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里的三澨地

△三澨地在南郡邔县之北,《尚书》曰:导汉水过三澨。《地说》曰:沔水东行过三澨,合流触大别山陂,故马融、郑玄、王萧、孔安国等,咸以为三澨,水名也。许慎言:澨者,埤增水边土,人所止也。按《春秋左传》曰:文公十有六年,楚军次于句澨,以伐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师于漳澨。定公四年,左司马戍败吴师于雍澨。昭公二十三年,司马薳越缢於薳澨。服虔或谓之邑,又谓之地。京相璠杜预亦云:水际及边地名也。今南阳、淯阳二县之间,淯水之滨,有南澨、北澨矣。而诸儒之论,水陆相半,又无山源出处之所,津途关路,惟郑玄及刘澄之言在竟陵县界。《经》云邔县北沱,然沱流多矣,论者疑焉,而不能辨其所在。

南郡邔[qǐ]县,秦置。治今湖北宜城市北。西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封黄极忠为邔侯,元鼎元年(前116)国除为县。属南郡。三国魏改属襄阳郡。《梁书·刘遵传》:“为(雍州)安北咨议参军,带邔县令”,即此。南朝梁废[1]。

澨,水滨;水边。《楚辞·九歌·湘夫人》:“夕济兮西澨。”潘岳《秋兴赋》:“菊扬芳于崖澨。”[2]王克陵、潘晟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论证了“澨”是先秦时期指代河曲侵蚀岸的专有名词。[3]

句澨,春秋楚地。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北。《左传》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人伐庸,“次于句澨,使庐戢棃侵庸”,即此[4]。

漳澨,楚地,在漳水之滨。《左传》宣公四年:“师于漳澨。”通常以为在后世漳河沿岸、今湖北当阳或荆门县境。今有学者认为古漳水为汉水支流,大致流经今蛮河流域。依此,漳澨约应在今湖北宜城或南漳县境[5]。

雍澨,楚地。《左传》定公四年:“左司马戍及息而还,败吴师于雍澨。”一般认为与《尚书·禹贡》中的“三澨”有关,关于雍澨地望,说法有二:(1)为水名,在今湖北天门县境的汉水滨,称为三澨水,雍澨亦在此,是较流行说法;(2)近人结合春秋吴师入郢军行作战的全过程(雍澨凡三见)结合《禹贡》“三澨”以及胡渭《禹贡锥指》对“三澨”的考释,认为雍澨当在今襄樊市附近[6]。

薳澨春秋楚地。约在今湖北钟祥市南。《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吴诸樊入郹,取楚夫人与其宝器以归,楚司马薳越追之,不及,“乃缢于薳澨”,即此。

田成方经过系统梳理后认为以“某”作为地名,主要分布在从郧县到宜城的汉水中游及其支流地区,是较有楚国地域特色的地名命名方式。“”本义在秦汉时期的地名中有短暂流传,两汉以后被泛泛地解释为水边之地或自然堤防,造成了“”字原始内涵的丧失。除了作为自然地理述称外,“滋”还是人类最早居住和经常有军事活动的地方,但由于使用区域的局限,它没有从纯粹的自然地理述称转变为人文地理的统称……与河流两岸的自然堤有别,“”的生成需要水流对河岸的更强烈冲蚀,故诸“”很可能多位于河流交汇之地。水流侵蚀堆积的泥沙,在侵蚀岸形成较高的自然隆起,这种地貌在广泛的意义上也可称作自然堤,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句在堵水入汉附近,漳澨在古漳水、沮水交汇地区, 薳澨在河南淅川县丹水下游,雍澨可能在襄樊北。此类因“澨”地貌命名的春秋古地,大约分布在从郧县到宜城的汉水中游及其支流地区,这个地区亦是春秋时期楚文化的中心区域。故“澨”作为冲刷地貌的述称具有明显的楚国地域特色[7]。

 “三澨地在南郡邔县之北”, 按南郡邔县约今湖北宜城市北,故初步揣测此处经文之“三澨地”亦应在今湖北宜城市北一带。而按上述田氏等所论“澨的生成需要水流对河岸的更强烈冲蚀,故诸“澨”很可能多位于河流交汇之地。水流侵蚀堆积的泥沙,在侵蚀岸形成较高的自然隆起”。结合相关地形图综合考量“三澨地”很可能是宜城市西北方向的汉江河道受地转偏向力、较大支流汇入等自然因素所导致的河曲侵蚀较为显著的“澨地”,如小河镇南一带的汉江右岸等。


