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军:远去的年味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唐志平
【作者简介】周进军,湖南邵东人,两市镇三中教师,中学高级职称。曾在《湖南教育》、《教学与研究》、《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邵阳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近年来,在多家网站及报刊发表并铅印。崇尚纯文学,把创作当休闲,不企大作。
远去的年味
周进军
崭新的衣服、丰盛的年货、火红的鞭炮、热闹的花灯……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始终是个诱惑。那时候看不懂年历,只知道到了穿棉衣棉裤、围着柴火灶烤火的季节,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烘腊肉、打线粉的时候,年的脚步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糯米糍粑煮甜酒的味道,含着煎炒油炸的浓浓香味。
载着儿时的记忆,年味缓缓盛开,一切仿佛就在眼前。曾经的欣喜与快乐,曾经的期盼与渴望,刻下一段难以忘怀的旧时光。
“蚂蝗望栽田,小孩盼过年”。其实不论小孩在盼望过年,大人们也急切希望春节早点到来,要对自己辛苦一年有个好的交待;留守老人更迫切期望孩子早点回家一起团圆,等待盼望已久那浓浓的亲情和爱。
从进入腊月起我和小朋友就开始唱起盼年的歌谣:“二十一,莫着急;二十二,把鱼盖;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小年日;二十五,打年鼓;二十六,杀年猪;二十七,宰献鸡;二十八,舂糍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日,过大年。”这歌瑶,一直要唱到年三十。
孩子们天天望过年,大人们天天忙备年。杀年猪,宰鸡鸭,做豆腐,舂糍粑,炸丸子,做新衣,置新帽,人人脸上挂着笑,家家户户乐逍遥。各种民俗也轮番上演,祭灶、祭祖、除尘、贴门神、贴春联、挂灯笼、守岁、放鞭炮、舞狮子、耍彩龙、耍花灯等活动,成了乡村丰富的民俗文化盛宴。
“小孩小孩你别哭,等到过年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等到过年把肉斩。”在那少知肉味的年代,我们盼望吃过年肉的愿望多么强烈。过年杀猪是平日里不多见的既好看又热闹的场面。这天来看杀猪的人可真多,我们小孩子们也赶去凑热闹,里三层外三层围在禾场坪。只见一口大锅里沸水正“咕嘟咕嘟”的冒着白烟,四五个大男人帮着屠夫,半个多小时就把一头过年猪办完了。大伙儿赶紧掏出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票子,你三斤我两斤开心地将年猪肉拿回家。
舂糍粑也是很闹热的场景。一个院子好几户聚在一起,相互帮忙舂糍粑。女人们负责烧火和挑水,力气足的大老爷们两两一起负责拿木锤舂,我们小孩们偶尔搭把手,但大多是在木槌上揩捏碎糍粑偷偷往嘴里送,感觉新鲜的糯米糍粑格外好吃。
到了年底,街上的商家总是想方设法从外地组织回各种各样的年货供挑选。油盐酱醋茶、白糖、红糖、花生米、兰花豆、粉条、淀粉、调料、火柴、蜡烛、鞭炮样样买足,再称些大白兔奶糖、牛皮糖和酥饼。老家街上也就成了年味最浓的地方。这种味道,弥漫在腊月冷飕飕的空气中,洋溢在村民乐滋滋的笑脸上。
大年三十天亮起,鞭炮声此起彼伏。村子里有不同习俗,早上、中午、晚上过年的都有。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如同团年饭的开饭铃声一般,让父母在厨房里忙的不可开交。我家的年饭有以前早上改到晚上,年羹饭做好了,全家人围着桌子坐,鸡鸭鱼肉等各种美味菜肴一股脑地全端出来。团年饭正式开始,首先轮流向长辈敬酒,并祝老人家健康长寿,然后小孩们用糖水代酒相互敬一遍,其乐融融。酒足饭饱后,小孩们分别从长辈手里领取压岁钱。几毛、几块的,虽然不多,可要在手里数过好多遍,好多天。然后到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将浓浓的年味推向高潮。
