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些点灯的日子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灯
刘述涛
遂川最早的电灯是在1950年,由私营工商户张进禄等人集资筹办起遂川县电灯厂。遂川县才第一次有了电灯照明,到了1951年,公私合营,电灯厂成为了遂川电厂。遂川电厂的位置几十年都没有变,都是在彭家祠哪里,也就是如今的进修学校的边上,直到供电同发电分了家,供电才搬到如今新建的大厦里去。
要说起这张进禄可不简单,他是遂川县有名的玻璃少爷之一,他与彭白玉的故事,在遂川一直流传,还有他的姑姑就是陈正人的母亲,他与陈正人是真正的表亲。只是现在要说的是灯的故事,所以也就不再多说。
说起灯,在我的印象之中,最早家家户户用的是灯盏,点的是灯蕊。如今要找灯盏很难,这种黄豆亮的灯盏,只有老掉人的时候,才会见到。
在五六十年代,遂川县城最早都是少数的单位才有电灯,而且只供电三四个小时。我们普通人家用的是煤油灯。那时候,南门口的杂货店里都卖煤油,但不叫煤油,而叫洋油。洋油的称号来自于中国一开始贫穷落后,不要说煤油要从外国进,就连火柴也从外国进,所以,火柴叫洋火,肥皂叫洋皂,也有叫洋碱。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去南门口打煤油的时候,还要凭票,不是说你想买多少煤油就行,还得凭票供应,一个家庭,一个月也就一斤煤油左右,所以,家里的煤油灯都是省着用,晚上吃饭是亮一下,就不给亮了,除非是你做作业,那就让你照着。
那时代的煤油灯都是玻璃的,不讲究的就直接点,讲究的人家就会在煤油灯上装一玻璃的筒子。我的父母不讲究,所以,我们家的煤油灯有买的,还有我家三哥、四哥用玻璃瓶子自己做的。自己做的煤油灯,烟浓,如果点一夜,你清早起来,鼻孔都是黑的。
记得我三叔家有盏像《红灯记》里李玉和提着的那种灯,那就不得了,我那几位堂哥提上提下,灯都不灭,因有玻璃罩子罩着。我羡慕得不得了,心里想,要是我家里也有这么一盏就好了,可惜我们家却一直没有。
好在,没有这种灯,我们还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些灯,就如黄麻杆的灯。所谓的黄麻,其实是印度麻。麻杆又粗又白,做灯笼的最好材料。到了每年的八月,就是拔黄麻的季节,家家户户到队上的地里,拔上了捆黄麻扛回家里,然后是剥黄麻,刮黄麻,黄麻最后被队上收去,卖给麻纺厂,做成麻绳,而麻杆却留在了各家各户。于是,我们这些孩子就地取材,将黄麻杆一节一节截下来,用竹钉连结,然后一个四方四整的灯笼就成了,灯笼糊上白纸,在里面放上蜡烛,晚上提着出去,一街都是亮的。
这样的日子到了八十年代初,忽然间家家户户可以装电灯了,只是还没有电表,电灯也是按盏来算,一盏电灯一个月六毛钱。但就算是六毛钱,也让一些家庭用不起电,于是就想到偷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那时候在四里街上,偷电的事情非常普遍,因为外线都不是皮线,而是铁丝线,这让偷电成为一件很方便的事情。
一到晚上,就有人的家里伸出两根线来,搭在铁丝线上。这样的结果,却让外线承受不了那么大的负荷,于是老是跳闸。有些时候,却是电压不稳,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让一些早富起来,家里有了电器的人家,不得不装上一个稳压器。
好在过不了多少年,就一户一表。这时候的人也更加富有,再也不需要通过偷电来改善自己的生活,都觉得用电越方便,生活也应越美好。所以说,电力改变了人的视角,让越来越多的人家,有了更好生活的同时,也有了更大的改变,从而也有了素质的提升,到今天,每家每户都是亮堂堂的,不要说煤油灯,就是电筒都不用再用了。这也许才是社会真正的进步与发展,它不但让人眼前亮了,也让人心里更亮!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