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鉴赏》10 苏轼密州词

《唐宋词鉴赏》10 苏轼密州词

王步高,1947年生,江苏扬中市人。196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文专业(本科),曾任中学教师和副校长十余年。“文革”中历经磨难。1984年获吉林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专业硕士,曾在江苏古籍出版社任编辑,其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词学研究专业(博士),师从唐圭璋教授。1991年调东南大学文学院,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为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5月,当选为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

从事古典诗词研究与教学,著有《梅溪词校注》、《司空图评传》等学术著作及高校教材四十多种,主攻诗学、词学、文艺美学。主编的《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为全国“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获2002年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主持的东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是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获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两次被全校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教师”,系江苏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东南大学校歌》的词作者。现在其主持的“唐宋诗词鉴赏”和“大学语文”课程都是国家级精品课程。

(0)

相关推荐

  • 宋词解析:张先的《青门引》

    说起张先,真是一生快乐无比,他竟然留恋妓院,日日美女相伴,苏轼送他一句话: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老了老了也没闲着,定居杭州之后,八十岁娶十八岁小姑娘为妾,家宴上,张先搂着娇滴滴的小姑娘那叫 ...

  • (宋词十大巨匠排名第一位:苏轼篇)大江东...

    (宋词十大巨匠排名第一位:苏轼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润之,易安,纳兰,三变,稼轩--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阕阕婉丽的清词都从眼前闪过.青山依旧在,云涌浪千排.是否你也会像我一样,勾起曾 ...

  • 苏轼的这首狂词,不仅使他自豪,也让宋词活了过来

    熙宁七年,北宋一个叫鲜于子骏的官员,收到了友人的来信.寄信人的名气,在当时赫赫有名,现在更是如雷贯耳,他就是北宋大文豪苏轼.这封信题目是<与鲜于子骏书>,内容也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其中两句非 ...

  • 苏东坡专题阅读:苏轼的那些密州词赋 城南梦回

    苏轼的那些密州词赋 城南梦回     最近,在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到黄楼一章,发现语堂对东坡在密州任太守的两年提及甚少.他说东坡真正的生活是从四十岁开始,是从徐州从他的"黄 ...

  • 苏轼最著名的三首密州词:其一便是诗词史上最美的一首中秋词

    苏轼,对大家来说再熟悉不过,他只在密州待了两年,时间虽然短暂,却是颇为重要的两年.首先,其创作生涯在知密州期间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数量众多,先后创作并得以留世的诗词曲赋共计209篇:而且质量上乘,其中 ...

  • 苏轼密州正月诗词三首,从悲凉苍凉到旖旎大气,人生贵在努力作为

    苏轼正月诗词三首:深惜今年正月暖,清诗未就冰生砚 密州两年是苏东坡人生一个节点.苏轼在密州创作了200多篇诗词文章,是什么让他有如此情怀和慷慨呢? 38岁的苏东坡从杭州通判调往密州做知州,按道理是升了 ...

  • 《唐宋词鉴赏》05 南唐词(上)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 ...

  • 《唐宋词鉴赏》06 南唐词(下)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 ...

  • 密州三曲与苏轼密州的心路历程(上)

    密州三曲与苏轼密州的心路历程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十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至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月离开密州,赴任徐州知州,刚好两年.知密州的这两年,时间虽然短暂,但对苏 ...

  • 《唐宋词鉴赏》12 苏轼黄州词(下)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 ...

  • 苏轼华丽一击,赢得千古声誉:苏轼在密州用三篇词改变了宋朝词坛

    苏轼华丽一击,赢得千古声誉:苏轼在密州用三篇词改变了宋朝词坛

  • 与苏轼相遇在密州

    公元1074年,39岁的苏东坡,正值壮年,在杭州任职期满,自请调至密州.密州,即山东诸城.此地自古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直到苏轼的到来.伴随着苏东坡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密州从而名扬天下.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