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年夜饭后,就围着柴火灶一边烤火,一边等着吃父母热炒的瓜子花生和红薯片。零点时分,沉静的乡村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人们在热闹的欢呼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天刚亮,我们飞快穿着新衣服起床了,早早的吃了糍粑煮甜酒,准备出去拜新年。给街坊邻居等一些长辈们拜年,一般空手去就行了,但小嘴儿一定要甜,不管见了谁,要先称呼,再喊“给您拜年了”。这样,长辈们就会高兴地摸摸你的脑袋,然后端起果盘,将枣子、花生、瓜子、苞谷花儿硬生生地朝你兜里塞。给亲戚长辈们拜年,一定要带上几样礼物,如红糖、白糖、罐头、水果等。那年代,五毛钱一斤的白糖,一块钱一瓶的罐头、两块钱一盒的糕点,三块钱一条的纸烟,就是拜年的最好礼物。
我们一边拜年走亲戚,一边欣赏难得的闹春节目。“宁肯间了一餐饭,也要去把舞龙耍狮看。”闹新春主要文娱活动是舞龙、舞狮和耍车马灯。这三支队伍轮番到各个村子的堂屋去。舞龙,是最常见的大众传统活动。正月闹春舞龙,要选在白天进行,敲锣打鼓和舞龙两支队伍在一起。舞龙时,彩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各种姿势。舞狮,是农村比较普及的活动之一,也是村民最喜爱的一项活动。队伍人数较多,表演项目也较多。开始、中间和结尾由两位口才十分棒的土秀才“断”狮子歌,一唱一和,像演双簧,诙谐有趣。节目有舞老狮和耍小狮,有耍棍、耍剑、打拳、舞凳、砌排楼、跳桌子等精彩武术节目。
耍车马灯也叫耍花灯,“耍灯”其实就是“闹花灯”。只要天一断黑,一听到欢快喜庆的锣鼓声伴随着高亢悠扬的唢呐声,准是长长的车马灯队伍来了,四面八方的人们便会不约而同地跑出来“追马灯”。到了大院子,主东用鞭炮将耍灯队伍迎到堂屋门口绕上一圈,以示拜年,然后是“窜灯”、“排阵”、“唱调子”。与耍狮子节目有点相类似,也有一两个“三花子”在两位一手提灯笼、一手甩手帕的“车子姑娘”中间“打岔”——插诨打科表演顺口溜,唱地花鼓小调。还可欣赏到唱戏的节目,主要是表演地方花鼓小戏。唱戏人脸上化了妆,穿上古装戏服,表演节目主要有《刘海砍樵》《冬姑娘过渡》《张古咚磨豆腐》《打鸟》等小戏,引得观众一个个捧腹大笑,很是诙谐、滑稽、逼真和精彩。每支队伍表演完毕后,由主人燃放礼炮庆贺,也适当给点打发:几包香烟、十几或几十块钱,随着经济条件好转,打发好几百的也有,多少不论,图过喜庆。
这样的闹春节目,一般要维持到正月十五散元宵,而舞龙、耍车马灯最多可坚持到农历二月初八。串串爆竹,灿烂了孩子们的笑脸。火红的春联,喜悦着庄稼人的欢天喜地。悬挂的灯笼,点燃红红火火的日子。喧天的锣鼓,击打着澎湃的希望。跳绳索的小姑娘,滚铁环的小伙子,旱烟吸得吧砸吧砸响的老头子,个个脸上开心得像挂满了花。
年,就这样过,年年依然,像平静的湖面,无波无澜,但我们很是怀念。浓浓的年味一直萦绕在我们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年味究竟是什么?年味是灶台上挂着的那一块块金黄的腊肉,年味是大门两边那一幅幅火红喜庆的春联。年味是父亲珍藏了一冬的那坛老状酒,年味是母亲辛苦张罗的那桌丰盛年夜饭,年味是噼里啪啦的爆竹炸响时孩子们银铃般的欢快声。年味是人们百说不厌的那一句句新年祝福,年味是村里人舞龙戏狮和车马灯,年味是儿时难忘的旧时光,年味是不舍的乡愁,年味是美好的回忆。
年味,不在于物质的充实,仪式的繁多,而在于平淡生活中的一段穷讲究和折腾劲,在于跟亲朋好友乃至陌生人之间努力维持的真诚和友善。
远去的年味,朦胧的灯草,母亲的针线,往事拨亮一份又一份,年的心跳,回家的眷语,能栓住一缕缕白发。唯有佝偻的目光,长长的风筝,在村口,在小路上,围着年在不停地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