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祛湿尤为重要!这3种食物,越吃湿气越重!一定要少吃

俗话说“一湿百病生”,湿气是很多常见疾病的根源。夏季养生,祛湿更是尤为重要。

外湿主要受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谷雨节气过后,降水增多,湿气渐重。而内湿的产生和脾胃运化能力下降有关,夏天,大家一定没少吃肥甘厚味的大鱼大肉,更易生湿。

夏天祛湿,我们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又有哪些好方法呢?

这三种食物,越吃湿气越重

专家告诉我们,预防湿气加重,有三种食物要少吃。

01、甘味的食物

甘入脾,虽然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类多食物对于有湿气的人来说,不适合吃。

不仅是甜点之类的甜食,一些含糖量高的水果,比如橘子、葡萄、菠萝等,还有红薯等含淀粉高的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适量食用。

02、生冷的食物

寒凉伤脾,大量食用生冷食物伤了脾,脾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了,湿气也就更容易产生。

天气逐渐升温,不少人开始吃起了凉拌菜。对于脾胃本身就比较虚弱的人来说,最好先用热水焯一下,采用温拌的做法,可以去除部分凉性。

梨等偏寒凉的水果也要少吃,或者做熟再吃。

03、油腻的食物

火锅、油炸食物等比较油腻的食物,热量很高不容易消化,食用过多会给脾胃增加负担,影响脾胃的运化,使身体内更容易产生湿气。

祛湿气,常吃这几物

小编给大家推荐有助于祛湿健脾的几种食材,不仅适合普通人用来养生保健,对于因湿致病、身体浮肿的人群来说,也是很好的食疗佳品。

1、薏米

我们都很熟悉红豆薏米的组合,其实绿豆和薏米搭配也有很好的效果。

薏仁归脾、胃、肺经,具有健脾渗湿、清热利水的功效。薏仁多糖含量丰富,其中多糖中的A、B、C糖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2、山药

《药典》说山药归脾、肺、肾经,这才是养肺的正确姿势,色白入肺之余,既补养了后天之本脾经,又照顾到先天之本肾经,

《神农本草经》里则记载:「山药味甘温,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所以山药的补养是由内而外的,并不是虚假繁荣表面美好。肾养好了精神就足,脾养好了气血就旺;肺朝百脉,肺养好了,补足的气血才能真正通达到每个细胞每个毛孔。而且性味平和,体质寒热都适合。

这款山药粥,平时煮着喝!

食材准备:小米50克、山药1根、清水适量

制作方法:

1. 山药切小段洗净上锅蒸熟,蒸到筷子很容易戳进去就熟了;

2. 开水下小米,大火煮开,转中火开盖煮约30分钟,小米中火煮的时候用勺子不时的搅拌一下,防止糊底。

3. 山药蒸熟去皮碾碎,把山药泥倒入小米粥中;

4. 边煮边搅,煮着翻滚浓稠即可;

5. 喜欢甜的可以加点红糖,撒点枸杞,健脾养气血。

3、芡实

芡实,是《神农本草》中记载的上品药材之一。而上品通常服用对身体是无毒的,具有补养作用,可以久服,使人延年益寿,是故可以久吃的药,现在也属于药食同源之中。

古药书中说它有“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之效。《红楼梦》里有一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说贾宝玉让人给史湘云送吃的,其中有两样时鲜货,一是红菱,另一样就是芡实。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对芡实就“情有独钟”!苏东坡是宋代大文豪,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直到晚年仍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他对食疗养生颇有研究,著有《苏东坡养生集》传世。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就是吃芡实,吃法颇为奇异:时不时取刚煮熟的芡实1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

芡实最好的搭配就是莲子,莲子补脾的同时,可入心经,能补益心气安神,可治心虚失眠,而且性平和。芡实和莲子搭配增强健脾祛湿的同时,还能补益心肾,改善失眠,夏天脾虚湿重可以调,心神虚导致的失眠、心慌也可以调。

如果有慢性腹泻的毛病,肚子里有水流动的声音,舌体胖大有齿痕,还有吃的少没食欲,头晕,四肢酸懒无力,心慌,夜尿多,大便不成型,或腹泻长期不愈。就可以用芡实和莲子,再加上白扁豆各15g,搭配小米煮粥喝。

我们将山药、茯苓、苡仁、莲子、白扁豆等健康食材浓缩在小小一块糕点里,每天吃点,香甜软糯很方便!

