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评论引起话唠……
这些老观众都很厉害。引起说话欲望,随便谈谈……
但是我也很厉害,额……没有找到1958《碧玉簪》戏单,我也知道王玉林依然分前后扮演。
她自己演王玉林,只肯演后王玉林,因为她不喜欢负面角色。前王玉林是筱帼英。
1958仍旧两个王玉林,因为张少栋是她从无锡越剧团选上来的,好像她比较看重,有望解决她不能上场就没了有担纲主演能力的小生的痼疾,估计困扰她好多年了。但是筱帼英是云华时期一直过来的二肩小生,经历过巅峰也经历过低谷,她不可能就这样抛开。所以结果就是王玉林仍然分前后。
但是小生的痼疾并没有因此解决。
她原来把江苏省优秀青年演员选出来,是想建立江苏省越剧院。如果可以成功,其实今天南越的日子更好过一点。这在zz层面其实是当年大,跃,进,所导致的必然现象,但在竺水招,她是有一定的zz远见的。对于越剧方面,她也有极为朴素的念头:上海,浙江,江苏,三颗钉子,理所当然。
未能成功,这就有多方撕扯衡量的原因了。因为当时南越也作为市文化局的zj体现,突然要到省里去,市里不开心的。市里当初对她照顾非常多,她开不了口。
最后为了照顾到多方面,组建了一个江苏青年越剧院。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个院团可以保留下来,到她退休的时候(……)大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的组建起来了。
可惜的是,59-62是建国以来最艰难的岁月,江苏青年越剧院有名无实,建立以后,根本无法正常演出。竺水招对这个情况非常歉疚,因为人是她招上来的。她想方设法找机会让青年演员进行演出,同时不惜把自己的行头也让出来。这里面就有《盘夫索夫》。
实在无法支撑,演员们大都回到了江苏各市原地方剧团。所以,竺水招又没有可能替代她演出的B角了……她到后期好像身体一直不大好,常常有文章说发高烧继续上台这样,蒋鸿鳌也说她《红楼梦》演完坐在戏箱上面很久不能恢复行动力。
但是还留着江苏青年越剧院的建制,所以她可能还有最后的支持。直到1969或者更晚一些,全部合并入南越。
尹桂芳去福建,以前的说法都是老尹当的一下,热情洋溢就去了……你觉得可能吗?
但是她为剧团尽可能争取了较好条件,外援剧团唯一省级,保留芳华二字。
我一直觉得她在此之前应该并没有这样的经验,不知谁给了她最佳建议。必须是有类似经验,体制内的人……
说回来,从竺水招安排小生,以及她自己花旦搭档的选择来看,还是很有意思的,顾念旧情,可也很讲究一些老的规矩。或者要不这样形容:庶几中庸,劳谦谨敕。她大抵可以算做到了: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她身上是很能看得出儒家思想影响的。想想李秀英,真有种和戏中人融二为一的感觉,她的气质完全与之相合。
PS,手机编辑,因陋就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