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未婚的北宋隐士,写下最缠绵的相思词,千年来打动无数人

在我还不知道“林逋”这个人名时,便听过关于“梅妻鹤子”的传说,当时便觉得这应该是个世外高人。

后来读到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觉口齿留香,对他的敬佩之情又多了几分。

林逋是北宋初年著名的隐逸诗人,字君复,后世称之为和靖先生。

他少年孤贫好学,很小便熟读经史子集,善绘画,书法高绝,然而他却从不以此求取功名利禄。

他早年漫游江淮两岸,40余岁便隐居西湖,结庐孤山。

传闻他20多年不曾踏足城市,堪称大宋“第一宅男”。

中国历朝历代从不缺隐逸的山水田园诗人,可是很少能像林逋这样从一开始就不染尘世功名。

“隐逸派”的开山祖师陶渊明做过彭泽县令;孟浩然曾积极入仕,“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佛王维半官半隐……

也许正是这种不慕浮世繁华的高洁品质,所以他才会备受推崇。

当时的范仲淹、梅尧臣都和他有诗歌唱和,在他死后皇帝都为他悲悼,赐谥“和靖先生”。

一生不仕不婚的林逋最喜欢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之人,却写下了一首爱情神作。

这首词叫《长相思》,全词如下: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钱塘江南北岸有两座青山,一曰吴山一曰越山,两山隔江遥望。

它们每天望着江面上的征帆归舟,好像在招呼那些来来往往的行人旅客,可是它们却从不懂有情人的离愁别绪。

开头运用《诗经》起兴的手法,连用两个“青”字描绘了吴越山水的明媚风光。这和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是在和情人诀别的女子看来,这些迷人的山水却是不解风情的,因为它们完全不懂自己内心的愁苦。

山水风景本是静物,有情无情全赖诗人的心情。

就像韦庄的“最是无情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陆游的“已是黄昏独自愁”、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里也是如此,吴越山明水秀,风光宜人,可是朝代更迭,人来人散,它们却是青山不改,绿波依旧。

它们阅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却从不懂离人的愁苦。

人生有恨,自然无情,这样的反差怎能不令人伤感?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离别的一对情人儿眼里都含着泪水,同心结还未打成,情意绵绵说不尽,可是钱塘的江水已涨到与岸相齐,那边已经在催着起航。

自古多情伤离别,柳永在写离别时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人间的离别总是令人肝肠寸断。

“同心结”是古代男女定情之物,“结未成”表明两人的情事受阻。心心相印之人最后却只能挥泪而别,人各天涯,愁断肠。

“同心结未成”,可是“潮已平”,自然山水又一次展现了它的无情,而女子的遗恨就像那绵延的江水无休无止。

这首词沿用了《长相思》写男女情爱的基调,以吴越的青山绿水来吟咏相思之情,清新淡雅又缠绵悱恻,千年来打动了无数人。

正如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所言:这首短词,寓情于景,将送行妇女的离愁别恨融于对山水无情的怨意之中,别具一格。

自古男女情爱便是永恒的话题,关于相思,李商隐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清照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纳兰容若说“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他们都经历过人世最刻苦的爱恋,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的至情之诗。

而林逋这样一个超脱世俗之人,也能写出这样唯美的情诗,也许正像叶嘉莹先生在评韦庄词时所说的“世间爱之最,莫过于男女之情”,谁都不能免俗。

宋朝南渡之后,建都杭州,曾在西湖的孤山修建皇家寺庙,当时山上所有的房屋田产全被拆除,只剩下林逋的坟墓。

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者挖开了林逋的坟墓,本想大赚一笔,没想到墓中只有一方端砚和一枝玉簪。

端砚当是林逋自己日常所用的,那玉簪呢?我觉得,可能他曾经也有过心爱的女子,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相守吧。

正如席慕蓉所言: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

不知你怎么看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