选用8种健脾胃的食材,再配以人参、山楂、糯米,用麦芽糖、亚麻籽油进行口感调和而成,口感加分!

软软糯糯的口感,咬上一口清甜不腻人,细细咀嚼能吃到食材颗粒。还有一点点淡淡的人参味,十多种食材营养都被慢慢消化,吃着很安心。

除了天然原料,不额外添加化学剂、增味剂,为了让食材更好的口感,也是采用了健康有益的麦芽糖,身体无负担。

这款茯渭糕,集山药、茯苓、芡实等天然食材于一身,相辅相成、四季皆宜,一身轻松。

每天大鱼大肉不消化,体内湿气重,来点茯渭糕,肠胃不油腻了,身体轻松~

早上比较匆忙,来一颗,方便美味;下午饿了来一颗,健康饱腹,祛湿健脾,状态满满!每天仅需2-3块,柔软香甜,富有营养,让你整个夏季神清气爽。

夏季应季祛湿菜

黄豆芽:黄豆芽性凉、味甘,其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的功效要强于黄豆,而且食用后不易引起胀气等肠胃不适。炒黄豆芽时还可以加一些花椒等有助于散寒祛湿的香料。

扁豆:扁豆和中药中的白扁豆功效相似,有助于健脾祛湿。

薏米:薏米也是祛湿的常用药,要注意的是生薏米适合湿热体质的人群用,寒湿体质的人群更适合用炒薏米,把薏米放入锅中,小火炒至微黄即可。

醋泡姜:醋是收敛的,可以收敛姜的生发之气,让原本辛散的姜变得平和起来,姜温阳的性质还在,却避免了上火。更可以:

健脾胃,散寒湿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食物吃进来,需要脾胃的运化,将精微物质输布给身体,为身体带来足够的能量,人的先天就像一罐子煤气,只能省着用,但是可以把脾胃来调好,用后天来养先天。

脾胃阳气充足,运化食物的动力就充足,阳气充足,人的湿气寒湿也就散的快,就像是太阳出来了,云开雾散,山岚间的湿气也不复存在一样。身体里的小太阳振奋了,才有力量去祛除湿气。

活血化瘀,燃脂瘦身

醋中含有醋酸,不仅可以抑制脂肪合成,还有助于脂肪的燃烧,特别是内脏脂肪的减少。而姜呢,生姜中有很多姜辣素,可以抑制脂肪的囤积,人们用小白鼠做实验,发现姜辣素可以抑制脂肪囤积和血糖上升。

好吃的姜,是能让不喜欢吃姜的人,也爱上了吃姜,并且在身体里默默发挥作用。

我们找到了一款绝好的即食品。对比了不下10家供货商,试吃之后,这款接近满分。一点乱七八糟的添加都没有,良心手作,现成的无添加的醋泡姜。

无添加:酸是养肝的,如果又吃了很多添加剂,需要用肝来代谢,肝反而受累,得不偿失。

老陈醋:姜要嫩的铜陵姜,醋要老的。泡姜的醋,选用最正宗的老陈醋,他们的陈醋酿制技艺,是国家认可的老陈醋酿制技艺,被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陵白姜:系铜陵“八宝”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 铜陵生姜经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科学鉴定,属白姜,排姜类型。鲜姜皮为白略呈黄色,姜块成佛手状,瓣粗肥厚。姜指饱满,色白鲜嫩汁多,味辣而不呛口。铜陵生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色而久负盛名。

常按两穴位巧祛湿

要想祛湿,首先要将水液运化的通道疏通,其次要将脾胃的功能健运起来。程凯教授给我们推荐了祛湿基本处方的两个穴位,一个负责通调水道,一个负责健脾化湿。

01、水分穴

肚脐上方一拇指宽,就是水分穴,主要用于通调水道。

手指四指并拢放于水分穴,用振颤的手法按摩,坚持30-60秒。可以让大小肠蠕动分开,恢复它们分清降浊的功能,还能帮助控制血糖。

02、阴陵泉穴

找到小腿的迎面骨,从下向上推,推到迎面骨拐弯处,就是阴陵泉。主要负责健脾化湿。

今天教给大家的不是只按阴陵泉一个穴位,而是点揉从三阴交到阴陵泉这一段经络,每天10-20次。如果摸到有条索筋结的位置,说明有代谢的问题,可以着重用弹拨的方式按揉,每天弹拨50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