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河蟹香
大洋河蟹香
我是兰溪市黄店镇刘家村人。与大洋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我们经过朱家村,过了坦坦岭就到了建德市大洋镇的新源村。可以说,大洋镇与我们黄店镇是相邻的两个镇。
我们刘家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在新源行政村的西坞自然村,就有我们刘家的后裔,可惜在范姓做范氏宗谱的时候,我们刘家刘氏后裔这一支全部改为范氏,姓西坞村的主姓去了。新源行政村的庄头自然村也有我们刘家村刘氏的后裔,因此我们经常联络。
大洋镇上,我也是经常去的。原因有二,一是与黄店镇相邻,我是黄店镇人,更何况在黄店镇政府工作了十八年,也必须了解周边的情况。二是大洋镇在兰江的下游,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因而我常常去那儿。
大洋镇地处建德市东南部三江口兰江段,距建德市中心50公里,东与三都镇接壤,西、南与兰溪市交界,北与建德市梅城镇、下涯镇为邻,总面积241.26平方公里,辖3个居委会,19个行政村,现有农户10999户,人口34128人。
据民国八年《建德县志》载:“盖汇上流诸港之水而钟于斯,其势浩淼,故称大洋。” 大洋镇解放前为建德南部要地,1949年解放初称大洋乡,1958年称大洋公社大洋管理区,1962年大洋区撤销,划归梅城区,1969年富春江水库建成蓄水,镇上85%的农户迁往吴兴、长兴,1983年11月建立大洋乡人民政府。现在的大洋镇在2005年区域调整由大洋镇、麻车乡、三河乡合并而成。
大洋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有着悠久的历史。1927年,中共建德县委员会在大洋成立,中国共产党建德县委筹建人之一的童祖恺同志曾在此领导农民运动,1930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卓兰芳同志曾在南山行台村召开“南山会议”,部署全县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童祖恺和童润蕉两同志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建有双童烈士墓。建于晚清年代的“童家祠堂”、“章燮故居”、高垣石碑坊等至今保存完好;被喻为“神仙之谷”的西湾坑,以其良好的植被保护、生态、自然的原始风貌吸引了众多亲山爱水的人们前来休闲度假。
我到大洋镇最喜欢吃得是兰江的江蟹,这江蟹十分可口。我们每次来到江边,都要到江埠头的船上买几只来吃吃。不贵,一般120元一斤,比起大闸蟹要便宜多了。我倒是喜欢吃江蟹,大闸蟹一般不会去吃。因为较贵,我们虽然领工资,但只能一年吃它两三次,大多是朋友、亲戚办喜事时才吃到。
大洋河蟹历史悠久,并以个大、黄多、味鲜而远近闻名。大洋河蟹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明朝初年,青田县发生秋旱,皇上恩准国师刘伯温回家察看灾情。刘伯温遂乘船沿钱塘江溯流而上,船驶过严州府进入兰江后,只见两岸野菊花遍地金黄,山桂花随风飘香,兰江上的渔民正在撒网捕河蟹。刘伯温立于船头见此景色非常兴奋,就叫船家在大洋小洋的棋坪山脚下停靠歇歇脚,还叫随从买了些刚从兰江里捕上来的河蟹。渔民见有人到江中来买河蟹,自然很高兴,就从船舱里随手拿出一瓶陈年的红曲酒,硬要塞给买河蟹的人。刘伯温坐在船头欣赏着两岸的秋景,红曲酒沽着清蒸河蟹吃得特别有滋有味,心中不由感叹:“我到过许多地方,却从没吃过如此鲜香的河蟹,要吃河蟹非此莫属也”。高兴之时,叫随从取来笔墨,见江边一处似如刀削的石崖,便欣然写下“石壁”二字,要渔民刻石号记,并誓言回头还要到此吃河蟹。从此以后,大洋一带的河蟹就特别有名气了。如今刘伯温在大洋吃河蟹的历史已离我们渐渐远去,但大洋镇小洋村棋坪山下峭壁上的“石壁”二字还依稀可见,现已成为文物古迹。
还有那枇杷,虽然兰溪女埠慕坞的枇杷十分有名,我爱吃慕坞的枇杷。但也爱吃大洋的枇杷。我们曾经带了一帮人到大洋摘枇杷呢!真有趣味!
大洋镇是个十分美丽的大镇,兰江是大洋镇的母亲河,江面宽阔,两岸都是青山,蜿蜒不绝,层峦叠嶂,美得使人产生连绵不断地联想。
我喜欢大洋的美,美在集镇规模的不断扩大,集镇建设欣欣向荣,各种崭新的房屋呈现在兰江边上,加上青山绿水的映衬,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得美丽与壮观。大洋镇,你是美得那么自然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