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药熨制方
《灵枢·寿夭刚柔 》:“刺寒痹内热奈何? …… 刺布衣者, 以火焠之; 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寒痹即寒邪停留经脉而形成的痹症 , 《灵枢﹒寿夭刚柔 》曰 : “寒痹之为病也, 留而不去, 时痛而皮不仁。 ” 因邪气停留于经络不去, 营血凝涩不荣, 不荣则痛, 故时有疼痛而麻木不仁 。“大人 ” 即“王公大人”、 “血食之君 ” 、 即“王公大人” 食“膏梁菽藿之味”之人。 此类人身体柔弱, 肌肉松软, 腠理必疏,脾胃必弱, 故不耐火针、 艾灸等疗法的强刺激, 而药熨疗法温和无刺激, 且此类人腠理开泄, 能更好的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入里, 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由此可知《内经 》中记载的药熨疗法用于治疗痹症中的痛痹, 相当于西医的骨性关节炎、 类风湿 性关节炎等属寒者, 且适用于身体柔弱, 长期脑力劳动的人群。
《灵枢·寿夭刚柔 》:“用淳酒二十升, 蜀椒一升, 干姜一斤, 桂心一斤, 凡四种, 皆(口父)咀, 渍酒中, 用绵絮一斤, 细白布四丈, 并纳酒中。置酒马矢煴中, 盖封涂, 勿使泄, 五日五夜, 出布绵絮, 曝干之, 干复渍, 以尽其汁。 每渍必晬其日, 乃出干。干, 并用滓与绵絮, 复布为复巾, 长六七 尺, 为六七巾, 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 处,令热入至于病所, 寒,复炙巾以熨之, 三十遍而止, 汗出以巾拭身, 亦三十遍止。 起步内中, 无见风, 每刺必熨, 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此文大意是:将药物切碎, 浸入酒中, 再用绵絮一斤, 细白布四丈, 并入酒中, 封密勿泄, 在燃干的马屎上微火煨之, 五昼夜后将布及绵絮取出晒干 ,干后再浸 ,每次浸一昼夜,以酒及药汁浸干为止。 将布制成双重夹袋, 长六七尺, 作巾六七个,将干药渣和绵絮装入夹袋内, 用时以生桑炭烤炙夹袋(此法虽繁琐, 但为后世药袋、 药膏、 药饼等制作提供依据)。将烤热的夹袋熨贴在针刺的部位, 使热入病所, 夹袋凉后再烤再熨, 反复三十次止,;汗出,再用夹袋擦身三十次。将汗擦干, 在密室内散步, 避风寒。 每次针后, 都用此法。
有医家释制方之义曰:“'白布四丈',取痹气四布于皮毛也。马乃午之火畜,煴于马屎中者,取子午相通之义也。天地之数不离五,人亦应之,五日五夜,五行之气旋转矣。复布为复巾者,以布为夹囊,注药于内。六七者,水火之成数也。三十遍者,阴数周也。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者,使阴气之外通于皮毛也。”张志聪曰:“痹者,留而不行也。寒痹者,肾藏寒水之气也。夫人秉先天水火,以化生五行,肾受天乙之精气,而交通于四脏,如水火不济,五行不交,则留而为寒痹矣。故以火焠之者,以火益水也。夫肺主皮毛,饮酒者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用醇酒者,使肺肾之相通也;蜀椒形色像心,皮红子黑,具中虚之象,用蜀椒者,使心肾之相通也;脾为阴中之至阴,干姜主理中之君品,用干姜者,使脾肾之相通也;桂为百木之长,用桂心者,使肝肾之相通也。蚕食桑而成绵,三者皆白,肺之品也。用绵絮一斤,白布四丈,(三)十遍者,使在地之阴邪,从天表以终散,所谓热于内而使之外散也。夫王公大人,固不可以火焠,而布衣独不可以药熨乎?此盖借大人布衣,以明脏腑相通,阴阳交互,是以治法之有变通也。学者当体法先圣之用意周密,取法精微,不可图安苟简也。”张开之曰:“上古用分两品数,汤圆散剂,各有精义。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偶奇,制大其服,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此品数奇偶多少之有法也。凡治中土者,多用五数,欲下行者,多用三数;欲从阴而上升,有用至一两一分者。又如莞花乱髪(发),熬如鸡子,石脂戎盐,大如弹丸,此分两用法之精微也。夫理中者用丸,行散者用散,行于脏腑经络皮肤者用汤。又如抵挡丸、陷胸丸、干姜散、败酱散之类,捣为丸为散,而复以水煎服,此汤圆散剂之各有所取也。”
上述药熨以淳酒、 蜀椒、 干姜、 桂心四味辛温之品为处方, 淳酒即黄酒, 性温, 能舒通经络, 活血祛瘀; 蜀椒味辛性温, 功能温中止痛; 干姜辛热, 功能温中散寒, 回阳通脉; 桂心辛甘温, 能温通经脉。此四味均为辛温之品, 皆能温通经络, 为热药。而寒痹之病, 因寒而致, 寒邪留于经络久而不去, 属里寒之证, 故用辛热温里药物治疗正是中医“寒者热之”治疗原则的体现。 且温热之药, 敷于人体皮肤, 有温通经络, 活血散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