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一月不上两次坟”,什么原因?你们也这样讲究吗?
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各种民俗活动也是各种各样,譬如已经临近的春节,与其相关的活动还有贴春联、吃年夜饭、熬年、拜年等,但是作为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华民族,这些民俗活动只是一部分而已,除去民间传统的习俗之外,还有一种特殊而低调的文化传承,那就是民间的俗语。
其虽然看似简单粗俗,但是却内涵乾坤,其中包括天文地理、民俗民风、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猎渔稼穑、生活经验等,至今依然指导人们向善,可谓是我们民族文化精髓之一。而在众多的民间风俗当中,其中不乏一些禁忌和讲究,就比如这句民间俗话“一月不上两次坟,一人不上两年坟”,其描述的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民间丧葬习俗礼节和规矩的体现之一,那么这句俗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你们那里有没有这种丧葬习俗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在我国传统丧葬文化中,亲人的离世,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会认为死是终结,人们会认为是另一种开始,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因此,人们对丧葬习俗非常重视,而整个葬礼的过程,则被视为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礼节。而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的影响,国人把“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看作是“乐生送死”的理想境界,非常重视逝者后事的处理。
所以在经过丧葬之礼后,还要进行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这些时候都要祭拜烧纸,且每逢清明节、春节重大节日,后世子孙都会给已逝的祖先上坟祭拜。
后世子孙为已逝先人上坟烧纸,乃是天经地义之事!而文中描述的上两次坟,不仅仅指两次,也指多次。有人说,多去给已逝的先人上坟祭拜不好吗?还能得到祖先保佑!实则不然!在农村老人看来,上太多坟并不好!我们来看看原因。
兄弟姐妹之间,不能一起上坟,反而是分开上坟,会让人误会人心不合,遭人耻笑。在农村有种现象,如果到了已逝之人的忌日或者周年,亲朋好友都会约定在某一天去给亲人上坟祭拜烧纸,而兄弟姐妹之间更应该如此。相反的是!本该同一天去给先人上坟日子,偏偏只有一位兄弟去祭拜,另一位兄弟或者姐妹没有到场,没到场的兄弟反而放在另一天去祭拜。这种现象,其实是不同寻常的事情,在外人看来,这么重大庄严的事情,兄弟之间本该相商一起祭拜上坟的,反而没一起去!说明兄弟之间人心不合,有矛盾!
再者就是,一个月多次上坟,会让已故的亲人觉得你非常的不舍他,这样就会导致已逝之人过于留恋于世,并且会通过一定的形式给在世的亲人传递信息,比如托梦。这就导致在世的亲人疑神疑鬼,精神压力增大!甚至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还有就是,多次上坟容易再次引起情感的大幅波动,思念的情感更甚!甚至到了悲痛欲“绝”的地步。
一年不上两年坟,意思是说,一般下葬之后的烧三七、五七、百日,基本上都能在一年之内祭拜完成。而人之死亡又充满了不确定性,有些老人在腊月就去世了,按时间推算的话,三七都不一定在当年完成,更何况五七和百日呢!而如果跳到第二年完成,会认为是不吉利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在人们眼中,三七、五七、百日,时间相隔不长,并且一年内能解决祭拜的事,反而拖到了第二年。因此,会认为第二年家中还会出现“亡人”,会再次出现丧事。所以很多时候,在这种特殊情况之下,人们宁愿三七、五七、百日一起祭拜掉,也不愿拖到第二年!因此,这“一人不上两年坟”也就成了人们的忌讳!
另外,民间上坟祭祖的节日还有很多,如三月初三上巳节、四月四号左右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四的中元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以及春节。
上巳节这天,人们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在《后汉书》中曾这样描述活动:“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持兰草或香薰草药沐浴,都是唤起欲的作用。另相传,三月三还是轩辕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另外清明节还有“清明不插柳,来世变黄狗”的说法。我们都知道,柳树的生长能力十分强大,随便一插都能成活,要不然也不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说法了!而在清明节祭祖这天插柳,代表的是重生的意思。这和晋国名士介子推有关联,相传介子推在柳树下被烧死,晋文公祭拜之时,被烧死的柳树“复生”了。所以清明插柳,是后人对已逝祖先的美好期盼之意。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个注重精神传承的民族,上坟祭祖,不仅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可谓是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之一。
其实在作者看来,任何时候祭拜活动都不晚,人们祭祖的目就是为了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民间有句话说的好叫做“有心拜端午,六月不为迟”。祭祖也是同样的道理,何时祭祖都可以,只要有心!不怕时候早晚!怕就怕那些数典忘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