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内容都要为主题服务,所有的铺垫都将为结尾服务
一篇文章有开始,有中间,也有结尾,这样的文章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文章的开始非常重要,它是这篇文章能否吸引人,能否让读者读下去的关键所在。
文章的结尾也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总结、归纳、引起读者思考的重任,同时也是前面所有叙述和铺垫的最终结果。可以说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结尾服务的。
一篇文章的结尾可能是一种结论,可能是一种开放式的问题,可能是抒发某种感情,也可能是想提出一些问题,还可能是进行某种回顾和总结。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在前面有了大量的铺垫,然后才有了这种自然而然的产物。一篇好的文章,在形式和内容上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文章结尾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
写故事最忌讳平铺直叙,如果一个故事让读者看到中间就能猜到结局,那这个故事一定不是一个好故事,一定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好的写作者,不仅要学会在故事的开始设置悬念,在故事的中间埋设线索,还要会在故事的结尾制造一些反转,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尽管这种结尾在内容上会让人大吃一惊,但是在逻辑上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前面所有的叙述和铺垫,其实都是为了最后一刻让读者为之一振,恍然大悟,有一种原来如些的感觉。
这种结尾形式,不只出现在小说和故事中,在其他形式的文章里也经常出现,其目的就是在文章的最后揭示所有的谜底。
二、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结尾
这是一种开放式的结尾,比如在小说和故事中,没有交代故事的结局,没有交代人物最后的命运;在议论文和说明文中,只陈述了客观事实,没有给出最后的总结和判断。
作者之所以要设置这样的结尾,并不是忘记了什么,而是想吸引读者的注意,让读者能够参与其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心中共同完成这个作品。
每位读者都希望作品是完整的,遇到这样开放式的结尾,都会在头脑中脑补一些情节,让故事朝着自己想象的方向发展,让故事中的人物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最终使故事变得完整。
开放式结尾是一种结尾的逻辑,这种逻辑在写作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面所有的事实、感受、冲突、矛盾,都是为了给读者制造一个不完整的结局,让读者陷入思考中,主动参与到创作中,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三、揭开神秘面纱的结尾
有的作者为了让文章更有意思,会在文章中设置很多悬念和线索,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两个看似突兀的桥段,其实就暗示着故事的发展走向。
有些情节可能会让读者看起来不舒服,但却产生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甚至会主动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直到最后,通过呼应、举例、解答等形式,打开机关,破解难题,揭晓谜底,让读者能够串联起前面的所有内容,最终了解结论出现的必然性,从而发现阅读的乐趣。
常见的揭秘式结尾包括:人物身份揭秘,前面一直在讲述这个人的故事,直到最后才公开这个人的身份。情节揭秘,前面安排了许多不合逻辑的情节,最后才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做。逻辑揭秘,有时故意在开头讲出了许多匪夷所思的结论,最后才解释清楚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结尾方式一般极富故事性,经常会制造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让人印象更加深刻,产生惊人的戏剧效果。
四、故事或者场景式结尾
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大多采用得出结论或者抒发情感的结尾,但也有一些文章不是这样。作者没有评价或者总结,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或故事结尾,给读者留下许多的思考。
比如,写人物的文章,最后没有总结人物的优缺点,而是为读者呈现出人物工作或者生活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人物生活的环境里。
写事件的文章,最后没有展望未来,或者发出感慨,而是截取了一个事物的小片段、小场景,再现事物的风貌。
这种用有画面感的语言做结尾的方法,比较平易近人,也容易让人接受。
文章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模式,结尾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我们很难说哪种最好。但口号式的结尾却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些标语式的口号,看似可以把文章的情绪推到高潮,却因为缺乏铺垫,让人觉得空洞和虚假。
我们阅读一本书,了解一个知识,看一篇文章,通常都是由开头到结尾,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熟悉到熟悉。这种认知模式都是从开始引入,到深入了解,到最后形成结果。
由此可以得出,结果是内容铺垫的最终目标,所有的铺垫都要为结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