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军就像癌细胞,只要没被消灭,就会无限分裂,直到杀死宿主。北魏西北地区乱成一锅粥,平定遥遥无期,南方的二荆、西郢州群蛮也有样学样,阻断三鸦路,杀死都督,烧杀抢掠,一路向北,直抵襄城。当时,汝水一带的冉氏、向氏、田氏三姓部落最为强盛,其他部落大的有一万户,小的有一千户,各称王侯,占据险要,以致道路不通。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十二月十二,元诩下诏曰:“朕将亲率六军,扫荡流寇,现在先讨伐荆蛮,平定南方之乱。”西北叛乱已久,元诩从没说过要御驾亲征,为何荆郢群蛮作乱,他就坐不住了呢?因为荆郢一旦作乱,必然会引发南梁的北上。不出所料,荆郢群蛮起兵后,立即带领南梁将领曹义宗等人围攻北魏的荆州,北魏都督崔暹率兵数万前去救援,到了鲁阳,却不敢进。曹义宗,曹景宗第九弟,出身豪强,颇有武略,却生性贪婪。北魏朝廷又以临淮王元彧为征南大将军,令他率兵讨伐鲁阳蛮人,司空长史辛雄任行台左丞,东赴叶城,又派征虏将军裴衍、恒农太守、京兆王元罴率兵一万,从武关出发打通三鸦路,救援荆州。裴衍等人尚未抵到达时,元彧的军队已驻扎于汝水之上,各州郡凡被蛮人寇掠的都争着前来求救。元彧因为原来计划在另一条路上出兵,不想答应他们,辛雄道:“裴衍未到,而大王的兵马已经聚集,蛮贼来势凶猛,扰乱京畿,大王挥旗统兵在外,有需要便进军,何必在乎改变行军路线呢?”元彧担心出现意外承担责任,便请求辛雄给自己下一道尚书行台的符令。辛雄认为群蛮闻知元诩将御驾亲征,众心必受震动,可以乘势击败他们,便给元彧下了一道符令,命他速去攻打蛮贼。群蛮闻知元彧要来,果然纷纷逃散。不过,元诩虽然想要御驾亲征,却被中书令袁翻所阻止。辛雄从军中上书元诩道:“人们之所以临阵忘身,白刃触身而不惧,一是为了求取荣华,二是贪得重赏,三是害怕刑罚,四是逃避祸难,不是这几种原因,即便圣人也指使不动他的臣子,慈父也不能激发他的儿子。明主深知此理,所以赏必行,罚必信,使亲近的、疏远的、尊贵的、卑贱的、勇敢的、怯弱的、贤德的、愚顽的各种不同之人,听到钟鼓之声,看见旌旗之列,莫不奋发激励,争赴敌阵,这难道是他们活腻了而喜欢速死吗?正是因为利害摆在眼前,欲罢不能哪。自从秦、陇叛逆,蛮人作乱,已经有数年之久,近来派军队讨伐,败多而胜少,查其原因,在于赏罚不明。陛下虽然颁下诏书,赏不移时,立马兑现,但是将士们的勋位历年不决,逃兵安然住在家中,以致节义之士无所向往,庸碌之辈无所畏惧;将士们前进击贼,死亡近在眼前,奖赏却遥不可见;后退逃散,则保全自身,还不承担罪责,这就是平叛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陛下如果能做到号令必信,赏罚必行,则军威必振,叛乱必平。”辛雄的奏章可谓一语中的,但呈上去之后,元诩没有任何回应。
曹义宗等人攻取顺阳和马圈后,与裴衍在淅阳交战,战败而退。裴衍等人乘胜收复顺阳,进而围攻马圈。
北魏洛州刺史董绍因为马圈城防坚固,裴衍等人粮少,上书朝廷说裴衍等人必败。没过多久,曹义宗攻打裴衍,战而胜之,又占取顺阳。
随后,北魏朝廷以元罴为荆州刺史,元罴不敢进,双方成相持之势。
普通七年(公元526年)七月,淮堰大涨,都快将寿阳城淹没,萧衍重启北伐,派郢州刺史元树等人从北道攻打黎浆,豫州刺史夏侯亶等人从南道攻打寿阳。由于北魏主力被牵制在北方,夏侯亶等人进入北魏境内后,所向披靡,无城不摧。十一月十六,北魏扬州刺史李宪献出寿阳投降,宣猛将军陈庆之入据该城,一共有五十二城投降,俘获男女七万五千人。十一月二十二,南梁将李宪放回,以寿阳为豫州,改合肥为南豫州,以夏侯亶为豫、南豫二州刺史。寿阳久遭战乱,百姓大多离散,夏侯亶轻刑减赋,大力经营农业,减免劳役,民户很快又多了起来。趁此机会,曹义宗再次出兵,占据穰城,进逼新野,北魏派都督魏承祖以及尚书左丞、南道行台辛纂去救援。曹义宗交战失利,不敢再进。
辛纂,陇西狄道人,辛雄堂兄,学涉文史,温良雅正。辛纂起家兖州主簿,迁太尉骑兵参军,深得元怿赏识,先后追随李崇、元彧、元深等北征,颇有战功。
短短数年之间,北魏国内叛军如同雨后春笋,朝廷征讨不停,国库财用耗竭,提前征收六年的租调还不够用,于是停发给百官的酒肉,又向每个进入集市的人征税,以至投住旅店都要纳税,百姓怨声载道。针对这种情况,辛雄上书朝廷道:“百姓相聚生乱,难道还有别的原因吗?完全是由于太守、县令任用不当,百姓不堪欺压所导致。所以,应对百姓早加抚慰。朝廷历来对郡守县令的选拔不重视,王公贵族和才俊之士都不肯担任这些官职。臣以为,应该改革弊政,将郡县分为三等,选补的办法应当规定才能和门望两个方面同时具备,如果不能同时具备,先才能而后门望,不能拘泥于年资长短。三年升降一次,有称职者,可以委任为京官;如果没有担任太守、县令的经历,便不能在朝中任职。如此一来,便人人思以自勉,百姓的冤屈可以申雪,叛乱也自然平息了。”辛雄的建议虽好,但在此时提出,无疑有些滞后了,无法有效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