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位老中医的学习经验心得(下)

19、陈苏生:跟师学习,三年主要学习了《内经知要》,《汤头歌诀》,《药性赋》和《幼科痘诊金镜录》,学了三年回家开业行医了,但是没办法维持生计。然后来上海当抄写员,闲暇学习问热论,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并给工友治一些小病。然后又跟朋友老师学习,后来他姨丈得伤寒,他回去医治,没有治好,然后找名医来医治,结果名医说了一大套理论,然后是越来越差,但是名医说会差到什么状况才会转好,结果把人给搞死了,后来又是他大表哥,二表哥,一样的都死了,中间还找了西医。汗啊。后来又拜师,拜祝未菊为师,这是第三次拜师了。

20、董廷瑶:十六岁开始学医,并请了老秀才教古文,其父亲亲自教授医经,各家学说以及宋明以来的儿科著作,学了三年。中间还被绑架过一次。后来半天看病,晚上还学习,上溯内经,下逮近贤,旁及宋元诸家。多看,慢慢临床越来越厉害了。然后说到治小儿病,因为小孩儿五脏六腑都很脆弱,因此治病很难,其阴阳虚实相互转化也特别快。说了一般的桂枝汤,柴胡桂枝汤都可以用,又说了1958年的麻疹流行病,开始效果不好,死亡率到10%,后来用了王清仁氏解读活血汤,把死亡率降为零,最后平均下来死亡率为3%,为全上海市最低。西医的肺炎在中医上来说对应很多不同症状,特意提出一种西医的腺病毒性肺炎,西医用抗菌素一般不起作用,中医一般的宣肺泄热,清里解毒也不太有效果,后来创制了熊麝散(熊胆、麝香两味药研匀,用开水化服),这个药如果对症则少则一天,多则三天就退烧了。但是这个药对胃的伤害大,因此只能服三剂;还有小儿的肠麻痹症(西医病名),也有治法;还有小儿复发肠套叠,西医常常是灌肠,中医则用王清仁氏少腹逐瘀汤加减,常常有奇效而且能根治;还有成年人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用乌梅丸改为汤剂,效果较好,但一般要数十剂才收全功。总结说起来学中医有九要:一曰明理,二曰识病,三曰辩证,四曰求因,五曰立法,六曰选方,七曰配伍,八曰适量,九曰知变。

21、徐荣斋:跟师学习三年,主要看的有内经知要,医经原旨,王注内经素问。三年后回家,肺病缠身,养病两年,读类经,马张合着的素问,灵枢,渐渐入门。其后十五年,半天看病,半天看书,读书以温习内经为主,泛缆明清方书为辅,内经主要看素问,但当时未能理解五运六气,灵枢主要讲针灸啥的,到现在也没有怎么看。类经后三卷会通类主要作为内经词汇索引来查,很有收益。看原文的时候主要资料是内经难字音义,素问直解;再参阅马、张、张氏三家的注解,但有时候互相矛盾,后来把丹波元简父子的素问识,素问绍识,灵枢识作为主要辅导员。刚开始读总是要参照注释,后来慢慢的读了很多遍才好了。其读内经方法是:1、原文注文,边读边想边记,有时连贯读,有时分段读;2、已懂的篇文,读到成诵;3、不懂的篇文,检阅注疏及工具书,从字到句细细读;4、精短的文句,抄而且要读。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有几点,1、守约以自固,意思就是说精研内经中的主要篇章,比如前人就这样研究出了素问元机原病式,病机临症分析这样的书;2、互勘以求证,主要是原文,各种注文互相勘正,以内经太素,难经及本义这三本书为主;3、比类而索义理,就是把每篇中相关的名词,术语,句子摘录下来放到一起,就能看出很多收获;4、汇参而见源流,就是由约返博,这时候的参考书就多起来了,综合参考书有内经太素,难经,分类参考书有脉法的伤寒论,金匮,脉经;藏像内景的参考书有中藏经以及千金药方论脏腑部分;病因病机病症则可以参考诸病源侯论,素问元机原病式;经络针灸则可以参考针灸甲乙经,脉经及十四经发挥(脉经所载十二经脉循行文句,与灵枢.经脉篇有出入,经校勘,脉经为胜);还有内经对某些病类有引而未发的,则可以参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及内经.拾遗方论。第三阶段看的书有内经类证,读内经记以及内经精要,内经精要是在内经类证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

22、朱良春:拜师学艺,开始拜的老师只是教背诵经典,觉得没学到什么东西,而且觉得背诵医经很痛苦,后来拜了另一个老师,跟着老师抄方子一年,感觉很有收获。后来进学校专门学习,后来又跟一个老师抄方子学习一年左右,学会了抓主要矛盾的辩证方法。影响较大的还有张锡纯,其医学衷中参西录很有效,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甚至想动手写锡纯效方发挥。学习不仅在于智慧,还在于毅力,作者数十年除了工作之外,无论盛夏寒冬都起早贪黑的阅读各种医学著作,平时还尽可能挤出时间收集资料,分类存储。并认为掌握好辨证论治这个关键,就只有不知之症,而没有不治之症。举例来说:1、一位纺织女工,患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至肺部),就诊时主诉月经闭止,每月咯血五、六日,伴颧红掌热,口干咽燥,腰腿酸软,跌治无效,作者根据症状辩证为肝肾不足,水不涵木,气火冲激,充任失调而至血不循经,灼伤肺络,逆而倒行的症候,所以治疗上应该给与滋养肝肾,清肺凉血,而调充任,连服中药十剂,月经就正常了(还是没有说用的什么方子,哎)。然后说也应该辨病。蚯蚓可以治下治溃疡,引申来也可以治肠胃溃疡?中间介绍了好些疾病的药方,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增生性脊柱炎,并治愈过一例脊柱弯曲、头向前倾,不能直立,呈严重驼背壮及两腿疼痛,行走不方便,手指关节变形的类风湿性脊柱炎患者;还介绍了治疗慢性痢疾及结肠炎的药方。

