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词一份情,欧阳修对颍州西湖的热爱,全都融汇在《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中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在北宋属于颍州。颍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尤其是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和扬州瘦西湖并称为中国四大西湖。

在北宋,颍州西湖湖畔建有会老堂、六一堂、西湖三桥等人文景观,苏轼做颍州太守时对西湖进行了疏浚,建有苏堤、苏碑,遍植垂柳、花卉等。颍州西湖因其优美的风景,浓厚的人文气息,成为游人趋之若鹜的风景旅游、人文探寻的打卡之地。

其实颍州西湖的人文底蕴,与一位北宋文化圈名人渊源颇深,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欧阳修在43岁的时候,来到颍州担任知州,工作之余,他遍游颍州山水,体察风物民情。

欧阳修被颍州多姿多彩的山水和淳朴善良民风深深吸引,他深切地爱上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最让他流连忘返的就是风景如画的颍州西湖。

欧阳修甚至想退休后将颍州作为安度晚年的地方,他在《思颍诗后序》里就写到:“爱其民淳诉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有终焉之意也。”

怀着这样的想法,65岁的欧阳修退休后,就不假思索地就来到了颍州,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欧阳修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欧阳修虽然不是颍州人,但这里俨然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其实,自他第一次来到颍州,又因为工作需要,调到别的地方任职,这期间,他没有一刻不思念着颍州,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退休后来到颍州的欧阳修,为了弥补他多年未曾亲近颍州的遗憾,他寄情山水,吟咏诗词,泛舟西湖,悠哉悠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将他多年与颍州缺失的亲密补上一样。

在泛舟颍州西湖时,他一连写下了十首小令《采桑子》,每一首的第一句中都有“西湖好”三个字,这十首《采桑子》都是用来赞美如诗如画的颍州西湖的,其中有一首《采桑子》是这样写的: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在欧阳修眼中,颍州西湖的风光是比如美好。他和朋友乘着画船载着美酒在西湖中游赏,微风拂面,湖面荡起层层涟漪。歌女们唱着他谱写的新词,婉转动听的歌声飘荡在湖面。他和朋友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画船在湖面缓缓前行,而欧阳修和朋友们已经醉卧船中。

等酒醒时,他俯视湖中,只见朵朵白云在船下浮动。船在漂移,云在浮动,这时词人感觉他和船都在云端漂浮,这其实是欧阳修一时产生的时空错位。

因为西湖的湖水实在是澄清明净,画船在这样的湖面轻轻漂移,以至于让词人产生错觉感看到水中的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仰视蓝天,一会儿又俯视湖面,欧阳修被这空阔奇妙的西湖景象所陶醉,以至于让他相信这水天相映的西湖中另有一番天地。

欧阳修饮酒湖上,泛舟湖上,身心感受着自然界带来的美好。在无比惬意中,欧阳修饮酒赏湖,醉后观湖,真真切切地传达出了词人一身轻松的赏湖心情,而且这种心情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所得到到特别的体验、特别的感受。

画船游赏西湖尚且有这样的感受,那么烟花三月的颍州西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且看欧阳修的这首《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繁花落尽后的颍州西湖,景致依然很美。点点飞红轻盈飘下,落在湖面,犹如绮丽的朝霞点缀在湖面上。

当微风拂过,湖面便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在圈圈涟漪、点点漩涡中,春日里的西湖水面和点点飞红奏响了一曲西湖春水的圆舞曲。

点点飞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如烟如雾,又好似细雨迷蒙。澄清的湖面倒映着两岸的垂柳,水中那垂柳的身影摇曳生姿,似乎是一位善舞的女子在水面深情款款地舞动着柔美的身姿。

湖中的游船徐徐靠岸,原来是游人游兴阑珊,兴尽晚回舟。游船上的丝竹管弦的音乐声也渐渐消歇,当最后的游船停泊后,游人也已尽兴散去,这暮春时节的颍州西湖也恢复了平静,没有了游人喧闹声的西湖让人觉得格外空寂。

当词人回到家中,看到燕子还没有归来,他就等待着燕子的来临。而这时黄昏的雨滴又伴随着晚风落下,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他这才放下帘布,回到屋中。

这首词写出了欧阳修恣意游赏西湖时的闲暇、愉悦的心情,所有被词人描摹的景物都呈现出柔婉动人的美感。

尤其是结尾“垂下帘栊”四个字,词人以一个轻微的动作,让词作在寂静中又呈现出动感。这样的收尾也让词人游赏西湖的余情缓缓落下帷幕,真可谓是情韵兼至。

如果说以上两首词作是欧阳修白天游赏西湖的情景的话,那么晚上的西湖又是怎样的景致呢?词人会不会在月光如水的晚上,泛舟西湖呢?当然会的,且看下面这首《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这首《采桑子》描写的是词人泛舟夜游西湖的感受。浩渺澄澈的湖上,天光水色融成一片,浑然一体,天空的云彩和西湖的风物都令人感到清新鲜美。这开篇的一句便将词人的喜悦之情和由衷赞美西湖的情感和盘托出。

