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大不避母”,女星和7岁儿子拍特殊生日照,越界的爱只有伤害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儿大避母,女大避父”,作为中国人的伦理传统传承上千年。意思就是说,无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多么亲密,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父母就要懂得回避了。这种回避不仅是心理上的,还有生理上的。

最近,《纽约邮报》报道,加纳一名女星把自己和7岁儿子“生日照”上传到网络,后因照片侵犯儿童隐私和家庭暴力,将她逮捕入狱。

事情发生后,很多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著名歌手卡迪·B就认为法律对这位母亲的处罚太苛刻,这是展现母爱的方式之一。当然,更多的人认为对她处罚太轻了,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

看到老外的争论,我们觉得很好笑,这个问题在几千年前,我们就有了明确的结论——“儿大避母,女大避父”。

千年已过,我们还有坚守的必要吗?

心理上坚守的必要性

儿大避母

和父亲相比,父母更加细心,更适合照顾年龄较小的孩子。但随着孩子的长大,母亲的细心和过度保护,反而会对男孩性格养成产生负面影响。母亲照顾得越是细心周到,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就会越强,这对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件好事。

男孩过度依赖母亲,长大后独立能力差,做事没主见,成为大家口中的“妈宝男”。如果妈妈能够适度放手,让爸爸接管教养儿子的重担,儿子才能向父亲学习,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子汉。

女大别急着避父

在教育女儿的路上,父亲的角色非常重要。作为女生成长路上的第一个男性,对女儿爱情观和婚姻观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父母对女儿照顾越是周到,女孩的安全感就会越强。女孩如果能有一个称职的父亲,不仅安全感更强,长大后谈婚论嫁时,更不会因为缺乏父爱而轻易上当受骗。

生理上更有坚守的必要

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从三岁开始都开始进入了性意识萌发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区分性别差异。

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可避讳的。孩子大了,父母还给孩子洗澡、不分房睡觉、换衣服也不回避。这些亲昵的举动在孩子3岁之前,可能会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这些行为对于3岁以后的孩子,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不该有的生理反应。

作为称职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适时分房睡觉、及时进行性教育,这才是爱,对孩子真正的保护。

因此,即使这个传统坚持了千年,母子之间还是有坚持“儿大避母”的必要。而父女之间在心理上可以“女大不避父”,生理上还是要坚守“女大避父”的原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