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经验】柴葛解肌汤在儿科的应用体会
柴葛解肌汤在儿科的应用体会
潍坊市中医院 王颖,李兆坤,黄严
柴葛解肌汤是中医治外感发热名方。小儿稚阳之体,一旦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而且热邪易化火动风,故临床小儿热病最多。在儿科临床上,我们以此方加减治疗邪在三阳经之发热症,效果颇佳,今择其典型病例报导如下。
1、方剂来源
柴葛解肌汤原载于明代陶华的《伤寒六书》,药物组成:柴胡,干葛(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白芍,桔梗。用法: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煎之热服。本方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其病机核心是外邪未解,寒郁化热,邪犯三阳,故以解肌清热为法。此方是治疗四时三阳合病的良方,主治四时外感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腰痛,遍身肢节酸痛,颈项强急,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心烦欲呕,鼻塞流涕,脉象浮数,舌苔薄白等症。
2、临床运用
例1、患者,男,10岁,2009年10月09日初诊。
主诉:发热2d。现病史:患儿于2d前受凉后出现高热,体温高达39℃,伴头痛,全身酸痛、恶寒。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略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血常规:白细胞总数7.6×109/L,中性粒细胞79%,淋巴细胞20%。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感冒,证属风寒外束,郁而化热。治以辛凉解肌。选柴葛解肌汤化裁。处方:
柴胡24g,葛根24g,黄芩9g,石膏30g,白芍12g,赤芍12g,羌活12g,独活12g,白芷12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每天1剂。连服3剂,体温恢复正常。
按:“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表证”。本例邪在太阳未解,传入阳明,风寒郁于肌腠而化热,治疗时应用清解法,解肌清热。方中柴胡、葛根解肌清热为君药。羌活、独活、白芷驱太阳之邪外出,助柴胡、葛根解肌表并除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共为臣药。赤芍、白芍、甘草敛阴和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均为佐药。甘草又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透表清热,表里双解,可除三阳之邪,又标本兼治,使热退后不再回升。
例2、患者,女,6.5岁,2009年11月09日初诊。
主诉:发热1d。现病史:患儿于今晨始出现发热,体温38.5℃,伴咽痛,食欲不振。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充血,舌尖红,苔白厚,脉浮数。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2.4×109/L,中性粒细胞81%,淋巴细胞16%。
西医诊断: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断:乳蛾,证属风热外袭,肺经有热。治以疏风清热,利咽消肿。予银翘散合柴葛解肌汤加减。处方:
金银花12g,连翘10g,板蓝根12g,荆芥10g,牛蒡子10g,玄参12g,淡豆豉10g,柴胡24g,葛根24g,黄芩9g,石膏30g,甘草6g。
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3剂,热退肿消。
按:乳蛾是儿科常见病,病因为风热之邪乘虚外袭,火热邪毒搏结咽喉而致。其病理变化为风热邪毒搏结蒸灼咽喉,气血壅滞,脉络不畅。金银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毒为君药。柴胡、葛根解肌清热,黄芩、石膏清泄里热,板蓝根、牛蒡子、玄参清热解毒利咽,共为臣药。荆芥、淡豆豉辛温逐邪,以防冰遏热伏,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能疏风清热,利咽散结,故收显效。
例3、患者,男,6岁,2009年12月03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嗽3d。现病史:患儿近3d出现发热,体温38℃,恶寒,咳嗽,有痰难咯。查体: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糙,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血常规:白细胞总数7.8×109/L,中性粒细胞65%,淋巴细胞32%。胸片:双肺纹理增重,考虑支气管感染。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证属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肺失宣肃。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予麻杏石甘汤合柴葛解肌汤加减。处方:
