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仁: 关于大力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社区体育事业的建议
来源:福建省民革张祖仁
随着福建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更加崇尚体育,追求健康,健身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希望工作之余、饭余茶后有一方休息、养生、锻炼、强身之地,这就为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事业提供了良好机遇。社区体育就是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促进群众体育全面发展,落脚点是全民健身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然而,目前北京的社区体育建设相对滞后,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社区群众体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体育经费投入有待加大。有关部门对社区体育投入较少,体育产业项目少、政策扶持少。社区无论是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管理系统、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都是需要资金的投入。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有待增加和完善。按照《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规定,1000人到3000人的社区,要求配备2个乒乓球台、1个室外综合健身场地、1个儿童游戏场等;10000人到15000人的社区,要求配备1个篮球场、1个5人制足球场地、1个门球场、6个乒乓球台、2个羽毛球场地等,这个指标目前北京很多社区都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居民想在就近的生活小区内,有地方打打球、跳跳操、跑跑步、锻炼锻炼身体、放松放松精神都无法满足。很多小区居住了上千甚至几千人,最多就是安装了简单的健身器材(有的还残缺不全),根本不够使用。
贴近社区特色的体育活动较少,群众参与面不广。社区是实现全民健身的重要的层面,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目前社区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和比赛是少之又少。有些体育活动由于离普通群众较远,难以产生较大的受众人群,群众的参与面不广,社区群众体育活动还处在初始自发自娱的状态。像广场舞这样被群众认可、参与度高的全民健身运动因噪音扰民、场地不足等原因又受到限制。由于居民体育活动和锻炼不足,这些年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均寿命增加了,但居民的体质却呈下降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病率呈增加趋势。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民健身、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最有效载体,为了促进社区体育事业大力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府要加大对社区体育建设的投入。建立长期福建省体育产业体育专项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把体育工作经费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在资金投入上可借鉴其他专项经费的投入政策,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社区体育建设,根据需要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在用地、用电、用水、贷款和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社区体育建设的积极性,形成驻地企事业单位支持、个人赞助、社区体育建设活动的受益者或参与者出资的模式。
第二、加大社区体育场所建设,完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解决场地难问题。一是规划部门应将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规划,新建社区体育活动场所面积不得低于500平方米;二是对已建成但面积达不到500平方米的,要通过新建、整合、置换、改扩建和国有资产划拨等方式达标,对陈旧破损的活动场所要进行修缮改造;三是努力开发和利用庭院、架空层、人防工程和地下空间等现有资源的作用,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改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积极调动和整合社会零散力量,构建多元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区体育活动管理制度,依法加强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使用和管理。
第三、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社区体育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社区成员闲暇时间、兴趣爱好作广泛地了解分析。使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接地气”,即形式多样,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准绳,考虑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并在活动项目、活动时间上进行灵活调整。相关政府部门应加紧调研,把社区体育建设纳入到社会体系建设中,并把工作重点下移,更多地让普通居民参与并享受到体育健身、体育强身的活动中来。同时,规范社区体育指导员管理与考核制度,完善社区体育信息宣传服务,逐步形成社区体育服务社会化,使群众健身就近就便、安全可靠、服务完备,党的十八大对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提升我国文化创新自主能力也列入了“十三五”规划。十八大之后,文化产业振兴的立法提速,国务院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最近加快了调研步伐;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听取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汇报,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积极予以关注。
张祖仁:
关于福州晋安区加强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福州晋安区要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特别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现在有部分青少年对父母不孝、对长辈不敬、没有理想、缺乏信仰,不爱学习,不爱劳动,好吃懒做,有的沉湎对网络游戏、赌博、吸毒、酗酒、斗殴滋事,甚至走上各种犯罪道路。近年来,福州市在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备受宠爱,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他们注重自我、看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首先教育工作,创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面对、想办法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建议:
一、充分认识青少年的身心现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道德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以学校为核心、家庭为依托、社会为桥梁的协调网,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挖掘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准确地找出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让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培养健康、积极的道德质量的作用。
二、福州晋安区进一步加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使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中华两千多年前就以“国而忘家,分而记忘私”强调对国家尽忠的精神。“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百折不饶的自强不息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我们岳阳人忧患情怀。必须从小就要引导和培养青少年“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者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讲解传统文化的鲜活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领悟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重要作用,利用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在清明节举行入队、入团主题教育活动等,感怀先烈,珍惜当下,提高学生吃苦耐劳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
三、倡导“仁爱”,崇尚和谐,注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实守信”。福州要从幼儿开始、小学到高中,学校要大力倡导这种思想理念,从细小的心灵开展培养,要推广学习弟子规、孝经、道德经、了凡四训等,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中华传统美德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倡导“仁爱、慈善”思想,特别是当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从自己的欲望、感情、意志、追求等方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意思就是强调社会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注重诚信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最基本的思想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把说话算数、言而有信看作是人的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要求。
四、晋安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少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作用,广泛开展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并提高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分析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学会诚信做人、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互助合作等等。通过活动,使学生领悟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达到知而行、行必果的目的。
五、福州晋安区充分发挥社区优势,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福州社区要充分发挥社区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人才优势,定期开设国学讲堂,宣传传统文化,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围绕“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主题演讲和书画展览等伦理道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六、福州晋安区通过媒体教育,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校园网、墙壁、橱窗、板报等良好载体,大力宣传中华优秀文化,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书香校园氛;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通过开设专栏、专题讲座,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晋安区政协委员裴仁彬.福州民革张祖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