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这玩意儿如此难背!

假设大家在九月十月都在积极认真的学习,那此刻你们或许正在面临着新传考研最大的两大难题之一,背书和写题。
写过题的都这道,这不可能速成的,除非你真的玄学成功在下半年的某一天突然被考神眷顾瞬间顿悟,不然的话除了一点一点踏实积累慢慢进步以外别无他法。
但写题每写一题都在练习和进步。
背书这玩意,背错了或者用错了方法或者记不住,那真的就是在原地踏步搞不到还要倒退两步。
于是,在被「背书」问题连续性轰炸了大约5天左右,本分类总结狂魔终于找到了大家背书时候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类似「背的很慢啊」「背了就忘啊」「小册子不知道怎么用啊」「感觉背的不扎实啊」「目标院校基础题考特别多但又不知道如何背课本啊」「背书背的很空虚啊」这些听起来就让人感受到了被背书支配的恐惧的问题。
暑假的时候我已经写过一篇关于「背什么」和「怎么背」的推送👉背书就是慢慢慢慢开始慢慢慢慢凉掉;但看来只是救了八月份的你们,救不了十月的你们“
背书恐惧支配着你们,你们支配着我。
在班女士24岁生日的第一天,在本花推送复出的第一课,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背书这件小事。


-
「背的很慢」
「背了就忘」

这个问题应该是通病,但这个问题也很无解。
我想了很久,只能尝试帮大家分析一下背的很慢且快速遗忘的原因,从原因出发来思考一些解决措施或许要容易一些。
为何「背的慢」和「背了就忘」呢?一个知识点可能要背15分钟,默读10分钟,合上书回忆关键点磕磕巴巴的说给自己听说5分钟,磕磕巴巴之后就算自己背会了,继续开始下一个词。等两个小时10个词背完,再回过头去看第一个的时候,原来的磕磕巴巴直接变成了记忆模糊甚至一片空白。
因为单个知识点的背诵带来的是碎片化的记忆,且用默读或者手写关键词的方式很容易陷入高中默英语单词时死记硬背的误区。而碎片化的记忆和死记硬背往往不长久——他们既没有在你脑海里扎根,也没有和其他知识点产生联动性,且记忆零碎的内容本身就很痛苦,这才导致了背的慢忘得快。
打破碎片的唯一方式就是让你的思维整体起来。
我之前说过我背书的时候大约一天能背50个词,其实这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因为我并不是以数量来决定背诵,而是以知识板块来决定的。
举个例子,我把传播学分为了三大板块,即「符号与四大基本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和「传播效果」。
在背「符号与四大基本传播模式」的时候我会把所有相关的理论一次性全部阅读一遍,因为背书的前提是已经深入的了解过理论内容了,所以对我而言我需要记忆的即「学者名称、时间、著作、以及学术化的理论内容」,所以我会重点阅读这部分,然后默写的时候我会按照四大传播效果不断发展的顺序,一点一点顺着默写,先是「符号的基本概念以及符号衍生的意义等」,然后是符号相关理论如「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即传播本身,那就推导出了传播的四大类型人内人际群体和组织:人内传播的几大理论学者都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顺着背诵即可,人内传播推导出人际的相关理论等等,按照这样的顺序一点一点默写。
传播效果理论也是一样,强效果理论阶段的魔弹和皮下注射、有效效果理论阶段的研究焦点,在知道研究焦点的情况下所有有限效果理论都有了共同的的指向和意义,比如创新扩散、两级传播甚至是使用与满足,都是推翻了强效果理论,都认为大众传播的影响有限,人际传播是关键因素等等。同理适度效果理论都是关于大众传媒对人、对社会的控制性理论,不同的适度效果理论有不同的指向,议程设置是社会认知、沉默的螺旋是舆论控制等等。
新闻学也一样,新闻基本概念彼此关联,当代新闻概念如媒介融合中央厨房县级融媒体又互相影响。
总而言之,背书一定要找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背的不是一个零散的点,更是通过背书去回忆你过往学习过的新闻传播大版图,有了这样的背书意识,至少背的会快一些,忘的会慢一些,就算忘了个别的,还会有其他相关理论作为提示。
另一个我必须要提醒的,就是背书的时候一定一定要动笔!
我背书的时候都是把我上述描述的过程一点一点用笔写下来,为了这篇推送我翻箱倒柜找到了我背书的草稿纸,不过很遗憾是我第三轮背书草稿,没有第一轮那种全是红色添加的惨烈(三年了纸居然没有变黄!
字比较丑大家将就。
但其实就是黑色水笔是我的默写,红色部分是对照的更正,这样之后这份默写还会参考价值,一直到考试前一晚都可以拿出来翻阅,把自己犯过的错误模糊的记忆再巩固一遍。
这样在不断的整体化、纠错看纠错巩固的过程中,记忆不会模糊,爱也不会消失,你的脑子就会重新归位。
一点学习技巧,希望对大家有用。


