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里的学历鄙视

《警世通言》里的小说《老门生三世报恩》讲了一个名叫鲜于同的士子11岁进学,直到61岁才中进士的故事,很是励志,充分说明了“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的道理。

不过,从书中一段鲜于同的夫子自道,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古今皆然的社会现象,即“文凭崇拜,学历鄙视”。

书中的鲜于同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之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终在别人告老还乡之年金榜题名,靠的是在腹有才学的基础上的意志特别坚、心态特别好,但其中酸苦其实不言而喻。

他其实有机会出仕的,因为科举时代规矩,到了三十岁,就可以按资历“出贡”的。所谓“出贡”,指的是屡试不第的贡生可按年资轮次到京,由吏部选任杂职小官;某年轮着,就叫作"出贡"。

那他为什么不肯走这条路?不是因为嫌官小,而是因为“名不正”。且看他怎么说的:

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若是三家村一个小孩子,粗粗里记得几篇烂旧时文,遇了个盲试官,乱圈乱点睡梦里偷得个进士到手,一般有人拜门生,称老师,谈天说地,谁敢出个题目,将戴纱帽的再考他一考么?

他说的是文凭的重要性。没有高级文凭,任你是孔夫子,也没人待见;有了高级文凭,哪怕是个不知文的小孩,别人也拿他当老师——社会只看文凭不看人的。

不仅如此,他又说到官场的不平:

进士官就是个铜打铁筑的,撒漫做去,没人敢说他不字!科贡官兢兢业业,捧了卵子过桥,上司还要寻趁他。比及按院复命,参论的但是进士官,凭你叙得极贪极酷,公道看来,拿问也还透头,说到结末,生怕断绝了贪酷种子,道:“此臣者,官箴虽玷,但或念初任,或念年轻,尚可望其自新,策其末路,姑照浮躁或不及例降调。”不够几年工夫,依旧做起。倘拼得些银子,央要道挽回,不过对调个地方,全然没事。科贡的官一分不是,就当作十分。晦气遇着别人有势有力,没处下手,随你清廉贤宰,少不得借重他替进士顶缸。

原来不要说论功行赏是优先考虑持有高级文凭的“进士官”,就连犯个错误,也是“进士官”受庇护,而没文凭的“科贡官”还得加重处理,一不小心还得做替罪羊。

原来文凭还是“护官符”。

以此看来,鲜于同宁可一辈子不出仕,也不要当没文凭护身的“科贡官”,确实是可以理解的。

鲜于同不过是小说中的人物,回看历史,就算那些大人物中,也真有不少是受到文凭的影响或困扰的。以下试举几例。

如明朝著名清官海瑞, 他于嘉靖二十八年中举,没有再中进士,于是果断地在嘉靖三十二年到福建南平县做县学的“教谕”。因为做得好,在嘉靖三十六年升任浙江淳安县的知县,接下去浮浮沉沉(期间发生了一次青史留名的“上书骂皇帝”行动),最终做到了南京都御史,正二品。也就是说,他从1549年中举,到1587年死,前后38年,从基层教育官员做起,最终做到正二品。总体上人们是评价他能做到这位阶已经是运气不错了,哪怕他的高位是在“南京”,朝廷看似重视又不重视,是带着象征性的。

但问题又恰在“运气不错”上。为什么?因为他是个“举人出身”嘛,不是“进士官”!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能达到这个层次的;尽管进士官能达到也很少。

我记得还有一本书曾经说海瑞做事情“一根筋”,暗示他智商有问题,比如他在巡抚应天的时候发现了退休的前首辅徐阶家族兼并土地,欺侮百姓,不顾徐阶当年在他下狱时力救而使他免于一死,硬是把徐氏子弟治罪了。其实能考中举人的人真也是很厉害的了。但是没办法,谁叫他没有考上进士呢!如果是个进士官,大概就全成了爱国爱民、刚正不阿的典型了吧!

再看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就进士,怎么又来个“同进士”呢?原来“进士”是一个统称,可以细分为“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按照排名,进士分为三甲,共三人,赐进士及第,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100名左右,赐进士出身;排名最后的200名左右则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意思是相当于进士,尽管是“相当于”,毕竟还不“是”,说了“同”,根本上还是说“不同”。所以曾国藩虽然入选翰林院,后来又干出一番大事业,成为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一甲、二甲“进士”们无可企及的“圣人”,他还是充满遗憾的。

有一件逸事可为证明:

一次,曾国藩与幕客们聚会闲谈,玩对联游戏,他出了个“如夫人”上联求对。“如夫人”的意思就是小老婆, 虽说也是“老婆”,但地位跟老婆是不可相提并论的。结果座中一个年轻人李元度脱口而出对曰“同进士”。这岂不是当场打曾国藩的脸?一时之间举座鸦然,曾大人饶是涵养深厚也不禁怒形于色,聚会不欢而散。

你看,纵然“同进士”已属凤毛麟角,文凭实在已经很硬了,但还是那样让人敏感啊!

