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的“福寿”在哪里?
“福寿螺”,一个多么吉祥的名字,中国人讲究“福禄寿禧”,它的名字中就占据了两样。福寿螺属于瓶螺科福寿螺属,又名大瓶螺、苹果螺。
当年把这种螺取名福寿螺的人,一定心中怀有美好的愿望,希望这种螺能造福于人,让人添福添寿。但要是你听了有关福寿螺在中国大肆泛滥且传播疾病的消息后,相信你会把“福寿”两字打上引号。
今天,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自然状态下的湿地的边上都可以看到大量福寿螺的卵块。每当夜晚时分,福寿螺会从烂泥或岩石缝里爬出来咬食水生植物的芽,同时损害老百姓的秧苗。就凭这一点,福寿螺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入侵的灾害动物。
本来福寿螺原产中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如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及乌拉圭等地。福寿螺的贝壳外观与田螺相似,颜色比田螺淡些,所以有人叫它“白螺蛳”,有人干脆叫它“大田螺”。螺壳呈标准的螺旋状,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螺体左边有1条粗大的肺吸管。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头部有2对触角,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各有一只眼睛。成贝壳厚,壳高7厘米,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宽。
由于它的生命力极强,生长迅速,性成熟快,繁殖力强大,再加上早期的人工饲养推广,如今已经广泛分布于北美、亚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外来入侵生物,成为要防御的灾害物种。
中国是1981年从南美引入中国广东中山市养殖的,并于1984年在南方多省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由于管理不善等,外逃到大自然中的现象严重,且初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已经泛滥成灾,并且还在快速的向北移。
一种小小的螺蛳如何会引起人们对它的烦恼和恐惧?这福寿螺的本事可不一般!福寿螺主要采食多种水生植物和近水植物,是水稻、莲、茭白、芋头、荸荠、菱角、芡实等水生植物的重要害虫。特别是对水稻,从秧苗期到成熟期都是它的危害对象,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另外,在田地和池塘中福寿螺那尖锐锋利的螺壳可能将农民的手脚划伤。
这福寿螺生长迅速,繁殖量大,而且繁殖非常迅速。你看池塘边田埂上那些树上、围栏上那一团一团红色的卵块,5天颜色就变得灰白了,因为卵已经孵化成幼螺。卵块一般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从几十粒卵到上千的卵都有。它们选择水体边那些干燥的物体或者植株上产卵,孵化出来的幼螺迅速可以进入水体,吞食浮游生物。经过3-4个月的生长,幼螺就已经性成熟,又可以参与繁殖了。当年的螺当年就可以进行繁殖。
它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在干旱期可以闭壳休眠。它可以3-4个月不吃不喝不动,最长的可以到半年多时间。它就呆在那里等待机会,等待雨水的到来,一旦雨水打湿了环境,它们就苏醒过来,迅速取食,补充能量。
福寿螺是体内受精,一次交配过程可以达到2至5个小时。一次交配可以多次产卵。它们将发育成熟的受精卵一块一块地产在干燥的建筑物或水草、堤坝、护栏上,通过卵将后代传播到大自然。
在中国,福寿螺的天敌不多,但并不是没有,至少人们也可以捞食。其实,有些鸟类也可以取食,如对于成体的福寿螺,钳嘴鹳就是它的天敌。钳嘴鹳那强有力的“大钳子”可以将螺壳压碎,取食里边的肉。这些年来,中国的钳嘴鹳数量激增,是否与福寿螺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扩张有关,还不得而知。有人在牛背鹭的粪便中也发现了福寿螺的螺壳,是怎么取食的也还不太清楚。
虽然福寿螺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脂肪含量低,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理想营养滋补品,但是福寿螺的口感并不怎么样,相比当地的田螺来说要差了许多,很少有人喜欢吃。另外,福寿螺携带的后圆线虫(肺蠕虫)能引起致命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携带的吸虫能导致皮肤过敏。是卷棘口吸虫和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如果加工得不好,特别是生食,很可能引起寄生虫感染,引起脑膜脑炎。可引起头疼发烧、颈部强硬等症状,严重的也可引起痴呆,甚至死亡。不过福寿螺也不是一无是处,可以作为动物的饵料,或加工成饲料,也可变废为宝。
真正要控制福寿螺,办法还是有的。一方面在产卵的时候人工将卵块破坏,也可以在卵和幼螺期让鸭子来取食。成体的大螺鸭子很难取舍,则可以通过人工捕捞,既可食用,也可作为饲料。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引入一个新的物种,谁也不好预测它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也许在某一时期并不显现出危害性,但对生态系统威胁的风险是存在的。就说这福寿螺,也许不但不会让人福寿,还可能让人短命,也让生态系统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