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0115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卷)
文丨简书推荐作者 野狐狸 图丨源自网络
2.勇将杨业
刘继业,陕西麟州(现陕西神木县)人。
刘继业本不姓“刘”,原名叫杨崇贵(后又改为杨重贵),父亲杨信本是当地的一方豪强,乘着乱世,圈了块地,自封麟州刺史。几经辗转,杨信和他的麟州政权都依附到了刘崇门下。按当时的规矩,小土豪投靠大土豪,要送一个儿子到大土豪处充当人质,少年杨重贵就这样来到刘崇手下当差。
为了笼络人心,刘崇认杨重贵做了养孙,让他跟自己的孙子们的“继”字辈排行,取名叫“刘继业”。
世事无常,刘继业还在北汉当差,担任麟州刺史的父亲却当起了墙头草,转而依附了北汉的敌人后周。父亲死后,弟弟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位,又跟着依附了宋朝,甚至还曾参与宋朝进攻北汉的战斗。
如此一来,简直是把刘继业往火坑里推。好在刘继业的表现确实无可挑剔,他每次打仗都拼死在前,多次建立奇功,还获得了“刘无敌”的威名。尤其是开宝九年的那场战斗后,刘继业成了北汉当之无愧的头号战将。
因为刘继业实在太厉害,不管北汉政权的统治者如何变化,对他的倚重从来没变过。然而,让刘继元沮丧的是,现在,连这位头号战将也站出来劝他早点投降(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应该说,刘继业这么做其实是十分危险的。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敏感时刻,你一个手握兵权的大将,还有当人质的老底,真不适合站出来谈投降的事。退一步说,就算别人可以说,你也不能说,否则难免让人怀疑你想反水。
众人的劝谏让刘继元很受震动,但还是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就在犹豫之间,宋军的进攻更加猛烈了。
四月底,赵光义亲自率军来到城下视察,在督战之余,耍出了一套更狠的战法:集中所有弓箭手,一字排开,玩命地向城内射箭(控弦之士数万列于阵前,蹲甲交射)。太原城瞬间被射成了一个刺猬球(矢集城上如猬毛)。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宋军的进攻更加猛烈,个别宋军部队已经突入内城。
太原城眼瞅着将被攻破,许多北汉官吏早就没了抵抗的心思,翻墙主动投降、打包跑路的大有人在,反正是树倒猢狲散,你跑我也跑。
正当太原城内人心涣散的时候,刘继业却再次展现了猛将本色,舍生忘死地奋战在太原城头,一面指挥守城,一面组织反击,直杀得城下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就是坚持不退。
太原城毕竟只有一个刘继业,终究挡不住宋军的人海战术。刘继元眼看大势已去,放弃了最后一丝希望。
五月六日,刘继元率领百官出城投降,献上北汉十州一军四十一县三万五千两百二十户。
刘继元认输了,宋军却还不能顺利进城接收,因为刘继业仍在太原城内苦战不止。外城攻破了,就退到内城继续打,箭射完了,就接着白刃战,反正就是死磕到底。他的顽强让所有人都感到诧异,之前主张投降的是你,现在君主都降了,你还玩什么命?
事实上,刘继业的行为并不矛盾,他所做的,只是为了证明一个“忠”字,开宝九年不顾生死孤身夜袭宋军是在尽“忠”,当初分析利弊劝主上投降是在尽“忠”,现在血战不屈也是在尽“忠”!
忠诚,是一个军人最纯粹的品质。
赵光义早就听说刘继业的威名,十分欣赏这位忠诚勇猛的战将,他让刘继元亲笔诏书劝刘继业归降宋朝。
手捧诏书,刘继业仰天长啸一声,卸掉浑身沾满鲜血的铠甲,放下布满缺口的刀剑,向着城内的宫阙长跪不起,满腔热血、一片赤诚,渴望以死报国的忠烈之臣,却无奈成了一名降将。
既然成为了宋朝的臣子,刘继业自然不能再姓“刘”,他改回了原姓“杨”,与北汉皇室相关联的“继”字也必须取消了,于是,刘继业变成了“杨业”。
杨业,这是个非常熟悉的名字,在我国传统小说《杨家将》中,人们尊称他为“杨令公”。
宋朝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除了杨令公,其他一些人物的原型其实也已经和我们打过照面了。比如赵匡胤的二子赵德芳,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八贤王”赵德芳。再比如这次宋军的总指挥潘美,跑到演义里居然变成了头号奸臣“潘仁美”。寇准、杨延昭等演义中人物在历史上也出现过,有的还要成为我们下面故事的主角。
当然,演义和真实的历史存在巨大差别,其中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搁会儿再说,我们还是继续眼前的故事。
- 未完待续 -
野狐狸讲宋史
本平台内容皆为原创
谢 绝 转 载
小编微信号:nbhan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