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华夏文明1---华夏文明的特点和渊源

重识华夏文明1---

华夏文明的特点和渊源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国家叫中国,有一个文明叫华夏文明。当西方文明借着工业革命的东风席卷世界的时候,这里依然保持了独特的特点,当西方文明日渐衰微,弊端丛生的时候,这里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自西方崛起以来,华夏文明便蒙尘许多,随着年深日久,尘垢累积,遂掩盖了本来面目。今天我们试图拂去历史风尘,探求华夏文明的真容,认识他的荣光。

谈论华夏文明,西方文明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概而观之,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是明显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就像磁铁的N极和S极,既有外观上的相反和矛盾,又有内在的统一。

1、东西方的区别

简单来讲,东西方较为明显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不同生活留下的烙印

西方盛行个人主义,源自西方游牧的生活方式。游牧的生活让各个家庭各自流动,不易形成复杂的血缘关系,每个人的个性得到突出,这一点在西方姓名的排列方式上可以得到印证,西方人总是先名后姓,便是这个传统的反映。

中国人依赖于土地,一旦定居下来,便聚族而居,很少迁徙,在中国,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村庄比比皆是。这种生活造就了中国人重视血缘,重视家族的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国盛行集体主义,每个人都是集体的成员,是家族的一员,每个人只有在家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有归属感。在中国,一个人如果被逐出家族,那是莫大的耻辱。中国人总是把姓放在名的前面,体现了对家族的重视。

(2)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  不同视角背后的文化因素

农耕生活的分工和协作,造就了中国人能够从整体的角度,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从更为宏大的角度审视生活。从宏大的视角看,山水不会因为远近发生变形,能更客观地审视对象。比如说我们从地面上的一点瞭望,山川河流会呈现近大远小,通过卫星看地球就没有了这一种现象,各个山川河流都更为真实地展现在面前。可以说,中国人的这种宏大视角是一种上帝的视角,中国人的山水画所用的散点透视就是这种视角在绘画上的表现,体现的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

西方人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西方人的个人视角,因为要捕获猎物,要游牧迁徙,必须确定自己的位置和目标位置,只有确定了这些,才有可能成功。西方人的个人视角强调的是个人的感受,所关注的是从我的角度看事物是什么样子。因此西方人的绘画所用的是焦点透视,这种焦点透视会使对象因为视角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面貌。

(3)国际象棋和围棋  力量对决和生机掌控

西方流行的国际象棋和中国的围棋在思维上的区别是明显的,国际象棋的基本规则是保存自身实力,消灭对方力量。围棋考虑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考虑的是封堵对方的“气”,也就来努力掐断对方的气息,只要能掐断对方的气息,无论对方有多少棋子,都是死子,只要保留一口气在,无论多难都能绝地反击。这两种棋的区别同样体现了东西方的区别,西方强调个人,强调力量,东方强调合作,强调联系。

(4)涵养心灵和宣泄情欲  东西方艺术的功能差别

东方的艺术是涵养心灵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中国古代的文学大家往往同时是调节生活的高手,从庄子到陶渊明到苏东坡,文学不仅表现着他的生活,也涵养着他们的心灵。西方的艺术是宣泄式的,西方的艺术家往往是现实世界的疯子。

(5)太极图和十字架  思维方式的直观外化

西方的图腾是十字架,像一把高悬的利剑,充满杀伐之气。东方的图腾是太极图,像一轮太阳,阴阳相依,和谐圆融。图腾的这种差别同样体现在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上。

(6)尖顶式和庭院式  思维在建筑上的投影

西方的建筑也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演变过程,风格随时代变化不断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西方的建筑一直保持着直插天空的尖顶和没有庭院,这一点从古罗马的圆形尖顶到后来哥特式的棱形尖顶都保持了这个基本特点。

中国的建筑从古到今也保持了基本的范式,那就是深深地庭院和重檐斗拱的结构。这一点从二里头的茅草屋到元明清的金銮殿,莫不如是。东西方这种建筑的差别,实际上是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别。

(7)抗争和逃避  面对灾难的不同选择

在西方的神话里,当大水来临的时候,西方的选择是逃避,这种逃避的传统同样来自西方游牧生活,对于游牧民族来讲,马羊狗是他们的资产,一旦有天灾,首先要做的是通过远离灾害来保护资产。他们的资产不同于土地,是会跑的动物,因此带着动物离开是他们的最佳选择,由此形成了西方退避灾难的传统。不惟大洪水,当前的抗疫,西方的做法依然是这种逃避传统的再现。所谓的群体免疫不过是一和漂亮的托词。

在中国的神话里,当大洪水来临的时候,是鲧禹父子坚持不懈地治理水患,是向大自然做最坚强的抗争。这其中的原因是,农耕民族的资产是土地,土地不能走,人也不能走,只有抗争才有出路。这种协作精神在当前的抗疫中同样表现出来,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各司其职,遏制了病毒的蔓延。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中宣称的“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实际上这句话送给西方更确切,更准确。中国人面对灾难,抗争是最韧性的,最卓绝的。

2、表象下的根源

总的来看,华夏文明强调整体,强调责任,强调协作,西方文明强调个体,强调自由,强调冒险。由此而衍生出了林林总总的东西方的不同。中西方的这个根本的区别是怎么形成的呢?源自于东西方先民不同的生活方式。游牧方式造就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特点,农耕方式造就了东方文明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先民的生活方式,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和左右这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我们是否觉察,是否承认。

世界文明开始于农耕文明,也只能开始于农耕文明,因为文明产生的前提是定居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分工协作。在游牧和渔猎的生活方式下,是不可能产生细致额社会分工的,没有社会分工,专项的技术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农耕社会产生文明之后,就会对周边的游牧民族产生影响,文明在这种影响下逐步扩展开来。

东方文明源自农耕文明,农耕社会为了保证生产的稳定,需要建设大型水利工程,为了防盗防贼,需要建设大型的防御工程,比如长城、运河、都江堰、郑国渠等,莫不如是,建设大型工程需要集体协作,需要协调各种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面的、整体的观念。因为土地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资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放弃的,当面临灾害时,想到的不是逃避,而是抗争,这些都造就了农耕民族的韧性和变通。农耕民族为了保护自己的粮食,驯养了猫,猫成了家里不可或缺的成员,在中国,是不吃猫肉的。

西方文明源自游牧生活,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每户牧民都是独立个体,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如农耕民族密切,人情味也寡淡许多,个人主义较强。由于相互间不需要协调什么,整体观就淡化很多。作为游牧民族,无论迁徙还是打猎,目标性极强,造就了西方人无论思维还是做事都具有很强的目标性。西方的游牧生活培养了和狗的感情,狗是西方人打猎和放牧不可或缺的伴侣,这也是西方人喜欢狗,不吃狗肉的原因所在。现在由于西方文明的强势影响,有的农耕文明的国家也禁食狗肉了,还冠之以文明的噱头,是非常可笑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