23、凌耀星:高中毕业后开始随父学医,启蒙读物是素问灵枢类纂月注,开始连囫囵吞枣都算不上,后来随着开业看病越来越多,就一遍一遍的看,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解放后然后自告奋勇当内经老师,终于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开始边教边学习内经。总起来有几点,一是内经虽经校勘,仍有错误;二是同一个词,其意义估计也不同,比如阴阳等,这篇文章没有仔细看。

24、贺本绪:十五岁开始自学,自学一年没什么效果,于是拜师。老师让其先系统学习内经,伤寒,金匮以及本草纲目,打好基础。学了三年,主要是学习内经,为以后博览群书打好了基础。后跟一个游方和尚学脉法,和尚认为脉法主要以浮、沉、迟、数为主,兼顾弦、细、滑、涩,这八脉搞清楚就基本没问题了,学脉法学了三个月,因为有病人给做试验,受益匪浅,还学到了诊趺阳、太溪断生死,认为病人危急时候,趺阳、太溪二脉有一分动静就有一线生机。然后去药店尝药,体会出气轻味薄之疏散药,应该量少,量多反而无效,其他药适中,滋补药量少无效,需要大量,但应该辅以少许调味药,不然滋腻难消,后来二十岁当山村老师是还随老农上山采药,然后说十八反不一定全对,有些药真的同服似乎也没有什么后果,但有些药本身有毒,是不是跟其他药同服都一样会中毒。后来开始给人看病行医,开始都治小病,后来看病的人多起来,就又看了千金方,景岳全书,傅青主女科,医方集解,边医边学,更有收获了。每到一个地方必访求当地名医,收集了四百余个方子,结果日寇侵华,付之一炬,解放后想起来的有一百来个方子,编成了简效百方录。年轻时跟一个道士学习了丹田运气法,一直坚持到现在,身体很健康,并能在现在感觉到丹田里好像有股气,对理解中医的性命学说很有益处。对脾恶湿喜燥的理论很怀疑,认为脾既恶湿又恶燥,比如常见的无名热,用清热剂热不退,甘淡健脾法亦无效,而用益气滋脾少佐清润之剂则立马见效。中间讲了几个病案,说有积食感冒的,用了大柴胡加承气汤。结语认为内经是根本要学好,经验越多越会发现它的用处,执医以后应当多参阅历代各家医着以充实自己,多求明师指导,不要抱门户之见。

25、龚志贤:十三岁开始跟人学医,三年学了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以及部分内经及难经,学习中老师看病,因此有临床机会,老师要求望闻问切四诊不能马虎,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四诊合参。三年后开始治病。学脉则是浮沉迟数为纲,再看有力无力分出其他脉象来,对初学者很有效。后来又脱产学了6个月针灸。中间介绍了治疗骨质增生和胃下垂的药丸一种(page375)。要多向各类人学习,也要向病人学习,不耻下问。介绍了一个治疗湿疹的外洗药方(page377)。学医在青壮年时候要抓紧,一要记得,二要解得,三要用得,对内经要选读,对伤寒杂病论要全读,对温热病主要著作要熟读,神农本草经要全读,古方和时方要选读;解得就是多临床多总结,用得向四诊八纲靠拢,或用六经辩证,或用脏腑辨证或用营卫气血辩证,或用三焦辩证,如此操作不息,十年之后必有所成。戒懒惰。

26、刘炳凡:十四岁开始半工半自学,用了三年时间,通过康熙字典读完了古文观止,资治通鉴纂要,古文辞类纂,唐诗三百首,史记精华等,然后开始学中医。拜师经历比较奇特,特录如下:先想跟一个当地较有名的老中医学习,结果老中医说穷不学医,富不学道,不要多的拜师费,就要400大洋吧,没那么多钱,当然这个医生没有拜成,后来其母病重,请这医生看,花了十几大洋病越来越重,就另请了一个穷医生来看,几文钱的药就好了,然后就准备拜后者为师,结果这个先生说先跟三个月,点了几篇药性歌赋,让回去背,三个月后都背会了,就同意拜师,没有收拜师费,只要求在一张投师字上签字就行,该投师字大约如下:1、对医道要诚,终生只为此业,任凭有何艰难,有何风险,不得见异思迁;2、对学问要诚,触疑即询,遇惑即问,不得不懂装懂,浅尝辄止;3、对师要诚,老师乃孤单一人,年老力衰,设若四体不用,需得朝夕服侍,寿尽之后,应妥为安葬,立碑为记。这样,白天做工,夜晚考核功课,隔七、八天集中疑难问题讲解一次,三年业余时间,精读了雷公药性赋,汤头歌诀,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濒湖脉学,脉经,素问,灵枢,难经,伤寒,金匮,医宗金鉴,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幼幼集成,济阴纲目,外科正宗。三年后跟老师行医,老师看病牛逼,但是大富人家都不大请,认为他人穷药贱,后来老师逝世了。后来跟另一个老师学了一年,大长见识。22岁开始有了处方权,独自开业。学习要讲究勤和恒,要向书本学习,要向老师学习,就是碰到一点点心得要记下来,后来编了一本民间单方验方选辑,这是一般经典书籍没有的,中间介绍了一些病例,要向时间学习,看病后要勤做笔记,多做总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