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龙塘龙王信仰习俗调查与思考

涟源龙塘古为梅山常安乡,素有春节舞龙的传统。在以井边为中心的十多个村里,到现在还保留着春节舞龙,正月初一出灯、十五圆灯化龙的习俗。

笔者于2010年腊月底、2011年正月初一、十五等多次去了龙塘井边村,亲自参加了点光、舞龙、化龙活动,对当地百姓的龙王信仰进行了了解。

一、龙王信仰的来源

龙塘井边舞龙习俗历史悠久,但起于何年以及龙塘名字的来历是否与舞龙有关已无确切根据。据当地居民周初开、周年尚介绍,自从有了龙王殿后,这里的龙王信仰蓬勃起来。

据周姓族谱记载,光绪八年,在邻近的安平镇(古属常安乡)青山村因经济衰落,人员减少,多年未舞龙,村里供奉的龙王爷不起猖、没那么显灵了。眼看着传了几百年的舞龙习俗就要断送在自己一代手中,为头的梦源公与大伙商量,只有将龙王爷送到井边周姓亲戚这里来,他们人多,经济又较好,大家同意了。于是与周姓谈妥,看好日子,敲锣打鼓抬着龙王爷来到井边,连锣鼓、龙都一并送了,并告诉他们如何供奉和舞龙。井边的人接过龙王爷后,起了龙王殿,从正月初一舞到十五,日里夜里舞,龙王菩萨非常显灵,信众渐多。

二、龙王信仰的特点

1、还龙头愿。先许后还。还龙头愿的时间集中在腊月底和正月前,信人们将平时许下的龙头从四面八方扛到了龙王殿,可以是一人一个,也可以是一家一个,完全自愿。除龙头外,还可以还龙被、龙尾、油、蜡烛、拜席,甚至以钱抵龙头。总之,许什么还什么,但还龙头的最多。

龙头有两种:一种是纸糊的,竹棍架子;一种是布做的,铁架子。纸糊的要简单得多,10多元钱1个;布做的要精致些,100多元钱1个。但共同的是:龙头有2尺多高,1尺多宽,下有竹竿撑着。龙头都张开大口,口中有红舌,有龙牙,两侧有长牙。龙头上有一对鼻孔、一对眼珠(布做的龙头眼珠是镜子做的),一尺长的龙须,一对龙角(布做的才有龙角),其他地方有五颜六色的金边、花点缀。一些精致的龙头,在后脑勺上可发现有一块一尺半长、二寸宽的红布,上面写着信人的姓名、号码或所属庙主的名字,便于请神时念起。龙头下方是一根1.5米的竹杆,可挂、可扛、可舞。来到殿里,摆好香纸斋供和龙头,请神领受,再打保卦,算是还了愿。

2、开光。开光是将蜇伏了近一年的龙王激活,扬起它的威力来扫妖除邪。在腊月底选一个吉日,作为开光的日子。先是神职人员从信人们还来的龙头、龙被中选最好、最漂亮的来作明年初一出灯的龙头龙被。将龙被扎好后,搬出10节龙骨架,连龙头共11节。一节一节地来套,有的地方还用针扎。连接从龙头到龙尾的粗麻绳叫龙筋,松紧都靠龙筋来把握。不大一会儿,新龙做成了。做成后,为首的会叫大家进殿,一人把一节,围着龙王殿转一圈,再将布龙端端正正放在龙王爷的旁边,和信人们还来的现成龙一左一右摆着,龙头向着龙王爷雕像,等待开光。

