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一生诗词数不胜数,唯有这首诗,传承千百载人尽皆知
前几天是清明节,估摸着大家一听到清明的时候,脑海里立马就浮现出杜牧的那首《清明》,杜牧一生所做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其中能够传承至今的佳作也不胜枚举。
但唯独一首清明,世人皆为之称颂,可谓千古佳作。清明和杜牧仿佛就是连在一起的,说起清明便会想到杜牧,说起杜牧也会想到清明,这两者似乎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这首诗我们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时至如今依旧记忆犹新,让我们今天再次来回顾这首千古佳作,看看这首诗都高明在哪里。
我们去解析一首诗的时候,必然要去幻想出当时的情景,诗人的境遇和心情。清明这一天,杜牧一个人行走在路上,然而天色略微有些阴沉,渐渐下起了小雨。
看起来似乎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将整首诗拆分来看的话,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我们先说清明时节的雨,清明时节处于春季过半,万物复苏百草茁壮,而天气转暖气温上升,也造成了这个时节的天气总是变化莫测。
在清明时节前后,总是会发生天气“闹脾气”的情况,上午还晴空万里,下午就小雨淅沥。关于清明节的天气记载,我们甚至于可以追溯到梁代,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经常会有狂风出现,而且时常伴有雨水。
关于清明这天下雨,古人还专门为其取了一个称呼,叫做“泼火雨”,诗中所讲述的“雨”正是这种泼火雨。
并且诗人在形容雨水的时候,使用了“纷纷”两个字。我们一般使用“纷纷”的时候,都是形容那种飘然而落的情形,比如说雪花,比如说花瓣,甚至树叶,纷纷两个字在给人的感受上,就是一种比较慢的速度。
而在形容雨水的时候,我们不会用到这个词,是因为在我们感知中,雨水总是非常迅疾的,尤其是狂风暴雨时,雨水坠落的速度在狂风的加持下,会让人有一些疼痛的感觉。
而诗人使用“纷纷”来形容雨水,则给人一种“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感觉,能够明确的和夏天的暴雨、秋天的阴雨进行区分。
“纷纷”和清明时节的雨水相照应下,不仅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反而令人觉得就应当如此,没有什么比用纷纷来形容春雨更合适的了。
清明时节的寓意自然不用多说,而一个人行走在这种环境下,不免有一些凄凉的感觉。我们单纯的看这一句,很难体会出这种感觉,但是如果结合上下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话,则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作者的心境。
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似乎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欲断魂”看起来很是恐怖,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这一句中,行人指的是出门在外的旅人,长途跋涉一路向前的旅行者,或者说是过路人,而不是那些趁着春色正好,出外踏青游玩的人。
这里的“魂”不是说人的魂魄,而是用魂来代指一个人的精神意识,也可以理解为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情绪。
欲断魂看起来非常恐怖,实际上只是用欲和断来形容一个人强烈的情感,和上一句相比较的话,这句诗更注重于描写情绪,而且也直接烘托出了诗人心中的情感。
一种心中非常强烈,但是又没有表现在外的感情,这种感情也许是爱情,也许是亲情,也许是人生的不得志,也许只是早上起来没吃早饭,具体是什么就很那理解了。
毕竟古代诗人经常会用“断魂”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比如说“独坐愁吟暗断魂”,又或者“人为悲秋易断魂”,或者是“江上杜鹃空断魂”,反正就各种断魂就得了。
前后两句的相互连接下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所讲述的故事和我们直接翻译出现了一些不同,经过刚才的理解我们发现,这首诗讲述的是已经到了清明佳节,可是一个行路的旅人心中有着不少的事情,而且天上还下着微微的小雨,行人在纷纷而下的雨水中一步步前行,颇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这两句的描写手法,是古典诗歌中较为少见的,利用情景交融的方式,描述了一种让观众能够轻松代入的景象。诗人通过这两句将情景描述完之后,就开始对整首诗在此进行递进。
一个在雨中行走了许久的人,身上肯定已经湿透了,再加上清明时节的气温还有些寒冷,肯定是想着找个地方歇歇脚避避雨。
这里就到一首诗的最高潮,诗人向人问哪里有酒家,可是向谁问的呢?这里就引来了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说话了吗?诗中没有告诉我们,只告诉我们牧童指了一下杏花村的方向。
而且在这里“遥”字用的也非常惊艳,遥是指远吗?如果远的话,牧童又怎么后跑到这边来,而且真的很远的话,牧童又怎会随意一指?
这就给人一种非常鲜明的距离感,酒家远吗?不远,因为在诗人的视野中就有一个“杏花村”。而杏花村是个村名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在这里更偏向于一个开满了杏花的村庄。
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而关于诗人得知酒家所在的兴奋,路上又是如何的紧赶慢赶,诗人全部没有进行描写,因为仅仅这四句就已经足够了。
清明时节,一身湿透了的行人,心中还有着犯愁,得知了有一家能够歇脚的酒家,肯定不会耽误时间,马不停蹄的赶过去,而这些都不需要进行描写,只需要留给读者去想象就可以了。
无论是诗词还是文章,它所展现给读者的永远不是一个影像,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一首诗每个人的体会也各不相同,作者只需要圈定下来一个框架,剩下的就全部交给读者去猜想,而这也是这首诗的精妙之处。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