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也有人认为字子车、子居。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这位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比孔子小 179 岁,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等属于同时代的人。孟子和庄子、毛主席一样,都活了 83 岁。
孟子作为儒家主要代表之一,主张“性善论”、“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他游历于齐、宋、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最后他退居讲学,与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对于人性、政治、教育、行为标准的看法,共七篇三万五千多字。
孟子认为,“仁”即“人心”。他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阐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他认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君权乃“天与之,人与之”,天意即民意,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他,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正因为此,《汉书》并未重视《孟子》一书。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并把孟子从孔庙里赶了出去。
朱元璋把孟子从孔庙中赶走的举动,在朝臣中掀起悍然大波。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朱元璋宣布,谁再议就以“大不敬罪”处死谁。刑部尚书钱唐不怕死,坚持进谏。朱元璋便命令侍卫用弓箭射他。但钱唐身中四箭,仍往里闯。朱元璋敬佩他是条汉子,叫他进殿说话。钱唐跪在皇帝面前,痛陈孟子不可废之道理,终于说服了朱元璋。钱唐舍命护孟,也让朱元璋见识了孟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遂恢复了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朱元璋的朝堂大殿名为“奉天殿”,所以自他开始,正式启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
五代十国时,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命人以楷书石刻十一经,其中包括了《孟子》。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列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被推到了高峰。
孟子生活的时代,正是道家杨子“贵生重己”思想和墨家“兼爱思想”流行之际,孟子是反对他们的学说的。孟子主张性善论,进而对为什么人要利他,要行仁义,找到了哲学依据。这是孟子对儒学的贡献。他认为,人与动物之区别在于有“仁义礼智”四端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批评说,杨子讲自我是无君,墨子讲兼爱是无父,纵横家张仪谄媚君王是无耻。之后墨家的影响就渐渐淡去。直到清朝末年,经学大师孙诒让等人研究墨家学说,认为墨学的一些主张是顺应战国那个时代的产物,并著有《墨子间诂》一书,使墨学再次引起近当代众多研究者的兴致。
与墨家没有差别的“兼爱思想”不同的是,孟子提出“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首先爱父母,然后才能去爱别人,如此推而广之。孟子认为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谁愿意“妻吾妻以及人之妻”呢?他认为这种有差等又有仁德的爱就是“仁爱”。
孟子提倡的仁义是正义,他反对忠义和侠义,“忠义”往往不问是非,“侠义”往往不守法治。他主张:人要养浩然之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思想中有唯物主义的成分,他指出,客观世界是有其自己规律的。他用“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诫人们,人要做成些事情,总要经受磨难与锻炼。司马迁在受到屈辱的宫刑后发奋写完了《史记》;马可波罗是在阴暗铁窗下写成了闻名中外的《马可波罗游记》;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创作了《命运》。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菜根谭》中云:“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宋初陈抟老祖的《心相篇》云:“责人重而责己轻,弗与同谋共事;功归人而过归己,尽堪救患扶灾”。说明推功揽过是厚德载物、大智若愚之人。厚德载物也即厚“惪”载物。在中国传统的金文、大篆里,“上直下心”名“惪”,即“德”也。这个“惪”字,在佛家有直心一说,《维摩诘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正如孟子说,修身要“保赤子之心”。若失去道德心而谈修行,就失去了整个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