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与选择经方的步骤(四)太阴脾经

前面三篇讲完了人体的三阳经诊断与治疗方案,如今我们开始讲三阴经。三阳的病症一般多数起源于外感风寒湿热,然后逐级向内传导。治疗方法一般是向外排出,而三阴经则多是源于内,由人体自身的气机阴阳失调而产生,治疗方法以补与泄为主。三阳经病症多数比较急,三阴病则很多慢性病。

太阴分为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这两个都是当下比较容易出问题的脏器。脾喜燥恶湿,喜暖恶寒,所以脾经的病,多是湿与寒,很少有脾燥或脾热的说法,因为脾的火热越足,就能消化更多的食物,转化为气血。

但脾本身并没有火,其火来自于命门,命门通过三焦膜网相连而将热力通过体液供应于脏腑。有点类似于北方城市的供暖系统。

脾经虚寒,则水液难以代谢,食物难以消化,一般表现为虚胖,易水肿,吃饭难消化,严重的会产生糖尿病,胰腺病等。但总体上,脾为太阴湿土,主缓,所以生病多为慢性的,难以根治,但又不至于造成生命危险。通过问诊,很容易知道患者的脾是否健康,然后再通过右手的关脉和尺脉来辅助判断。

脾经虚寒分为有下利和无下利两种情况,也就是说先问患者是否有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的情况,若是有这种情况,说明脾虚的同时,命门火衰,脾土无法得到命门之火的熏蒸,导致虚寒而无力,水液得不到火的蒸腾,就会生湿。

而大便越是稀溏,越是完谷不化,则说明命门越寒凉。这种情况右手的尺脉和关脉都偏沉,甚至重按都摸不到。有这种症状,按伤寒论太阴脾经的方案,就是用四逆汤。

关于四逆汤的用法,在青娥学堂的补肾三部曲里也写的比较详细了,成分也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附子比较难买,生附子更是危险,多数就用炮附子了,关键这个量很难把握,一般建议最多不超过20克,有些民间的医生胆子大的会用到一百克,如今中医式微,一旦出事,怕是很难善了,所以我们写文章对于用量也是慎之又慎的。

干姜和炙甘草多用一点都没事,干姜暖脾燥土,炙甘草伏火补气,三味药温燥脾肾,驱寒除湿。对于寒湿严重的人来说,怕是也要服几个月,反复排寒。只是四逆汤对改善症状有效,却也并不能改变根本,根本还是因为精少火衰,精越少则越难聚火,火越少又越难生精,恶性循环,而且如今众人消耗的怕是比积累的多数倍不止,人生本就是一个衰老的过程,又能奈何?维持平衡不生大病,不恶化则足以。

对于女性来说,每月一次的经期也是损耗精气的过程,逐渐损耗,人也逐渐衰老。有些气血衰败的人,经血很少,这就是无血可出,属于人体的自我保护,不必强行用药刺激它,只需早睡养血,脾胃好的吃些四物膏,自然会恢复一些。当然,若血瘀而经闭的则可以活血通经。

女性生产也是消耗元精的过程,不过如今医学发达,比起古代来说还是好很多了,西医在这一点上功不可没。尤其是一些顺产导致元气下陷而漏尿的人,此时不可用四逆汤,而是用黄芪升麻上提气血,同时以补骨脂,菟丝子,芡实等从下面收摄元气。

还有一种脾湿寒但是并没有便溏的人,说明命门火未衰,只是食冷饮,冰啤酒,寒凉水果等造成脾中有寒,这种状况就不严重,可以用理中汤来治疗。其方为,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量,一般用10克左右即可,中气不虚的人参也可用党参代替。若是湿气很重可加茯苓,寒气很重的可以加重干姜,容易吐的人去掉白术加生姜。

不管是四逆汤症还是理中汤症,都可以用附子理中丸来代替,需空腹服比较好。但若是容易吐的人,则附子理中丸不太合适,因为胃本就不降了,再加理中丸去堵塞,就漫出来了。而补中益气丸则不可随便用,只适合面色苍白,像馒头泡了水一样的体质,这种一般不容易上火,属于气不能外达,且容易短气,甚至胃下垂,子宫下垂等才可用补中益气丸提气。

以上说的是单纯的脾虚寒湿,这种症状并不一定会对胃产生影响,比如很多人胃强脾弱,就是能吃但无法消化。这属于阳虚体质,但对人体的影响不大,只是会产生身体易发福发胖的现象。

不过脾与胃互为表里循环,也就是构成一个圆环,脾气因湿寒不能上升,则胃气就缺乏下降之力,从而导致胃气不降,产生食少而胃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还有的胃以上热而易上火,肠以下凉则便稀溏拉肚子的上热下寒症状。甚至有些高血压的产生原因就是因为胃气不降,常年有脸红,酒糟鼻,口臭,牙痛,失眠,晕车等现象。

