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丹的生态建设案例看贵州的生态发展方向
不丹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在“全球快乐国度排行榜”中,不丹却名列第8位,位列亚洲第一位。不丹人口78.4万人,面积3.84万平方公里。地势高低悬殊,北高南低,从北至南,逐渐下降,分为北部高山区、中部河谷区和南部丘陵平原区,全国除南部小范围的杜瓦尔平原外,山地占总面积的95%以上。可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6%,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子、小麦、大麦、荞麦、马铃薯和小豆蔻,畜牧养殖较普遍。主要树种有婆罗双树、橡树、松树、冷杉、云杉、桦树等,以丰富的名木花草闻名遐迩。盛产水果,苹果、柑桔等大量向印度和孟加拉国出口。旅游业是不丹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旅游人数并不是很多,国家严格控制旅游人数。出于环保考虑,对境外游客每人每天收取165至200美元的最低消费费用。1995年,不丹国民议会规定,不丹森林覆盖率至少应永久保留到60%,目前的森林覆盖率约占国土面积的72%。由于政府给农民免费供电,所以他们就不需要砍柴煮饭,破坏植被。而且“绿色不丹”计划还打通了绿色植被的连接,这样动物就可以在整个不丹的绿色植被中自由行走,许多野生动物,包括像虎那样的猛兽也能在全国游走,与当地居民可谓和谐共处。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很少听说有什么动、植物成灾的问题。唯一有的灾难,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这种极端天气形成泥石流,冲毁了群众的房屋。
(以前的不丹植被)
(如今的不丹植被)
再来看看贵州: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92.5%属山地,喀斯特地貌占73%。山脉纵横、河流遍布,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约1100 m,最高海拔2900m(威宁、赫章之间的韭菜坪),最低海拔仅137m(都柳江出省处)。虽全省都处于亚热带范围内,各地的气候差异却较大,大部份地区年均气温在11~19℃。80%以上的地区年均总降雨量在1100~1300㎜之间。贵州的经济也是以农业为主,是近年来才发展起工业和第三、第四产业。
贵州生态系统保存相对较好,但很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分布的野生脊椎动物1053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林麝、黑颈鹤、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18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穿山甲、小灵猫、红腹锦鸡、白冠长层雉、细痔疣螈等8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贵州都有分布。世界上最稀少的灵长类——黔金丝猴只在贵州梵净山分布,贵州草海是中国特有鹤类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世界最大野生黑叶猴的种群就在贵州的麻阳河保护区。是豹、云豹、黑叶猴、黑颈鹤、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白鹇的重要分布地。全省有维管束植物近8490多种,其中有银杉、珙桐、红豆杉、掌叶木、单性木兰、红豆杉、香果树、伞花木、马尾树、桫椤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7种。有许多古老孑遗种,贵州特有种子植物280种,占贵州种子植物总种数的5.3%。
(贵州的森林植被)
由于地质结构原因,贵州的东部主要发展用材林,培育出了8年杉、12年杉等速生用材林。中部和西部都主要为喀斯特地区,中部尚有一定的原生植被,林业发展以保护为主。西部地区石漠化严重,是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主要开展生态修复。
为了建设贵州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贵州目前已建立有茂兰、雷公山、梵净山、麻阳河、宽阔水、习水、草海、佛顶山、赤水桫椤、大沙河、长江上游珍稀鱼类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百里杜鹃、百面水、纳雍珙桐、独山都柳江源等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大批各种自然保护地。这些自然保护地的建立,使贵州省85%的物种和90%的生态类型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对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保护地之间相对孤立,没有真正形成保护网络,没有大的生态格局,许多物种依然处于生态孤岛之中,没有办法进行基因交流和种群扩散,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
中国的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廊道”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也表明了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贵州也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提出“6558”的目标,即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林业投资达到5000亿元,林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生态服务价值达到8000亿元。划定了生态红线,提出了生态廊道、生态家园、国家公园、珍稀野生动植物繁育等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将一个个小的生态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生态整体,逐步恢复原有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这些举措必定会为贵州生态建设带来崭新的局面。
(贵州可建国家公园区域示意)
没有产业带动就得不到地方政府的重视,生态建设也是如此。贵州近年来虽然经济增速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但经济总量依然很小,在全国而言也是处于贫困省份。但是,贵州就是因为发展相对滞后,反而使贵州的生态环境得以较好地保护,保留住了洁净的水源和清洁的空气。加上有良好的气候资源,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势头强劲。事实证明,近年来贵州的旅游发展速度惊人,真正实现了人数的“井喷”。但值得探讨的是这种井喷的可持续性。旅游业虽然被称作“无烟工业”,但低端的仅靠人流量支撑起来的旅游业也是一个重大的污染源。每位游客都需要占有空间,都会产生废弃物和垃圾,都会留下生态足迹。一味地只考虑人流量来提高旅游收入,也是生态灾难。所以不丹会对外国游客加收生态费。
这两年在许多景区都明显地感觉到了生态压力,特别是今年,通过“过路费减半”、“门票减半”等一系列手段,无疑是一剂“强心剂”,刺激着国内游客短期内蜂拥而至,导致一些景区人满为患。游客游不好,景区管理难,旅游质量低。有些景区在一阵风式的浩劫后,马上变得异常清淡,连黄果树这样的名景区,也会在九月游客寥寥无几。一个健康的人,谁还需要“强心”?
到处都是旅游区,到处都搞建设,却逃不过同一问题:过多的同质化,过多的人工设施,没有真正对旅游资源本底进行深度解读,让游客不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态优越的意义。有些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正在凋谢。
贵州在生态建设中可以学习不丹,像不丹一样地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提高生态保护的认识和价值体现,提供良好高效的生态产品。但在经济建设中又不同于不丹,有更多优越的条件。毕竟贵州的周边,乃至全中国都有非常必要的生态需求,比不丹拥有更多更好的条件。
贵州完全可以借助生态,发展生态产业,使幸福指数与经济增长互助共赢。关键是如何平衡、如何建设、如何引导、如何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