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沙龙】民间哭丧旧习死灰复燃到底好不好?
父亲过世很久了,遥想当年作为女儿哭得地动山摇、不能自禁,此乃再正常不过的人之常情。
让人新奇的是,近日晚间散步,在刚落成的城关一小斜对面,见有人在路旁设了个灵堂,很远就闻一女子凄惨惨地一声声“亲爸爸、亲爸爸”唤着,不免让人心头一酸, 她一边嚎啕一边诉说——从逝者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直到老年,一路声泪俱下,娓娓道来,招徕不少中老年人围观,有的还啧啧称赞,为其竖起大姆指。哦!原来这一家请了专业的民间哭丧“娘子军”。 王丽
我只在文艺作品中见过哭丧,越剧名伶徐玉兰在《红楼梦》中就有为黛玉哭丧的情节,那句“林妹妹,我来迟了”的哭腔至今记忆犹新。
以哭的形式寄托对逝者的哀思,以唱的形式纪念逝者的生平,这恐怕是哭丧的核心内容,相传出自周礼,也算是儒家文化的一项内容。文革的时候,哭丧被“破”了“四旧”,基本上销声匿迹,我每次去回然园参加悼念仪式,也只见逝者的亲人在灵前哭成泪人,那种一边哭一边说唱的情况几乎没有遇到过。这并不说明现在的城里人亲情淡薄,可能是表达悲痛的方式更加克制、文明。
但哭丧的旧习在一些县城和乡村似乎死灰复燃。个人以为,有人愿意像贾宝玉那样用哭丧的方式表达哀思并没有什么不妥,希望把逝者的丧事办得隆重热烈、更有仪式感倒也无可厚非,只是悼念逝者还是要走心而不能做戏,唯有真情实感方能让逝者安息。
《红楼梦》中秦可卿出殡可谓排场极大,光和尚道士就请了上百人,但也没见去请专业的“哭丧演员”,那个承担“摔丧驾灵之任”的丫鬟在灵前“哀哀欲绝”,流露出的也是对秦可卿的真情。相较现在民间一些人办丧事花钱请人哭丧,说唱着不走心的“台词”,让本该肃穆的丧事平添了搞笑色彩,实在得不偿失。
芜湖媒体凡夫
评天下事
写身边人
看名人景
抒凡夫情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