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那年,库布里克拍了一部牛片
古话说得好,“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是残酷的,但残酷的战争中被记住的往往是功勋人物,他们在战后的载誉远胜于浴血的士兵们。人们评判历史事件的时候,功勋人物往往占据了大篇幅,而前线的士兵们往往被简化为一些数字。他们就不配有姓名,就不配被历史记住吗?几十年前,29岁的库布里克可不是这么认为。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叫《光荣之路》,这是库布里克在29岁时候拍摄的一部影片,本片为我们展现了一战时候法国阵营中的一段小插曲,当然,在后来的旁观者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小插曲,然而对当时参加这个“小插曲”的人来说,这件事情简直是生命中的唯一,因为这件事情,三个士兵被处死,就为了维持上司的尊严。
一线战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德国的炮火连天,法军想要突破阵地谈何容易,士兵们几次冲锋不成,结果损失惨重。而上峰要找人对这件事情负责,这个可悲的任务便落在了三个倒霉蛋身上。他们原本以为这件事情不过是走个过场,然而最终,在军事法庭上,他们没法为自己辩解,为了维护上峰的尊严,他们被判处临阵脱逃的罪名,最终被处死。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也是一个复杂的故事,故事的简单在于这种现象无处不在,几乎在任何战事后的总结中,总会有一两个担当失误的主要责任,然而事情的复杂在于这样的局面千百年来在西方的军队中却没有改观。这是一件悲剧的事情。
前文提到,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俗语。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战场上牺牲的士兵关注度都是非常低的,然而指挥战争的军官们却能青史留名,这是人类的顽疾,当然,要彻底地改掉这个顽疾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我们并非崇尚英雄主义的历史观,但是军队没有了权威,自然就不会形成凝聚力。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然而即使两难,当顽疾发生的时候,需要做的往往是铲除顽疾,而并非任其发展。否则,军队的落败的种子就会埋下来。
本片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战场上的小插曲,而这个小插曲的核心内容,则是库布里克对于战争中的英雄史观的思考。当然,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能拍出来这样具有深刻内涵的电影,库布里克是值得我们尊重的。而库布里克提出来的问题,现在看来确实不是非黑即白的。两难的话题从来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亦是如此。
本片中的三个替罪羊士兵们,本身处在的环境就对自己不利,法国阵营中的军官们崇尚的是士气,然而畏惧强大的炮火而迟迟不进攻,这是有违士兵的士气提升的。然而却没有人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士气的多少,而在于解决炮火支援。整部电影中探讨的问题是临阵脱逃者,但是临阵脱逃的主要矛盾点在于强大的炮火支援能不能延续。
如果法国阵营中能给予的炮火支援是源源不断的,那么士兵们就不会面临血肉之躯阻挡敌人隆隆炮火的现实。即使在二战中,欧洲诸国的军队也没有太大的精神力量能推着自己坚定走下去,更别说一战。这才是本片的关键节点。
本片的片名也很有意思,“光荣之路”光荣之路是谁的光荣之路,自然是将军们的光荣之路,对于普通的士兵而言,这种光荣不复存在,这种光荣也难以望其项背,除了身居牺牲者的名单中,依靠着集群的力量来为自己谋求一个事件参与的证明之外,大多数默默无闻牺牲了的士兵们,大多数连铁丝网都没有越过就倒下了的,他们都不配有性命。他们的伤亡不过是一连串的数字,如果战争胜利,则会被后人嘉奖留念,失败了的士兵们,就只剩下冰冷的数字来替代性命,甚至连缅怀都成了奢侈。
所谓的“光荣之路”,就是英雄人物在成千上万个牺牲了的士兵尸体上铺就的,当他们踩在这条道路上走向辉煌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像上校一样的军官会记住这些牺牲了的士兵们也是生命的。而对于他们牺牲产生共情的却往往是看上去敌对的人们。酒吧里最后的一幕看上去稍显魔幻,但确实是真实的,共情来源于同样悲惨的命运,而这种命运上的悲痛,最能抚慰人心。
谁来记住这些士兵们?谁来给他们一个名分,谁来把他们当人,谁来帮他们抚平伤痛。一将功成万骨枯,牺牲的士兵们并非冰冷的数字,但他们更多的时候却不曾被记住。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