此时的治疗方法,就不能单纯以暖脾驱寒为主,而是要在温脾寒的同时降胃火。这种脾寒胃热的症状一般用泻心汤来治疗。

泻心汤主要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这三者成分差不多,但各有偏重。比如半夏泻心汤,半夏半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其中黄芩降胆肺之火,是解决上焦之热,半夏降胸与胃中之气,是接力黄芩的下降作用,而黄连则是降心中之火,因为胃气不降,心火也容易上炎,凡是经络在同一条线上或者一上一下的,都容易互受影响,如此多方配合就解决了上中焦的不降。

人参甘草则是补中气,防止降气的时候,导致中气不足而乏力,有时胃气一降,人就会感觉很饿,此时就容易吃多,一吃多又堵塞了,而中气很虚的人,气一降就容易头晕眼花,加上人参甘草就会缓解这种情况。

而干姜,则是在暖脾去寒湿了,在众多寒降的药里加入干姜这味热燥上升的药,这就是经方的科学性。很多人总觉得用了热药就不能用凉药,用了凉药就不能用热药,怕两者中和抵消了,这就是没吃透中医。

再就是上火的人看到干姜就怕,寒凉的人看到黄芩也怕,但实际上,人体内上热与下寒常常并存,而凉药与热药各走各的道,一个上升入脾除湿驱寒,一个下降入胃,润燥降火。各取所需,完美合作。以后大家就不用再有凉药或热药恐惧症了。

我们只需要根据上热与下寒各自的偏重,选择对应的方子即可,比如胃气不降比较严重,有口臭,打嗝,胃里堵住不舒服等现象,而脾寒湿相对来说并不严重时,就可以选用生姜泻心汤,加入了生姜,减少了干姜,即可有侧重点。

若是胃中有堵塞,同时下寒比较重,一直拉肚子,甚至完谷不化时,就可以选用甘草泻心汤,也就是加重甘草的量,以缓解下利。甘草泻心汤还可以治疗由于胃热不降导致的顽固性口腔溃疡。这里的甘草都用生甘草即可。

总之,掌握了经方的用意,便可以自行加减,以适应病人的寒热不同。经方并不是不可改,而是要清楚先师用意的情况下才可加减。

最后说下小建中汤,也就是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倍的白芍,再加入了麦芽糖。这个方子比较适合那种干瘦,便秘,光吃不长肉的体质。也就是胃与肠中的津液不足,导致吃一点就饱,半天不消化,但一会又饿了。这是因为缺少血液与消化液的润滑,气比液更足,人就变得像风干了一样,光吃不胖,但又吃不下多少。

这种情况一般都容易便秘,若是既瘦又容易拉肚子,就属于阴阳两虚的厥阴乌梅丸症了,就不属于小建中汤症。若是女性,这种体质就很容易痛经,原因也是因为腹中缺血,无法润滑,所以伤寒论里面腹痛经常会用到白芍,因为白芍就是引水液下降入腹部,腹部得血又能上行入肝。

小建中汤并无中成药代替,因为本就是补液的药,无法用丸子这种干燥的来替代。凡是滋阴补水的药都是如此,以汤剂为好,或者膏剂,丸子都不适合,比如地黄丸,地黄本就柔润多汁,为了做成丸子方便,就烘干用铁器打粉,最后药性变的燥热难化,吃了就容易上火。

近来阴雨绵绵,健脾以祛湿为主。脾虚的情况下,精粮米面吃的过多,很容易造成湿气绵绵,尤其是晚餐不宜吃过多主食,湿气一多,气不能外透,脸就容易发黄发油,严重的会产生谷疸,积食导致内热熏蒸在体内腐烂无法消化,身体发黄,吃不下饭,产生糖尿病,胰腺癌等。此时可用茵陈蒿汤来祛脾胃湿热,尤其是热重于湿的情况,茵陈的量要用大一些,30克以上。

所以我一直推崇易胖的人要多吃不粘腻,比较寡淡清爽的粗粮,比如黑米粥,玉米粥等等,不提倡吃糯米。以前的大米都是隔水柴火蒸,比较健脾,如今则多是东北大米这样的粘性米,水煮后易粘腻肠胃,到了饭点总是不饿。

好了,太阴脾经的病症说到这里,下一篇讲太阴肺经。

历史相关文章:

如何学习中医把脉(上)

初学站桩全攻略(上)

茯苓薏仁赤小豆祛湿有何不同?

三伏天补阳祛寒湿全攻略

简单根治你多年的肠胃病

桂附地黄丸和六味地黄丸

补中益气丸和附子理中丸

史上最强补肾攻略之肾阳虚

温暖你那冰寒如雪的脾胃

看看你适合哪款养生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