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埃及和西亚哲学之二:古巴比伦哲学

埃及和西亚哲学之二:古巴比伦哲学

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相当于现在的伊位克一带,希腊文为" 美索不达米亚" ,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最古的奴隶制国家发生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两河流域北接亚美尼亚高原,南临波斯湾,东与西伊朗山脉为界,西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在地理上,它与埃及同为北非、西亚大干旱地区的一部分,农业灌溉全靠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均发源于现今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高原,中游以下向东南平行流入波斯湾。每年3 月中旬,上游山岳地区积雪溶化,因而定期泛滥。其中低地部分因洪水滞积成为沼泽地带,高地部分因烈日蒸晒,很快又都成为旱地。因此这里的自然条件和埃及十分相似,农业灌溉必须依靠排涝蓄水。在遥远的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农业居民已经开始修建沟渠、堤坝。这在生产水平还很低下的古代,绝非一家一户所能为力,必须有比较广泛的组织和联合。对于南部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这种联合的需要起了促进的作用。

两河流域的政治状况比较复杂。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苏美尔地区开始了最初国家的形成过程,出现了十二个城邦国家,以后逐步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与此同时,位于苏美尔南部的阿卡德地区也在萨尔贡一世的领导下实行了统一,并在统一以后进犯苏美尔,完成了巴比伦尼亚南北的合并。后来东部扎格罗斯山区的库提人侵入两河流域,取代阿卡德王朝的统治。以后,乌尔兴起,重新统一巴比伦尼亚,建立了" 乌尔第三王朝".在乌尔第三王朝崩溃以后,战乱迭起,直至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重新实现统一。

然而,在汉谟拉比死后,国力又逐渐衰微,统一的巴比伦尼亚又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并几度受到北方亚述人的入侵。这种衰落状态一直延续到新巴比伦王国(即迦勒底王国)兴起为止。

巴比伦遗赠给人类的最有名的文化遗产,是汉谟拉比法典。这一法典制定于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原文刻在一个玄武岩石柱上。法典共分三部分:引言、本文和结语。法典本文共282 条,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比较完备。法典的某些条文是非常进步的,如规定了严密的审判程序,而有些条文则明显带有野蛮、原始的痕迹,如" 以眼还眼" ," 以牙还牙" 式的同态复仇的规定。巴比伦信奉多神(" 巴比伦" 一词原意即为" 诸神相会之地")。最早期的神大都和天文有关,如苍天之神,太阳之神,月亮之神,大地之神。比较后期的神则多数应乎人事,林林总总,有家神、山神、树神、水神等。最有趣的是,巴比伦人相信,每人生来便有一个神为他驱邪降福。

不过由于受到下列两种趋势的影响,也有从多神向一神转化的趋向:一、由于征服和扩张,被征服者的神常被置于征服者之神的统治之下;二、少数具有野心的地区常常强调他们自己的神的重要性。巴比伦人似乎从未有过灵魂不朽之说,他们的宗教是非常现实的。他们赋予神以人性,神亦有喜、怒、哀、乐,有善有恶之特点。他们也祈祷神灵,但他们所企求的是现世福祉而非求永生和" 来世"的享乐。在巴比伦人的想象中也有过天堂,不过那是给神而不是给人居住的。他们这些观念,是可以代表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古代人的基本思想。另外,在两河流域还盛行祖先崇拜。

在巴比伦,奴隶占有制关系比埃及还要发达。贫富悬殊的增大,下层自由民生活的困苦,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所有这一切在第一个巴比伦王朝时代已经强烈地表现出来,我们从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可以知道这一切。在巴比伦,随着生产的发展,天文学和数学获得很大的成就。巴比伦的记数法是目前几乎全世界都采用的阿拉伯记数法的先驱。巴比伦的数学家奠定了代数学的基础,他们已经知道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规则,知道几何学原理,其中包括古希腊称为" 毕达哥拉斯定理" 的著名定理。天文学家绘制了肉眼所及的星空图。在思想方面,巴比伦也形成了最初的自发唯物主义观点和无神论观点。比如《主人与奴隶的谈话》这个文献在当时颇负盛誉。在这部著作中批判了宗教的信条,突出地表现了这样一种思想:谨守宗教指令、向神供奉祭品、希望在死后生活中得到好报,都是荒唐无稽的。

古巴比伦最早的文学作品多是宗教神话和传说。有的叙述恩利尔神发明锄头并把它赐予人世的故事,把农业文明的诞生托之于神。有的是关于女神安南娜幽囚地狱和被释放的神话,对自然界荣枯变化提出宗教解释。还流传着关于洪水的传说,叙述神用洪水来淹没一切生物,只有赛苏陀罗根据埃阿神的劝告建造船只得救。这个故事是《旧约圣经》中洪水传说的渊源。

