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懂你的人,才配得上你的余生
林徽因:懂你的人,才配得上你的余生
以下文章来源于十点读书 ,作者十点邀约作者
来源:十点读书
用爱温暖着彼此,也用爱成就了彼此。
书香君语:
人间纵有四月天,世上再无林美人。
66年前的今天,才女林徽因逝世。在她短暂的51年生命中,大师和天才纷纷路过,但最令人瞩目的,依然是她和梁思成的情感历程。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仅以此篇,一起重温这对传奇伉俪的芳华岁月~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春风拂过四月,总会想起“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
作为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爱情和婚姻总为世人津津乐道。
16岁的林徽因,在英国伦敦,遇上了天才诗人徐志摩。
而此时远在清华的梁思成,一心等着她成为他的妻,梁思成对林徽因是一见钟情,并认定她就是那个将要携手一生的女人。
两个男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为什么林徽因选择和梁思成携手一生?除了当时徐志摩的已婚身份,更多的是这段美好感情本身呈现给我们的答案。
1
爱是懂得 爱是包容
20世纪20年代的林徽因,可谓风华绝代。
同在美国留学的顾毓琇曾说:“林徽因的慕求者之多,有如过江之卿,竞争可谓异常激烈。”
追求林徽因的青年才俊虽多,但真正懂林徽因的人寥寥。
林徽因生性浪漫,但又理智清醒,她深知自己想要怎样的爱情和人生。
所以当徐志摩,等林徽因许他一个未来时,她理智地拒绝了。
诗人追问:“就为了成就那虚无缥缈的道德?”
林徽因答:“道德不是枷锁,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我不是没有来,只是无缘留下。”
“路途的风景再美,也要舍得及时告别。因为它不属于我。”
在林徽因的心中,除了爱情,还有梦想和抱负,还有对家、国的责任感。她的这种人生境界,是视爱情为生命的徐志摩所难以理解的,恰好梁思成能懂。
林徽因和梁思成,有着相似的出身和教养,生活趣味也十分相投,还怀揣着共同的建筑梦想。他们有着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童年的林徽因生活在半封建的大家庭中,母亲长期受冷落,她曾说:她爱父亲却恨他对母亲的无情,她爱母亲又恨她不争气。
这种家庭关系对林徽因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表现是急躁多于温顺,经常会和梁思成吵架。
而梁思成性格温和、善解人意,像兄长一样呵护她、体贴她,用爱和包容去抹平她内心的伤。
在建筑设计方面,林徽因有着过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据他们一生的朋友费慰梅回忆,满脑创意的林徽因,经常画出一堆草图便撂挑子给梁思成。
因为她知道,凭着他准确而熟练的绘图功夫,肯定会将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简洁漂亮的作品。林徽因享受着这种被梁思成宠爱的感觉,而宠爱着林徽因的梁思成也是快乐的。
他们是爱人,更是知己。有时从对方的一个眼神中,就读懂对方已了然自己的心思。有时他们相视一笑不说话,就懂得了对方的欲言又止。这种默契,让他们的心贴得很近。
正如廖一梅写在《柔软》剧中的台词:“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完美地诠释了“懂得”两个字。
2
爱是相互扶持 爱是成就彼此
婚姻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与什么样的人结婚,决定着婚后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辉煌人生,是从他们牵手开始的。
1924年,为了两人共同的事业和梦想,他们一起赴美国宾西法利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次年末,父亲林长民在一起意外事件中,不幸中流弹身亡。突如其来的变故,曾使林徽因一度想放弃学业。梁思成坚定地站在她身后,一边安抚她的丧父之痛,一边为林徽因筹措她半官费留学的学费。
1928年,他们学成归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组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梁思成任建筑系主任,林徽因任教授,开启了他们携手对建筑孜孜追求的一生。
他们一起考察古建筑,从1932年到1940年,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7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
当时日本建筑学者断言:中国境内已没有唐代以前的古建筑,要研究唐代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
经过艰难跋涉,他们于1937年考察到当时国内唯一的一处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找回了失落久远的“民族建筑历史与文化精神”。
他们一起著书立说,在林徽因的协助下,梁思成著成破解被称为“清代建筑之谜”的专著《清式营造则例》、完成对宋朝李诫《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注释、编写中国建筑专业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等。
梁思成在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前言中说:
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的。