接着准备三牲(雄鸡一只、活鱼一尾、生肉一块),米一升、油烛一对、斋供若干、香茶三杯、现金40元、。这现金是由龙王殿打发给开光的请神师傅的。

周初开老人开始请神,将龙王老爷满殿神圣请来。念咒:伏以保座买金殿,毫光照玉轩。万神朝帝所,飞洒摄云根。恭以道香德香,灵宝金香。上烧一柱,黄云盖天;中烧二柱,紫云盖地;下烧三柱,遍满十方。一心奏请:天京地圣、水哲阳贤,乾坤海岳,四府群真,本殿龙王大圣、龙宫贵妃、五湖四海龙王、龙公龙母、龙子龙孙、左右兵将、龙宫眷属、一切神兵,周氏门中,设南堂上,历代先祖上祖周君法灵但做证明,家居香火,三教福神,启奏无极无为天上圣,有灵有感地中祗。曰聪曰明水中生,降吉降祥阳间宰。三界有之真宰,四府无上众真。先请神明,后通口意。×年×月×日×××虔备香楮凡科,牲捞酒醴,不恭不敬,不齐不整,请降殿前亲身监领(阴卦),保佑人民清吉,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请毕,打阴卦领受,再将雄鸡的喉咙割破,流出的血滴在堆在香案旁的香纸上,然后打保卦,保佑为头的神职人员全身平安。这一切之后就是开光。念:

起眼观青天,师父在身边。观起师父原形,一观便到,一请便来。来神来鉴。来鉴来临,师父生于×年×月×日×时,×年×月×日×时殁,辅助弟子来开光。

接着左右手各持一根红烛,来到新做的龙前,双手撑烛对龙双眼一照,念:开眼光,眼观四方;对着口:开台光,味道正常;对着两耳:开耳光,耳听八方;对着喉咙:开喉光,锁吞一切邪魔妖精;对着龙腰:子孙发达荣昌;对着整个龙头:开龙头光,一世无忧愁;对着龙尾:开龙尾光,发福发贵今日起。

接着甩卦,阴卦领受,保卦保佑全村人口六畜,然后开船礼送。将神送走,将斋供等撤走。开光仪式结束。这条龙就是有法力的龙了。等待正月初一来舞。

3、舞龙。正月初一,还龙头愿的、舞龙的人们陆续来到龙王殿,到10点钟,龙王殿内殿外人山人海,龙头挂得到处都是。简单地敬过神以后,只等为头的人一声招呼,大家几声哦呵就从龙王殿虔诚地请龙出来。按照传统,初一龙在本村游舞,大家自觉自愿去舞。小孩负责游,大人负责舞。一听到、大锣声,大男细女、锣鼓铙钹、大捆的鞭炮早已在公认的空坪隙地上等了。龙来后,大人们赶紧从小孩手中接过龙把手舞起来。你舞两合,累了,我来替换,一直舞到鞭炮响完再走,炮没熄,龙就不能停。舞完后,大家跟着龙走。人越来越多,锣鼓越来越响,气氛越来越热烈,要把全村每家每户游到。到最后,村里的7套锣鼓都聚集在一起,民众达1000多人。家家锁门看龙灯。

初二到十四是到外村舞龙的时间。天气好,就由头人组织大家去附近的大塘、珠梅、七宝冲、龙塘等村去舞龙。因为他们每年都发了邀请。自愿报名组成的队伍出发了,其中有中小学生、成年人,还有许了舞龙愿专门从外地赶来的人。舞的情况与初一差不多。主要特点是:龙只进堂屋游一下,不在堂屋里舞,只在空坪隙地上舞;不要主人任何东西,只要主人家燃香、纸、多放鞭炮迎接;家家户户都要去;只要会舞,谁都可以接替舞。

禁忌:①不要落下一家,哪怕是偏僻深山。万一因为天气等原因去不了,也要一再解释清楚。因为龙被尊为威力无比、扫邪驱魔的神,龙的到来会带来吉祥平安。落下一家,既看轻了主人家,又不吉利。②掉了的东西不能回头捡。明知东西掉了,又知道在哪个地方,但不能回头去捡。龙是把邪气带走的,回头,说明邪气又回来了。只能搭信过去,说明晚再来舞,别人自然知道是丢了东西,会预先准备在那。