生麻黄6g,炒杏仁9g,生石膏24g,黄芩12g,柴胡24g,葛根24g,前胡12g,川贝l2g,蝉蜕9g,甘草6g。
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3剂,热退咳止。
按:本病病因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初期为风寒表症,接着出现肺卫郁热症,临床就诊者多在此期。用柴葛解肌汤意在辛凉解肌发表,兼清里热,麻杏石甘汤意在透热宣肺止咳。方中生麻黄疏风宣肺开闭,前胡宣肺解表,生石膏、黄芩清泻肺热,杏仁降气化痰,柴胡、葛根解肌清热,蝉衣利咽解痉,川贝化痰止咳,甘草生津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辛凉宣泄,清肺止咳之效。
3、体会
柴葛解肌汤治三阳合病,风邪外客,表不解而有里热者,宜视不同情况兼合它方。若寒邪束表而里无热者,当兼合麻黄汤类方辛温解表;温邪上受而无表寒者,当兼合银翘散类方辛凉解表;余热未尽而气阴已伤者,当兼合竹叶石膏汤类方清补并行;余热未尽而阴血受伤者,当兼合青蒿鳖甲汤类方滋阴透热。
资料来源:王颖等,中医研究,2010年
柴葛解肌汤在儿科的应用
泰山医学院护理学院 张雯,王伟学
柴葛解肌汤,出自陶节庵的《伤寒六书》,是一首辛凉解表兼清里的方剂,原治阳明经无汗,以及三阳经合病者。从药味分析,其中羌活、桔梗为太阳经药;柴胡、黄芩、芍药为少阳经药;葛根、白芷、石膏为阳明经药。在儿科临床上,我们以此方加减治疗邪在三阳经之发热热症,效果颇佳,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今举例如下:
1、感冒
邢某,男,4岁,2004年2月18日就诊,淋雨受凉后出现高热,T 39.8℃,伴头痛、恶寒、咽痛,查血常规示:WBC 8.0×109/L,N 55%,L 43%,M 2%,在某医院诊为病毒性感冒,给予泰诺林口服,并给予青霉素、病毒唑及激素静滴,效果差。现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痛,舌红苔黄厚,脉浮数。中医诊为感冒,证属风寒外束,郁而化热,治以辛凉解肌,治疗以柴葛解肌汤为主方,加赤芍12g、玄参12g、双花12g、连翘15g、枳壳12g,水煎服,日一剂,连服2剂,体温恢复正常。
按:“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表证”,本例为邪在太阳未解,传入阳明,风寒郁于肌腠而化热,治疗时应用清解法,以解肌清热,属“八法”中清法范畴。方中葛根、羌活驱太阳之邪外出,柴胡解肌透达少阳之邪,配黄芩以增退热之功,《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石膏辛寒清气分,配和诸药,共奏透表清热、表里双解之功,可除三阳之邪,又标本兼治,使热退后不再回升。
2、痄腮
李某,女,9岁,2004年3月9日就诊,低热(37~38℃)2天,伴头痛,恶寒,口渴欲饮,食欲欠佳,二便调。查体:左腮部肿大,痛甚拒按,腮腺管口红肿,张口不利,舌尖红,苔黄,脉滑数。中医诊断为痄腮,证属热毒蕴结,气滞血瘀。治疗上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给予大青膏外敷,同时给予柴葛解肌汤加海藻12g、连翘15g、玄参12g。服1剂后,体温降至正常,继服3剂,肿消病复。
按:痄腮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其病理变化为邪毒内袭,壅阻足少阳胆经,并累及足厥阴肝经,本方柴胡、葛根解肌清热为君,羌活、白芷助柴胡、葛根解肌表并除诸痛,黄芩、石膏清解邪郁所化之热,桔梗宣肺气以助疏泄外邪,海藻能散结消肿,玄参清热解毒利咽,全方能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故可显效。
3、湿热泻
王某,女,3岁,2004年6月24日就诊,发热7小时伴呕吐腹痛、水样便,次,测体温示38.8℃,体检营养发育中等,精神尚可,舌红,苔薄黄,咽红,心肺(-),腹软,皮肤弹性可,无压痛及反跳痛。血常规示:WBC 8.8×109/L,N 62%, L 38%。大便镜检:WBC、粘液少许。大便培养:大肠杆菌生长。中医诊断为泄泻,证属湿热泻,治以清热利湿,安肠止泻,治疗上给予柴葛解肌汤加车前草12g、藿香12g、半夏9g、苍术9g,水煎服,日一剂,1剂后,体温正常,呕止腹泻减少,继服2剂,大便日1次,性状正常,镜检阴性,痊愈。
按:湿热泻多为感染性腹泻,其中又以病毒感染为多见,西医治疗多用抗生素。由于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导致菌群失调。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外感时邪,内伤饮食暑湿而致大肠传导失司,其病机不越湿热,病位在于阳明肠胃,诚如吴鞠通所言:“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方中葛根解表健脾止泻,于生津液中有透邪之功,柴胡味苦辛,性微寒,辛则能散,长于解肌透热,其退热功能较强,《医学启源》谓其“解散肌热”。黄芩、黄连厚肠胃而止泻,同时柴胡、葛根、黄芩、石膏合用,既可以清解少阳、阳明之热,又可以退内外之热。藿香、半夏、车前草利湿止呕止泻,诸药合用,共奏解肌利湿,清热解毒之功。
资料来源:张雯等,泰山医学院学报,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