“颗粒度”都要靠边站。
你是什么时候读王小波的?除了照片上傻大黑粗的皮囊,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起看看这些人是怎么回忆王小波的吧!
不管是不是新裤子的粉丝,有句话很多人都听过,说彭磊是“音乐届的王小波”——这个形容简直和王小波的骚话、彭磊的吐槽一样,思路清奇却分外贴切。王小波一不处人脉,二没进作协,更不知道文学圈圈了些啥,和同行有点格格不入,写些说理的俏皮文章,总是不忘捎带脚挤兑人,这活脱脱就是彭磊的朋友圈。作为知名业余漫画家,彭磊在《Vice》连载的漫画《东单公园》致敬了王小波的小说《似水柔情》,这个小说后来也被导演张元改编成了电影《东宫·西宫》。虽然漫画发表了,但结果却不太好,有些删减修改,搞得一些读者没看懂漫画讲的是啥。脱口秀演员李诞在高中时代完全处于自我放飞的状态,野、叛逆、听摇滚乐、装文艺青年,天天捧本书觉得跟周围同学不是一类人。现在回忆起青春期看的书,什么弗洛伊德、昆德拉,都是过眼云烟,真正走心的不多,王小波就是其中一个。李诞说:“我可傻了,先看的《青铜时代》,这不有病吗?我应该先看他的杂文。”想想蛋总现在一席浴袍站在台上唇枪舌“贱”的样子,蔫中带坏,逻辑清奇,却一针见血,这就是王小波杂文给人的感觉呀。明星亲自下场追星磕爱豆的多不多?张译就是其中一个!知乎上有个提问:“如果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被拍成电影,华语圈能担任主角的演员是谁?”男人戏霸主、影视圈敬业标杆、与“老戏骨”只差一个“老”字的——知乎十年新知答主张译,亲自带图上线。他晒出多年前杂志给他拍的“高仿私房照”,大胆表白:“我爱王先生,不解释。”在演艺圈里张若昀也是个奇葩妖娆的存在,有时候是文艺青年,有时候一言不合就开车,婚后还不时假装不经意地批发狗粮。有网友觉得他品味超凡,大胆来求书单,没想到张若昀自跳“小波粉”,在微博上抛出一计结结实实的直球表白。在五彩缤纷的内娱大染缸里,他和唐艺昕的感情可说得上一股清流了吧。两人从恋爱到结婚,到迎接小宝贝,一路满是幸福的烟火气。火眼金睛的网友发现,他们的脚踝上有一对情侣文身,分别是“Love Life as Love you”和“Love you as Love Life”,正是王小波写给爱人李银河的情书——爱你就像爱生命。如今许倬云是史学界无法绕过的泰斗级大牛,但很少有人知道,王小波80年代赴美留学时,他就是王小波的指导老师,还是开小灶一对一黄金教学。《黄金时代》刚写完初稿时,王小波曾拿给许倬云看,老人家一针见血指出:“文字是矿砂,还是铁坯?是绸缎,是利剑?全看有没有炼字的淬炼功夫。”这话一棒子打醒小波,把稿子拿回家又开始一轮精雕细琢,以至于后来一向谦虚内敛的小波,突破矜持底线,在访谈中大胆坦言:“这小说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这番用功到了点子上,1991年《联合报》文学奖征文时,许倬云以读者身份力荐《黄金时代》,一举摘得大奖,奖金25万新台币入账,小波终于放心大胆地辞职写作,再也不当打工人。许倬云说:“我难得有一位学生不受专业课题的拘束,东提一问,西提一问,从四面八方'突袭’。我因此十分感激他的刺戟,也十分怀念那些问答中埋伏的机会与对人间的深情。”邓超在不带孩子不上综艺的时候,在干啥——摘小波的金句。最后,我们看看在王小波一生挚友刘晓阳心目中,他是个什么模样?“小波其貌不扬,为人有点羞怯,从不絮絮叨叨;聪明绝顶而又不显山,不露水,随其自然。小波也会说损话,而且一针见血,但从不伤人。他刻薄人最常用的两个词一个是'假天真’,另一个是'一惊一乍的’。大概就是这样。王小波是一个正常的,满嘴笑话的平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