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之二五、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帛书校订本: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则昭若。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白话通译本:
慎重是轻率的根本,沉静是躁动的主宰。所以古代的君主与随行的官员,自带着粮草,不离开载重的车辆,四处巡视疆土和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他们虽然有壮观的宫室却不安心居住,却像燕子一样餐风露宿,四处奔走,他们的心思再也明白不过了。为什么这些身为大国的君主对自己身体不珍惜而奔走于天下呢?
因为(不经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轻言率行,就容易失去臣民的拥戴,匆忙颁布政令条例会不合时宜,那么就容易丢掉其君主的位置。
解读与评述:
要理解老子这一段话的含意,必须从本文中以君王不安居宫室,而四处奔走,了解国家百姓的实际情况着手。一般的译文容易以被老子“无为而治”的表面意思所左右,认为君王四处乱走,是有为,是瞎折腾。
实际上如果我们从老子五千言的整体意思来把握,就不难理解了。如老子在第七章有“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因此高明的国家领导人,在利益面前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后面,反而能占得先机或取得领导地位;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或成就自己。这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还有如第十二章“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因此圣人在这些方面的主张是:只求填饱肚皮,而不追求声色货利的享乐。所以他摒弃那些追求声色货利的享乐风气,而是选取那些能够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治国方针)、第十三章有“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所以说一个人如果能以重视自己躯体的态度去处理天下的事,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一个人如果以爱惜自己躯体的态度去处理天下的事,才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以及在第八十章有“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 所以圣人的话是这样说的:“能承担起国家的屈辱,才配做国家的君主,能承担起国家的灾难,才配做天下的君王)。
综合以上这些老子对“圣人”的说三道四,我们就能明白老子在本文中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老子认为做君王的要想得到臣民的拥护,维系其领导地位,必须以民为本(为腹不为目),必须以身作则(少享受,多工作),(必须实事求是)多作调查研究,了解百姓所思所需,才能做到谨言慎行而不是轻言率行,才能做到应时就势应民施政行令,而不是闭门造车,胡作非为,折腾黎民百姓,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臣民的拥护,也才能保住其执政地位。这样的理解既符合老子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的意思,也符合老子“无为则无不治”的真实含意。
事实上老子的“无为则无不治”的真实含义是循道而行,不合乎道的就不为,即“循道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