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普通人读哲学,会变得抑郁?

👇

📌

编辑: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

如果你读哲学感觉抑郁,那你可以选择暂停阅读。
这并不是贬低,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因为水浒里,多是绿林好汉,做事全凭个人喜好,冲动易怒,年轻人血气方刚,看多了,难免会有仿效的情况发生。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香港的《古惑仔》系列,就影响了很大一批80、90后。
至于《三国演义》,大多“老奸巨猾”之辈,足智多谋又善于阴谋阳谋,老人家也很容易“学坏”。
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该读的书籍,如果哲学使你抑郁,那么你就可以停下来了,不妨再等个几年,再看不迟。
如果还是想看,那么不妨听我说上两句我的看法。

如果不去查阅关于“哲学”的定义,你会怎么理解这个门类,以及“哲学”这两个字?
如果去听一些老学究来解释它,那么你多半会听到各种关于哲学的不同种类,不同主义,之所以会有抑郁感,是因为我们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不可控性。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如果不去看关于生命的哲学,或许可以摆脱这种抑郁感。很多年轻人读生命哲学,我很不理解,明明是朝气蓬勃的年纪,非要去读这种剖析生命和灵魂的书籍,自以为可以提前了解生活的真谛。
但其实,这就是揠苗助长。
通常我们生活中口口相传的“哲学”,其实已经足够受用,如果不是特别有需要,我不建议年轻人看这类书。
这么说,好像我对“哲学”有什么偏见,并不是,很多时候,伴随着我们阅读过程中,很多内容超出我们日常的认知范围,就会令我们对其产生一种“玄学”或者“神学”的印象。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哲学”囊括的知识面太过庞大,说它包含了其他所有知识门类也不过分。

我们读哲学,首先需要清楚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你是要去探究宇宙奥秘,还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我敢保证,大部分人的初心根本不是为了看这个。
我们想要看的是什么?说白了,其实就是想要了解更深层次一些的“道理”,而这些“道理”的背后,往往就是人性,仅此而已。
比如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人最不能够忍受的,就是身边的人比你过的好。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这就是“哲学”的一种表达方式,或者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哲理”,我相信,大部分人很容易接受这种表达。而不是生命因何而来、为何而去,我们为什么会生,为什么会死,灵魂去哪了。
活都没活明白,哪还有时间去考虑死后的事?你信用卡还了吗?房贷交完了没?
另外,其实《道德经》也是一本哲学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在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那为什么我们读道德经不会感觉抑郁?
因为你看不懂!
不奇怪,我觉得我们的东西很好,不想懂的人,永远不懂。想懂的人,只要愿意花时间研究其中真意,就会像剥开洋葱的过程一样,绝对一层比一层“辣眼睛”。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中西方关于“哲学”的说法其实是有出入的,西方追求的无非就是这个意义、那个意义,这个本质、那个本质,而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浓厚的文化沉淀和积累,其实早就把这些看起来玄奥的东西,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传来下了。
比如西方国家口中的:“宇宙充满奥妙,我们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尘埃,甚至连尘埃都算不上,我们要心怀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
但这样的话,换成老子在《道德经》里,就八个字:“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所以,到底是“哲学”把我们变得复杂了,还是我们把“哲学”想的复杂了?
你一定要随着这种压抑的思绪沉入其中,弄的自己觉得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别人打你,你觉得无所谓疼痛,别人诋毁你,你觉得无所谓名誉。
在我们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却可以很快乐;但我们越是长大,就越是不快乐,这是为什么?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因为我们总是在找答案,找原因,在找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不停的思考,也会发现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邪恶,比如人性的扭曲,堕落。
思考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问题,而不是陷入问题。

结语

很多道理,身边就是,不必去刻意深究,很多时候一缕晚霞撒下来,你会觉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悲观。
所以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和柳飘飘坐在海边时,才会有这样一段对话:
柳飘飘:你看前面,漆黑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
尹天仇:也不是啊,天亮之后就漂亮啊。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哲学的内核也是悲剧。但我们难道就因此悲观吗?
有生命才有哲学,而生命本身就是坚韧不屈的积极乐观的象征,如果从坚韧不屈中只看到苦痛和低迷,那无疑是对它的一种误解。
在我看来,哲学就是思考,仅此而已。

精品课程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哲学,也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也就是想知道我们这一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要活一个清楚明白,其它都是次要的。而这件事情,似乎也只有哲学才能真正让你办到。
哲学的智慧河流,发源于往哲先贤们的辩论与洞见,影响了科学、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成果至今。面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我们需要一位专业、有趣的“摆渡人”来导航。
为此,哲学之路联合三联周刊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最受欢迎的姜宇辉教授,带来了《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愿你可以从哲学思考中认识如何活着,以及活着的意义。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03

 100+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04

  大 咖 推 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