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饭点没胃口?脾虚夹湿,从简单的吃锅巴做起
到了饭点没胃口不想吃,你可能是脾不好;觉得饿拿起碗,吃又吃不下,这种情况你可能是胃不好了。
吃到十二分饱,脾胃还怎么运化?
《说文解字》说:脾,土脏也。中医的五脏是归五行的,脾五行属土,土的特征是什么?接受、容纳万物再化生万物。接受容纳跟消化系统的接受容纳食物然后消化、吸收,化生人体的营养物质,那个意象是一致的。
食物首先经过口腔的咀嚼,然后到胃。胃的功能叫作受纳腐熟,受纳就是接受、容纳食物,腐熟的意思有点像煮饭。
米进入胃,需要加把火有温度,把它初步消化;消化了一部分,然后就降到小肠,真正的消化吸收是在小肠完成。
吃饭吃到七八分饱,此时脾胃是有运的空间的,而吃到十二分饱,脾完全缺少一个运转的空间,运不转就停下来。
消化≠运化,后天气血靠脾胃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这里注意是两个动词,一个是运、一个是化。
脾主运化,固然包括消化,但消跟化还是可以分的。主运化是指具有把饮食水谷转换为水谷精微并将之转输布散的功能。
饮食水谷就是进来的最原生的东西。转换为水谷精微又细化一点,其实这里应该还多一步,水谷精微再转换成气血。然后将之吸收,吸收完了转输到全身各脏腑。这就包括了运与化,化完再运。
脾的生理特性
简明扼要一句话,脾喜燥而恶湿。翻译一下就是:脾喜欢干燥的环境,不喜欢湿的环境。
干燥的环境有利于脾气升运,尤其是升,升是向上,而湿是沉重的,是往下走的。
湿邪容易困阻脾气
脾不运化的便溏。大便烂了,但是我怎么判断有没有湿呢?其实很简单,假如是纯粹的大便烂,就是脾虚不能运化水谷。假如大便烂出现了黏的感觉,那就是湿。
湿性黏滞,只要有黏乎乎(表现为擦不干净)的感觉都是湿。还有一种,拉完又想拉,拉不干净,那种感觉还是湿。
再把这种感觉外延,人体出现的所有黏性的东西全部是湿,比如妇科的带下,带下是黏的,白带是寒湿,黄带是湿热。眼屎多为黏的。还有油性皮肤油腻的,油性头发油腻的黏。还有舌上舌苔是黏的,这些都是湿。
脾气下陷,升不上去其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脾气不够力升,一种就是湿困。
脾虚夹湿的调理:食物篇
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凡是补脾养脾都会告诉你去湿。
第一个推荐的就是锅巴。
锅巴是个好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先倒推一下,脾是阴土,它怕湿,所以它喜欢什么?当然是阳气(中医很少说脾阴虚),它喜欢干燥,不喜欢湿润(脾不怕因阴虚,脾喜欢阳气)。
这跟锅巴有什么关系?
一是因为锅巴的特征是温的。倒推十来年前,没有电饭锅之类的之前,我们用普通的锅煮饭,锅底是有锅巴的,尽管不是每餐都有锅巴,但是大概三四天会有一次,这时我们吃的这餐饭,其实是温性的。现在少了锅巴的饭,最多是平性的。
脾喜欢暖的,现在少了一个温性,让脾少了一个暖的来源。
二是锅巴是干燥的。脾喜燥恶湿,很适合脾的生理特征。
但是有人说吃锅巴容易致癌。我想说,太焦的锅巴谁会吃?都是找一些口感好的,而且三四天吃一次,致什么癌?
偶尔吃一次有锅巴的饭,我感觉是利大于弊。
所以,就这么一个以往的生活小习惯,因为改了一下,脾虚的人就多了很多。
第二种我们推荐一些种子。
玉米、大麦、白果、芡实、薏苡仁。
其中,生薏苡仁是凉的,假如你是寒体的话,炒一下再食,炒了它就偏温了。芡实、薏苡仁煮粥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