4、化龙。正月十五这天,是圆灯又是化龙的日子,和正月初一一样,在村里舞,要舞遍全村。这天,要将一年来信人们所还的龙头、龙被、龙尾留下一条最好的外,其余全部要从龙王殿搬到村里小河最大的流水口去焚化,叫化龙。

龙王殿内琳琅满目的龙头陆续被“发脚”(请人担)到流水处,到最后,1000多个龙头堆成了一座小山堆,顶上用2条崭新的龙被围起来。

下午5点多,负责请神的周初开老人蹒跚着身子,背着背篮朝龙头堆走来,背篮里面放了生肉、生鱼、活雄鸡、糖果、酒、茶、香纸、鞭炮、杯子、一升米、一对油烛。到了后,他慢慢地将这些东西拿出来。天色渐渐暗起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要目睹龙头焚化的壮观场面。

一些老人将旧龙头抛向了龙头堆,那是去年从龙王殿请神后扛回家放在神龛上的龙头,今年换了新的,旧的就要送来烧掉。一些妇女将香纸塞入龙头缝隙里,作了三个揖,口中念念有词,在许愿。

眼看天色要黑下来了,周初开老人开始请神了。要请的神和开光时一样,加上本地庙主,阴卦领受,求胜卦保佑。杀鸡只出一点血,滴在纸上。主要是送神。请来的神灵把邪气、晦气等都收起,现在,要好好将神灵送走。念咒:“且有楮钱,用凭火化,化钱土地,神之即灵。通天达地,出幽入冥,与我传奏,不得停留!”说着,用手在升子里抓米朝河中一丢:“福来周公法灵迎进家堂高堂坐,祸来推向九霄云。岩鹰鹞子天空过,病痛星灾远送他方。”说完,将茶、酒洒向河中,将烛、纸全部焚化,将香插到龙头堆附近。将三牲、斋供等放归背篮。用煤油围着龙头堆浇一遍。敬完神后,谁也不能动龙头堆上的龙头等东西了。

天黑后,游遍全村的龙队敲锣打鼓来到了化龙的地方。有人问:“都游到了吗?”回答:“都游到了。”大家就七手八脚以最快的速度将龙被从龙骨节上扯下来,再把它抛到龙头堆上。周初开老人用香纸点燃龙头堆,按规矩,凡是能看到化龙火燃的地方,都要放鞭炮。顿时,大火熊熊,四周花炮、鞭炮响起。广袤原野,焰火璀璨,宛若星辰,煞是壮观。鞭炮声渐稀,火光渐弱,人们陆续回家,至此,一年一度的新春舞龙也就告一段落。

化龙,就是龙回归大海,将人们许下的去灾去难的愿全部随水流带走,留下吉祥。因此,化的时候要尽量让它全部燃烧,化龙烧剩的龙头棒等东西不能捡回家。

龙塘井边舞龙民俗(龙灯)是春节期间涟源市乃至娄底市境内至今仍存续下来的民俗文化活动。存续的关键原因是人们对龙王的信仰(龙王显灵)。一年四季,每天都有信人来龙王殿还香。刚一个正月,龙王殿旁操坪上要清运的鞭炮灰就有近10车,可见香火之旺。它的特色是还龙头愿,但街上龙头供不应求就用钱折抵龙头。在民间,龙象征尊贵、吉祥、平安、幸福、扫邪除魔,龙灯大受欢迎。舞得越多越远,龙王爷就越显灵。这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信人们还到龙王殿的阳钱,一年有几十近百万,前些年殿里用这些钱为本村的村民抵农业税。免税后就用来修路、修桥、建学校,大家都受益。这就是在金钱至上的今天,井边村村民还能自觉在春节舞龙的第二个原因。