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册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一生最突出的三大成就:
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挽救了濒临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
这些成就的背后,有着梁思成默默地支持。
他们一生相互扶持、比翼双飞,成就了中国最优秀的两位建筑大师。他们堪称建筑界的神雕侠侣,亦如舒婷的那首诗: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3
爱是陪伴 爱是责任与担当
婚前,林徽因曾在两个男人之间彷徨过,她征求父亲林长民的意见,父亲认为,梁思成是可以堪托死生的人。
林徽因懂了父亲的意思。徐志摩才华横溢、浪漫多情,但对妻子张幼仪态度决绝,在婚姻里不够有责任和担当。
给得了浪漫的,给不了一世安稳,正如《上海滩》里的冯程程注定不会嫁给许文强。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
越是在经历苦难的时候,越是能考验真正的爱情。
抗战期间,刚到李庄不久,林徽因肺结核复发,连续几周高烧至四十度不退。
据女儿梁再冰回忆,当时李庄没有任何医疗条件,病人只能凭体力慢慢煎熬。
无计可施的梁思成,担起了医生兼护士的角色,学会了静脉注射,亲自给林徽因打针。每看到咳成一团、嘴唇憋得发紫的林徽因,他心如刀绞,紧握她的手,小心地呵护着她,恨不得替她去生病。
在李庄的五年,林徽因一直卧病在床。梁思成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跟当地老百姓学着腌菜和用橘皮做果酱等。
家里实在无钱可用了,只能去当卖稍值钱的物品,如衣物、派克笔、手表等,都被“吃”掉了。梁思成常苦涩的逗笑:“把这只表'红烧’了吧!这件衣服可以'炖’吗?”
虽然日子很苦,但梁思成从未想过逃脱或放弃,尽全力照顾林徽因,每次出门他总和朋友们提起,他惦记、担心、心疼他那“可爱的病妻”。
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一次又一次对生命悲观失望......是梁思成一次又一次用爱燃起了她对生命的渴望,医生曾断言她活不过5年,她不仅比医生预言的多活了5年,还做出了不朽的功勋。
想起他们结婚时,梁思成问:“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说:“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他们用一生的爱和守护践行了他们的爱情誓言。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吧。
4
爱是信任 爱是自由
林徽因继承了父亲善交际的特点,本身又是接受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新时代女性,朋友甚多。
林徽因说过,她喜欢在思想和感情生机蓬勃的交流中领会生命的快乐。
她的家,北总布胡同三号院,成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城最吸引人的文人沙龙,聚集了当时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作家沈从文、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等都是她家的常客。
他们有相似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专业结构,导致有不同的思想、见解和感受,在这里融合碰撞。每逢此时,林徽因就会思路洞开、妙语连珠、灵感频频闪耀。
作家萧乾曾忆当时,林徽因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梁思成常坐在一旁点头称是,时而与她相视一笑,眼里满是欣赏。
梁思成让林徽因做一个自由的妻子,让她的才华得到自由地发挥。除了建筑,林徽因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她的诗,唯美清新,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总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文学和艺术的修养,又助她在建筑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品味。
真正的爱情,不是枷锁,而是为你打开了新的窗口,让你感受更多的爱与自由。
如果没有心灵的自由,爱情是不能够正常呼吸的。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自由,是婚姻保持新鲜和生命力的宝贵氧气。
林徽因和梁思成这对学者伉俪,在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中,携手走过了风雨人生。
在林徽因离去后的二十年里,梁思成没被击倒,为北京城市规划以及古城保护呕心沥血,为他与林徽因共同的建筑事业继续倾尽了最后的心血。
在女儿梁再冰和儿子梁从诫的眼里,他们是温暖、亲昵、充满仁爱和责任的父母,他们给子女留下了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人格的力量,犹如一束光照耀着孩子们一生的路。
虽经岁月动荡,但孩子们始终不忘梦想与社会责任,分别在新闻和环保事业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婚姻冷暖,唯有自知。
梁思成说,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
林徽因说,如果她的人生可以重新安排,她仍然会选择现在的家庭,因为这是理想的、完美的、充满着诗意的家庭。
他们的一生虽历经磨难,但始终不忘初心,用爱温暖着彼此,也用爱成就了彼此。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遇到那个可以携手一生的人,成就美好的爱情,也成就美好的人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