[1]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来源:《简明古汉语字典》

[3]王克陵,潘 晟.释“澨”———中国先秦时期河曲地貌的述称[J].中国科技史料.2002(1):76- 80。

[4]来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5]来源:《楚国历史文化辞典》

[6]来源:《楚国历史文化辞典》

[7]田成方:《春秋时期“”的分布区域及其人文地理学内涵》《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0)

相关推荐

  • 楚方城

    楚方城,是楚国在频临汉水的楚北边塞崇山峻岭上修筑的众多以方形城寨为主,具有城池防御功能的军事设施. 中国古代曾实行过分封制,方国众多,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有筑长城的习惯.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为了防止 ...

  • 《禹贡》、《左传》地名大别、小别考

    崔恒升 我国史籍最早记载"大别"的是<禹贡>和<左传>,记载"小别"的是<左传>.它们的成书年代大约都在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没 ...

  • 周代古国——郧国,以“云”为图腾,湖北云梦、郧阳跟它有关

    郧国,妘姓,与郐国.鄢国同宗,为陆终四子求言后裔之封国.有说法认为郧人出自郐国,以自己的姓为国名,姬周代替殷商后,这支郐人不愿屈服于周,便脱离郐国向南迁徙.那么郧国的地理位置在哪?唐代<元和郡县 ...

  • 从楚人初期活动看丹阳之所在(淅川文化探索之三十四)

    编者按:本文选自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楚文化研究论集>第4期,作者/赵世纲, 我们说楚人初期活动,主要是指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楚武王以前这一段.在这个阶段文献中记载楚人活动是比较多的, ...

  • 《水经注》卷十三㶟水注考略(修订稿之一)

     备注:<水经注>探究系列拙文主要采用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为底本. 一.<水经注>里的桑干河(朔州篇) ...

  • 《水经注》卷十三新考(上)

                     一.<水经.㶟水注>(朔州段)新考     摘要:<水经注>㶟水(桑干河)上游基本在今朔州境内.本文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 ...

  • ​《水经注》卷十三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卷十三  北魏郦道元 卷十三 译文 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漯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波历涧,东北流出山,径阴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年 ...

  • 《水经注》里的溱水之三(卷三十八溱水注略考)

    C △过浈阳县,出洭浦关,与桂水合. 溱水南迳浈阳县西,旧汉县也,王莽之綦武矣.县东有浈石山,广圆三十里,挺崿大江之北,盘址长川之际.其阳有石室,渔叟所憩.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辄有大蛇断道,不果.是 ...

  • 《水经注》里的浙江(三)----《水经.渐江水注》略考

    C 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唐县,谷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县,县是越之西部姑蔑之地也.秦以为县.王莽之末治也.吴宝鼎中,分会稽立,隶东阳郡. 钱唐县,西汉的钱唐县应该在灵隐山下.最重要和最明确的证据来自刘真道( ...

  • 《水经注》里的湘江(三)---《水经.湘水注》略考

    C 湘水又东北与应水合,水出邵陵县历山,崖登险阻,峻崿万寻,澄渊湛于下,应水涌于上.东南流迳应阳县南,晋分观阳县立,盖即应水为名也. 应水,湘江支流.又名紫溪河.在湘桂边界.源出越城岭山脉海拔1882 ...

  • 《水经注》里的沭河(三)----《水经.沭水注》略考

    沭水又南迳东海厚丘县,王莽更之曰祝其亭也.分为二渎:一渎西南出,今无水,世谓之枯沭.一渎南迳建陵县故城东.汉景帝六年封卫绾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付亭也. 厚丘县,西汉置,属东海郡.<中国历史地名大辞 ...

  • 《水经注》里的姑臧城

    △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 县在姑臧城北三百里,东北即休屠泽也,古文以为猪野也. 都野泽,王乃昂等认为古都野泽约在今青土湖一带.青土湖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北缘.甘肃省民勤县东北70km处,湖区属石羊河干三角洲 ...

  • 《水经注》里的合离山

    △合离山在酒泉会水县东北. 合黎山也. 合离山,<隋书·地理志>:张掖县有合黎山.<元和志>卷40张掖县:"合黎山,俗名要涂山,在县西北二百里."亦作合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