牢固的信念和直接的利益让舞龙民俗得以传承。我们同时也看到,舞龙民俗的流变。

一是仪式上。过去的春节舞龙,叫耍龙灯,有牌灯、谜语,要做几十个灯笼,灯笼的四面写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字样,还有灯谜,走在夜晚的田野,如一条火龙,煞是好看。走在前面的是把牌头的人,要见多识广,能说会道,交际里手。她手里端着茶盘,茶盘里放上米、红纸、钱币,进堂屋到主家后,由为头的人将茶盘恭敬递与主家,要讲一些赞语,主家恭敬而高兴地接上后,在茶盘里加米、加钱,多少不等。龙进了堂屋后,要对着神龛舞几把,然后打个转身从神龛向外舞出来,舞几合后,龙停下来,但锣鼓不断。接着就是武术表演,八仙桌上打拳, 棍、枪、耙、凳、刀、剑等,这些都是在生产劳动时与野兽搏斗过程中产生的攻防结合的武术套路,强身健体,又体现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艺术和力量,很有吸引力。到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只是一条龙在堂屋里游一下,也不舞了。打茶盘、牌灯、灯笼、武术表演都没有人干了,牌灯、灯笼打烂烧掉了,没几个人会做了,武术表演的人更是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龙灯成为了一个遥远的回忆。

二是内容上。过去的龙灯,据老艺人讲,可舞70多合故事,可现在仅剩10多合,其中还有一些不完整,故事的内容和意义也讲不出来了。

三是参与的意愿上。过去,舞龙灯是一种村民开眼界、长见识、提技术的互访活动,展现一个村、一个地方人文精神、武术文艺水平的一个平台,是一年里最大、最热闹的公众休闲活动。大家既愿意出村舞龙,又希望外地多来龙,春节才快乐。一个村里有龙灯,就会从农历十月开始,抓紧练武术、做灯笼、写对联,大家走村串户,舞拳弄棍,相互切磋,很是热闹。上台表演的都是最优秀的人员。那时,舞龙灯是一种社会风尚。而现在不同了,对农业的依赖性大为降低,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舞龙生存发展的环境迅速解体,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嬗变,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在有些地方已荡然无存,用他们的话说是“当不得饭吃”。

解决温饱问题后的人们在缺乏有效而正确的引导下,大部分选择了打牌消遣。

余论

一、地方民俗存灭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是信仰。只有对民俗活动中的神祗怀有深深的虔诚和恭敬,人们才可能从四面八方赶来,民俗活动才能持续。笔者在近几年的调查中发现:能存活到现在的所有民俗活动,都跟信仰有关,如井边村的舞龙与龙王信仰紧密相连;涟源大范村的傩王打蘸与韩王信仰有关;珠梅抬故事民俗活动与道教信仰有关;庆太公活动与祖先崇拜有关;划龙船与龙王信仰有关;就连木偶戏也与信仰有关…都有消灾祈福、国泰民安的目的。虽然各种民俗中娱神娱人的内容随时代的变迁而消长,但这种人类对自然最原始、最初的感情,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真正原因。尊重和保护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活动得以存续的基础。

二、民俗活动该如何组织?一直以来,民俗文化活动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与上世纪70年代比,目前的民俗文化活动,特别是全民参与的活动已锐减到不到千分之一。

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因其不可替代的地方特色,能唤起民众的故土情结,是中华文化的根,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民族向心力。在挖掘、整理、传承优秀地方文化上,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针对目前赌博成风的社会现状,笔者认为,每个村至少要恢复一项大众参与的、时间较长的、融文化体育于一身、又具备群众基础的民俗文化活动,要把这个任务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优化乡风建设的硬性指标来抓。政府要进行强有力的引导,一手抓传统民俗的传承,一手严惩赌博,将民众引导到健康有益的文化休闲上来。要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发挥民间文化组织的作用。要把政府做不好又不想做的事交给有能力有资质的民间组织。同时,大力推进地方文化进机关、校园、企业、社区等,提高大家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姜友富/编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