古巴比伦人民口头创作逐渐形成了吉尔伽美什史诗。史诗歌颂的英雄在某些方面代表人类力量对神权的反抗。吉尔伽美什曾经拒绝伊什塔尔女神向他求爱,因之干犯神怒,由天神安努派遣牛精残害乌鲁克的居民。吉尔伽美什没有屈服,在战斗中杀死了牛精,为人民除害。史诗在长期形成过程中吸收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的朴素思想,其中包括人对于生死秘密这一不可解的自然法则的探索。另一些诗中反映了社会矛盾。《咏受难的诚实人的诗》描写一个诚实、正直、按照统治阶级所要求的那样行事的人,却老是没有好报,处于永远不幸之中。他不得不怀疑神是否那样正直,奴隶制是否那样公道。在《主人与奴隶的谈话》一诗中,起初奴隶对主人的一切贪婪欲望都表示服从,后来终于嘲笑主人,说" 谁能高得走上天,谁又能大得把大地都填满呢." 当奴隶主要杀死他时,他说," 我死后你也仅能活三天".这种" 与汝偕亡" 的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奴隶的反抗精神。

古巴比伦的思想文化成就是非常辉煌的。后来希腊和罗马也都受到不少的影响。由于巴比伦思想文化成就多、影响大,所以后来的泛巴比伦论者曾经提出世界文化起源于巴比伦的学说,这是不正确的。各族人民都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而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也一直存在,但不能说某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唯一源泉。人类思想文化作为一个历史发展中的整体,它是在世界各民族的多元思想文化结构中存在和发展的。

(0)

相关推荐

  • 亚伯拉罕来到了埃及,巴比伦人崛起两河流域

    欢迎来到[文明之初] 点击"襄子讲西方"关注我们哟 这是[襄子讲西方]第 011 篇文章 [文明之初]第 11 篇文章 亚伯拉罕来到了埃及,巴比伦人崛起两河流域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 ...

  • 不朽之城巴比伦——古西亚简史

    一座城,它贯穿了上古西亚的始终:一座城,它见证了中古西亚的兴衰:一座城,它成为了近现代西亚的眼泪. 它曾被叫作神之门.神赐之地.变乱之城.通天塔,涅槃后的它又被叫做和平之城.智慧之地. 它就是古城巴比 ...

  •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发源地:"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二.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今伊拉克地区)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 ...

  • 从古巴比伦看四大文明古国——古西亚简史

    两河流域作为四大文明发源地拥有久远的历史,在人类文化史.思想史.艺术史上都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个古老的文明一度沉寂上千年才被人们熟知,于是便以古西亚的古巴比伦为窗口一窥其貌. 古巴比伦想 ...

  • 古代西亚艺术4

    西亚的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发祥地. 在古代时期,那片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土地上,曾出现过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迦勒底等国,后沦为波斯帝国属地,古代西亚艺术由此呈现丰富多彩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二:哲学高潮迭起

    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二:哲学高潮迭起 17世纪之前的人文主义思想时期,不但没有狭义上的思想家,而且也可以说没有狭义上的哲学著作,尤其没有真正的哲学巨作.哥白尼和路德是15.16世纪影响最大的人物,但他们 ...

  •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十二:明清时期的道教

    中国道教之十二:明清时期的道教 道教与佛教一样,自明朝开始衰败过程.关于它的总特征,任继愈先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研究室集体撰写的<中国道教史>中是这样概括的:"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埃及和西亚哲学之六:阿拉伯近代哲学

    埃及和西亚哲学之六:阿拉伯近代哲学 作为联接东方和西方之" 桥梁" 的阿拉伯世界,在西方殖民侵略和扩张中首当其冲.殖民者铁蹄所到之处,各国纷纷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乃至殖民地.与此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埃及和西亚哲学之五:阿拉伯中世纪哲学

    埃及和西亚哲学之五:阿拉伯中世纪哲学 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数百年间,当西欧社会停滞不前,文化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时候,东方阿拉伯区域的一些国家却有了相当繁荣的独特的文化.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早在7 世纪就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埃及和西亚哲学之四:安息及萨珊波斯哲学

    埃及和西亚哲学之四:安息及萨珊波斯哲学 公元前3 世纪中叶,伊朗高原上爆发了反对塞琉古王朝统治的起义.帕提亚趁机宣布独立,建立了阿尔萨息王朝(公元前247-226 年),国王即阿尔萨息本人.中国的史书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埃及和西亚哲学之三:犹太教哲学

    埃及和西亚哲学之三:犹太教哲学 巴勒斯坦是西亚最早的农业生产地区之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居住着操塞姆语的迦南人.公元前2000前后,希伯来人游牧部落从幼发拉底河以东来到这里," 希伯来人&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埃及和西亚哲学之一:古埃及哲学

    埃及和西亚哲学之一:古埃及哲学 在距今约两万年前,非洲的尼罗河谷两边的高地就有人类居住.当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埃及的气候较今温和湿润,水草繁茂,高地宜于人居.后来气候日益干燥,河西一带成为大片沙砾.居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学之九:数论哲学

    印度古代哲学之九:数论哲学 数论梵音" 僧佉" ,为印度婆罗门正宗6 论之一.僧佉,原意为" 计算" ,后来引申为:思索研究,数论哲学由此得名.<百论疏&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古代哲学之八:后期顺世论

    印度古代哲学之八:后期顺世论 顺世论哲学是沙门思潮之一,印度古代唯物主义的主要流派,很早以来就流行在人民中间.到公元前2 至3 世纪,佛教.耆那教走向分裂,而顺世论哲学则愈趋发展成熟. 顺世论不信&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