再看与曾国藩齐名的左宗棠。

作为中兴名臣,左宗棠不仅收复了新疆,平定了捻党叛乱,而且还确保了陕甘青的开发和利用。任何一样业绩拿出来都可以名留青史,让人望尘莫及,可是,他也是一生受着文凭的折磨。

他于道光十二年中举人,然后三次考进士未中,就不再参加考试,究心舆地、兵法,此后就以军功成为大清帝国最伟大的大臣之一。

与曾国藩一样做成了经天纬地的大事业,任是多少进士及第的官都拍马难追的,但他心里终究因为不是进士出身而心有疙瘩,竟然在62岁的时候要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这成了当时的全国特大新闻。这消息直传到了慈禧太后那里。也不知老佛爷听到这消息是不是又好气又好笑,反正后来朝廷就赐予左宗棠进士出身,并且将他提升为东阁大学士。倒有点像给了他一个“名誉博士”称号。

只不知,这“名誉称号”能让左宗棠自认为“进士出身”吗?

再看当前社会,文凭崇拜、学历鄙视照样存在,或恐愈演愈烈。

听说有这样一条“鄙视链”:

海归(海归又可细分)>清北>华东五校>其他958/211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现在讲“双一流”了,那“双一流”里面,也能分出三六九等的。

这样的学历鄙视在就业、相亲领域普遍存在,尤其是在职场中,到处可见这样堂而皇之的规则:对不起,我们只招211以上大学毕业生;或者,我们只招研究生……

像我们浙江的话,人们的眼中仿佛只有一所浙江大学,我们那个小村子,近些年倒是每隔两三年就出一个浙大的,于是自然而然地都叮嘱小孩:向哥哥姐姐学习,考上浙大!不然以后工作也找不到……

真是古今不变。也许只能说,一方面,文凭(学历)确实是很重要的,是甄别人才的有效方式。但真的又不能唯文凭(学历)论,一则人有多元智能,不完全是用一张文凭来决定了的;二则社会层次丰富,各层次都有其尊严和价值,上与下,中心与边缘,其实都是相对而言,我们需要多个角度看社会,看自己。

以上浅见,欢迎关注、讨论!

(0)

相关推荐

  • 琼山才是海南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

    谁是海南最有文化的市县,文昌说:我有海南第一孔庙:万宁说:我有兴隆侨乡:儋州说:我有东坡书院:各市县争当海南文化之乡,其实在古代,大家有所不知,琼山才是海南历史上最有文化的地方,因为琼山是历史上出举人 ...

  • 郑板桥有龙阳之好,喜欢竹子也好色,践行难得糊涂的双面人生

    <冷庐杂识>的作者评论说,印章需要"切合身份"才是最佳.像郑板桥这枚印章,自述遭遇,没有夸大,那就是好印章了. 我们后人看到郑板桥一个人兼具"康熙秀才雍正举人 ...

  • 冯梦龙《警世通言》里的十句智慧名言,句句经典,入木三分!

    国学修学堂发布时间: 18-09-2412:10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话本小说集<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合称"三言".1.人心似铁,官 ...

  • 《警世通言》16句俗语,经典有哲理,道尽人生百态

    <警世通言>是冯梦龙编著的明代短篇小说集,收短篇话本小说四十篇,每篇演一故事.<警世通言>16句俗语,经典有哲理,道尽人生百态. 1. 着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荫. 用心栽 ...

  • 千古奇文 《警世通言》,句句经典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陈继儒(1 ...

  •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再难,不要说话不算数. 再有事,把话说明白不要不接电话. 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永远不要丢掉别人对你的信任, 因为别人信任你, 是你在别人心目中存在的价值. 一穷二白咱不怕,怕在不 ...

  • 警世通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

    警世通言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 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 警世通言:具备两种素质,年纪再大也有出头之日

    明朝冯梦龙编撰的<警世通言>里有一篇小说题为<老门生三世报恩>,讲了一个名叫鲜于同的人六十一岁才中进士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道理:"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 ...

  • 警世通言:京城名姬杜十娘从良后,为什么要带着一箱宝贝投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明朝冯梦龙编撰的<警世通言>里的名篇,收入高中语文教材.讲的是京城名姬杜十娘,与监生李甲情深意浓,借由从教坊赎身落籍,不料所托非人,李甲在携杜十娘回乡途中, ...

  • 《警世通言》智慧:知音说与知音听

    古人常说知音难觅,故人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不必觉得身边虚伪的.恶劣的人太多.都不是什么要紧的人,来来往往的经过了,就由得他们去吧.不要打扰我们,就可以.只要你这样想,烦恼就会少很多. 有人觉得对 ...

  • 《警世通言》15句

    <警世通言>15句,道尽人生百态 世界名著每日读 2021.06.05  微信点上方蓝字关注世界名著每日读,陪你有品位阅读 1.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