湖上的鸥鸟和白鹭都安闲地栖息着,欧阳修和朋友们游兴不浅,他们在这样一个月明风清的晚上,乘船游赏西湖,真的好有雅兴。赏月、赏湖、听歌、饮酒,极尽丝竹管弦的娱乐之趣,极尽把酒言欢的游乐之兴。

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经习以为常,所以他们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惊吓。这一方面表明欧阳修经常和朋友们乘着月色游赏西湖,寄情西湖,陶醉于湖光山色;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出欧阳修已经习惯了退休后没有工作牵绊的悠闲清静的生活,所以他能与鸥鹭和谐相处。

欧阳修退休后,来到心心念念的颍州西湖安度晚年,他胸怀坦荡,与物有情,他觉得颍州的山水风物、自然风光都是如此可爱,当然也包括在西湖栖息的水鸟。他更觉得这水中栖息的水鸟是如此的亲切,此时他们之间的距离也是这样的近,似乎没有了空间的阻隔。

词的上片粗略地勾画了西湖的景物,短短两句就已经将西湖的特点拿捏得妥妥帖帖;词的下片描写夜游西湖的欢悦之情。这词人泛舟湖心,天光水色融成一片,皎洁的月亮将它如水的月光洒在湖面,微波粼粼,好似一片用白玉铺成的广袤无际的田野。

“琼田”指的是神话传说中的玉田,词中指的是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这样的情境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会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词人对西湖夜色的描写,错落有致,短短的几句话将西湖夜色表现得优美动人、可爱无比。每个句子都流露出词人发自内心的对西湖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词人对景物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欧阳修从中年以后开始有意地转变词风,尤其在晚年作词多用作诗的表现方法,明显出现以诗为词的倾向。这首《采桑子》中描摹的各个景物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有一定程度的跳跃,句式不像词章,更像诗句,很能代表欧阳修晚年“落其华而实”的词作风格。

欧阳修退休后,选择颍州作为养老之地,一来是他曾经在颍州工作过,这片土地给他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他退休后来到颍州,有重拾曾经的记忆的原因;二来是他却是深深眷念这颍州的山水风物,尤其是颍州的西湖。

那么颍州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湖泊呢,下面的这首《采桑子》可以说是颍州西湖的一篇完美解说词,原词如下: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宋代的颍州西湖湖面是很宽广的,即使在明代,颍州西湖湖面也很大。据明代地方文献《正德颍州志》记载:西湖“长十里,广三里,水深莫测,广袤相齐。”

欧阳修笔下的颍州西湖是一幅夕阳晚照的画面:夕阳映着天边的晚霞,晚霞的光彩映照在西湖水面上,水面流光溢彩,美丽动人;夕阳映射着霞光,照射在岸边的花坞上,照射在长满水草的小洲上,西湖以及西湖周围的景物都披上了一层灿灿的霞光,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色啊。

美好的夕阳晚景,总是让人留恋。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这让人留恋的时刻,多少诗人歌咏过这一短暂而又美好的流金时刻。

欧阳修没有直接描写景物的美,而是说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夕阳照射在岸边的花坞和长满水草的小洲上。无论是天边的晚霞,花坞和小洲上的霞光,都是绚丽而柔美的。这是词人喜爱的色彩,正因为喜爱,才会着力地去渲染、去描摹。

虽然词句没有一个字描写词人的感情,但感情早已融合在西湖周边的景物和色彩中了,这正是景为情而设,词为情而作,词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广袤无际的湖面,水波不兴,平静得就像一面镜子,一只只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天边的云彩也已揭开了它的绚丽的神秘面纱,换之而来的是霭霭的暮色,

当云彩在时光流逝中烟消云散时,西南方的天边露出了明月的脸庞。月亮从西南方升起,显然不是满月,月色也不是很皎洁,当这样的色调与夕阳晚景的绚丽色彩又形成了鲜明对比,词义的色彩感染力也增强了。

词人倚靠在西湖岸边的栏杆上,夹杂着阵阵荷花清香的晚风徐徐吹来,这惬意的清香,这舒爽的晚风,吹醒了游人的酒意。原来词人也喝醉了酒,就这么长久地悄无声息地沉浸在西湖的美好景色中。

这位对颍州山水有着无限眷恋的词人,这位对颍州西湖有着无比热爱的词人,用他的无限深情填写出了一一阕阕西湖赞歌,谱写出了一首首颍州赞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