-
「背的不踏实」
「真的不背课本吗」

归根结底一个核心:请一切以目标院校的真题风格为依据。
假设你的目标院校是类似清华北大南大浙大武大暨南大学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学校,满卷子的热点题目灵活到你害怕,那我建议大家在看完课本基础知识,并对核心理论有清晰记忆的基础上,不用过度的去背书里的边边角角,而是将重心放在知识点的应用以及拓展知识面上:这类同学背小册子是完全可以的,小册子可以做到基础知识应对只可能出现的名词解释考察,补充热点也上能名解释下可论述,你的踏实要来源你的写题,而不是背书。
假设你的目标院校是类似复旦、上交、同济、南师大这种基础挺多,部分拔高的院校,那我建议大家对目标院校的书单还是要更加更加细致的阅读,书里的每一个边边角角都要在阅读的时候不放过——但不至于要全背。这些学校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光背很难脱颖而出。因此大家要在背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学会知识点的多元应用,你的踏实感来源于你既可以完整的默写一道10分的背书题里的8分,也可以拿到额外的那些「思考」「辩证」「意义判断」「当代案例」的2分加分。
假设你的目标院校几乎全篇都是默写,内容几乎没有热点,而是对概念、理论做简答,那你的踏实感就必须要来源于背书了。你得把书细致的阅读,删掉作者举例、引用和描述历史、做铺垫的废话,然后把理论内容非常详细完整的进行背诵和默写,因为真的,背诵即得分。
所以如果想要找到背诵的踏实感,上述三种情况请大家带着真题对号入座。
课本要不要背,不是我来决定的,你问我我也不能告诉你,只有你的真题才能告诉你。


