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写新闻】勾起美好回忆,为芜湖最“老”的宾馆点赞
“我一小就和奶奶、爷爷住在铁山宾馆旁的师大凤凰山上。当时,铁山宾馆叫交际处,是不能随便进入的,门卫很严,至今两个门卫的样子我还清楚记得。您的一篇文章里介绍的接待毛主席的夫妻两人,我也经常看到,但不知道他们接待过毛主席。铁山宾馆旁边有我经常游玩的赭山公园的一个入口,我不知多少次经过铁山宾馆大门。在宾馆门前的更兴路上,我学会了骑自行车,铁山宾馆大门口留下了我童年无数的足迹。在我的脑海里,依旧深深刻着多年前铁山宾馆的样子——这里有我童年的记忆,有我的奶奶、爷爷,这让我忍不住落泪……”
一位网名叫“风景这边独好”读者,在看了《大江晚报》最近推出的《纪念铁山宾馆建馆65周年系列报道》之后,给记者发来了留言,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本报的这组报道勾起了这位读者对童年往事和铁山宾馆的许多美好的回忆,从中也能够看出改革开放给铁山宾馆带来的沧桑巨变。
始建于1954年的铁山宾馆是目前芜湖最“老”的宾馆,1958年因为接待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赢得了“芜湖的钓鱼台”的美誉。改革开放以后,铁山宾馆成功实现了服务转型,在继续做好政务接待工作的同时,在面向社会、服务百姓、拓展市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增长。
今年是铁山宾馆建馆65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逢大庆,宾馆迎华诞。在这个“双喜临门”的特殊日子里,《大江晚报》以每组一个整版的篇幅隆重推出《纪念铁山宾馆建馆65周年系列报道》,回顾建馆65年的风风雨雨,总结宾馆转型发展、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够带给社会各界朋友一些感悟和启迪,大家共同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寻求新的突破、谱写新的篇章。
目前,这组系列报道已经推出了三个系列整版,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响,许多读者朋友通过各种渠道向记者传递信息,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网友“爱我中华”说:“铁山宾馆是芜湖人民的骄傲!值得宣传。”网友“二老板”说:“感谢新闻工作者,让世人更多地了解铁山文化。铁山不仅仅是一座宾馆,历来以清静、典雅而独居芜湖享誉四方,是芜湖人的名片,芜湖人的骄傲!我为家乡点赞!”
市民吴明珠女士1991年在铁山宾馆和老公喜结良缘,看了晚报的报道之后,她说:“我希望铁山宾馆越来越好,等我孩子结婚时还在这里举办婚礼,让幸福延续。”
安师大外语学院欧阳俊林先生曾经多次参与学校的外事接待,入住过国内很多高档宾馆,他评价说:“现在一些新建宾馆只是简单的硬件设施高档化,说白了,就是客房水平提升了,但却没有宾至如归的心理环境。铁山宾馆的环境是永远不会复制的,如之于合肥的稻香楼和北京的钓鱼台,这种置身于绿树花草中的感觉和错落有致的布局,才是真正的星级品质!”
芜湖市纪委原常委王军生过去经常去铁山宾馆参与政务接待工作,对那里的服务赞不绝口。他说:“原来只是觉得铁山宾馆的服务规范在全市、全皖南数第一,无人可比,看了这组系列报道,又知道铁山将以'新’而扬名,引进机器人服务员,实在新鲜!这个可能又要引领芜湖宾馆旅馆业新潮流了!”
年过古稀的张脉泽曾经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担任过铁山宾馆总经理,他认为晚报推出这组系列报道“非常有意义”。他说:“不忘过去的辉煌和走过不易的道路,既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希望在65周岁生日来临之际,铁山宾馆能够继续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发挥宾馆的独特作用,为全市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芜湖媒体凡夫
评天下事
写身边人
看名人景
抒凡夫情
谢谢您阅读我的文章
也欢迎您的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