-
「小册子到底怎么背」
「到底背什么才最有效」

不少同学都拥有了我们的小册子,或者今年叫秃头新传词典更合适。拿到快递的那一刻有多激动,后来背书的时候就有多绝望。本以为拿到小册子是自己背书仪式感的开始,从此以后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有捧着黄色小本本的我的身影,却没想到这是自己噩梦的开始——半个月过去了,还只是记住了5G和VLOG。
如果你拿到小册子就开始盲背,那你真的用错了方法——毕竟从小到大,应该没有人学习和背书会直接背词典吧!
所以这篇推送的最后,我决定认真的告诉大家,如何正确打开这本新传词典,终结你的背词典噩梦。
第一步:的用法当然是扫盲!
很多同学拿到小册子,短暂的快乐之后就立刻投入背书之中:每天在小册子上圈圈画画极其认真,实际上关键词没几个进了脑子的,别说默写了,讲都讲不利索。所以小册子的第一步,绝不应该是背书,而应该是通读——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看一个部分:一边通读一边查漏补缺。
举个例子:
❗️ 比如超级爆炸热点部分,像新闻荒漠化、米姆、数字孪生这些非常新也非常热的词,可能不少同学都没有接触过,第一遍不要求背诵,只要在心里留个印象,假设你的目标院校压根不考这些,那你简单了解是什么即可,如果你的目标院校会考,也作为初期扫盲和答题的语料知识点积累。
❗️ 比如传播学部分,除了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数字鸿沟这些已经听到耳朵生茧的理论,是不是还有自己不太熟悉的概念?比如新世界主义、比如媒体等同、比如网络民族志,这就是漏啊,都要补。
❗️ 比如外新史部分,肯定是没有时间去看外新史的书了,对当代的美国新闻产品也不是很熟悉,那小册子上也刚好有hulu、流媒体、propublica、普利策、掏粪运动这些重要的媒体和事件,也正好可以借通读的机会留个影响,知道hulu是流媒体,知道propublica是美国的公共媒体,搞数据新闻的,知道掏粪运动是揭丑运动——这就够了。真要考到了,就往相似的概念上面套,hulu就写一下流媒体的概念,掏粪运动就讨论新闻的价值与社会公共职能。
❗️ 比如广告学部分,很多同学可能不考广告学,但是广告学中的很多概念在新闻传播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整合营销、比如用户画像、比如情感营销——了解了解总没有坏处。
❗️ 还有一类让大家很头疼的,就是传播学学派。这一部分内容小册子上也有系统的罗列,每个理论究竟是谁提的,具体内涵如何——大家也可以借通读的机会,认认真真的再回顾一遍学派。
总而言之,第一遍通读的目的只有一个——扫盲!在整个新闻传播学范畴内,要保证自己没有任何的知识盲点,任何一个词,都要知道它大概是个什么意思,与什么有关。
这样自己就可以骄傲地说:我没有知识盲区!
第二步:你以为光背就会答题了吗?
第一轮的通读会让我们排除掉一些只需要知道个大概、没必要深究也没什么可深究的知识点,比如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生平事迹、比如中外新闻史大事件,再比如一些国内外报刊电视台——最多两周时间结束第一轮扫盲,到第二轮的时候,不急,暂时还不需要背。
那么剩下的那些词,就需要我们一个一个去做专题式联想,并尝试思考这个知识点具体的使用场景,为日后在论述题中运用到这个词打下基础。
大家不是都说写题想不到知识点吗?因为你们对知识点的认知也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没有深入的去想「怎么用」——那这第二步,我们就要为写题打基础,来思考「怎么用」
❗️ 举例子,比如开篇第二的vlog:
第一步联想专题——广电与短视频专题、社会化媒体的内容呈现形式:因此所有涉及到短视频的题,vlog是一个重要的案例,讲到当下社会化媒体传播,无论是社会化媒体营销还是社会化媒体上的新闻直播,都可以用vlog的形式进行呈现。
第二步特点联想——vlog的特点比如个性化、比如意见领袖、比如碎片化等,就可以和当下热门的koc、与深度内容相对的碎片内容等相联系,用于新媒体时代内容特征等题型中来举例子,也可以结合vlog新闻,探讨当下媒介融合的具体表现。
第三步案例联想——有哪些著名的vlogger?首当其冲就是欧阳娜娜和康辉:欧阳娜娜可以和明星人设、粉丝经济、kol等概念相联系,而康辉vlog又开启了主流媒体的转型之路。
这还怕没东西写吗?随便一个词就有这么多可写的。
❗️ 再举一个例子:集体记忆。
一个普通的理论。
第一步专题联想——什么才能构建社会集体记忆,是社会情绪、文化以及共同的经历。那么这里词就可以和主流文化、亚文化相结合。讨论当下主流文化是如何构建集体记忆的,比如《夺冠》和《我和我的家乡》。也可以讨论当下亚文化是如何引发共鸣的,比如《乐队的夏天》、比如《中国新说唱》等等。那么在2020年,疫情、清明哀悼则更加凸显了集体记忆的意义与象征性。
第二步用法联想:今年的疫情带来的持续性的社会伤痛,全国在清明当天的哀悼,全球性的#one world:together at home#,这些都是今年的情绪塑造的集体记忆。所以在谈到疫情的影响,所有与疫情、情绪有关的题目里,都可以用到这个理论。
这还怕写题的时候想不到点吗?怕想不到就自己先备着。
总而言之,新传词典使用第二步——让每一个词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背不是目的,会用才是目的。名词解释真没几分,在论述里完整、准确、快速的使用剩下所有你学会的词,才是核心。

第三步:考什么背什么才最高效!
第三轮就必须要背书了,这肯定不能再拖了。不过说实话,经过第二轮对每个词细节的联想,第三轮背书的效率可能会高很多。
不过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亘古难题——全背吗?背哪些呢?在今天的上半截里我已经详细的给大家分析过如何具体的做到考什么背什么。
当然这个还不够靠谱,我们再来说点靠谱的——就是第二轮,你做过越多联想的词,说明这个词今年越重要,在你平常的练习中越常出现,你印象越深刻。
就背这些——笔记越多,越重要。
一般而言,网传背前沿(5G、区块链、赛博人、后疫情、粉丝经济)、传播学背理论(效果理论与学派理论)、新闻学背热门词汇(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价值、舆论引导)、新闻史背周年(列宁新闻观「100周年」、党建的相关新闻观」明年是」)。
而这些词,也往往就是那些能进行丰富联想的词,特重要。

三步走走完之后,再过回头做一遍完整阅读,作为记忆重现以及上考场前最后的查漏补缺。
书就这么背完了,你就得去考试了。
小册子归根结底是一本工具书,希望大家能更多的发掘它的用法,用它来辅助你们的背诵、答题、学习,让它在你们的考研生活里发光发热,但切记也不可过度围绕和过度依赖某一本资料,如果你的学校真的考你符号的几种分类以及具体的分类原因和举例,请你还是翻出你的《传播学教程》并细致背诵。
希望大家背书的路途,都顺风顺水。
喔对了,小册子已经补货,微店可拍。
明天和后天即将陆续发货。
     晚  安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