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错误的根源是什么?为何说“止观双运”是至上法门?
人们一般都只会相信自己的念头和意识,但是这却是一切错误的根源,而且此种人总会处于自我以为的认知中,不能自拔!但这实际上是处在一种疑惑的思维陷阱之中,因为即便表面上很自信的人,其实内心也会存在着一定的不自信。但因为他只相信自己所能想到的,所以他就会很难认识到,在我们的自我认知之外,其实且确实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的认知局限!因为每一个人的认知都是存在局限的,这是客观的真理!但更悲剧的是,即便人们都懂得了这个道理,但在遇事时,总是以自我认知出发,从而固执己见。这就是人的矛盾之处。
所以,人只有跳出自己的主观局限,才能真正地看到客观的真相,这个思维是决定我们人生状态甚至是人生结局的关键。
我们应该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任何事情或事物所产生的认知或情绪,即使不是纯主观的,也都并非是客观的!而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形下,所产生的那种由自己的主观或偏见作为主导而存在的意识而已!
明白了以上这点,我们才能足够理智地看到自己所产生的各种念头,以及自己潜意识之中存在的那种状态,只有这样清醒的理解之后,才有可能看出事情或事物当中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从而超越自我认知的意识(起心动念)甚至行为(言行举止),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事物、审视自己的人生。这是我们修行的重要内容之一!
《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
此话的意思是:人们都会尊崇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却不懂得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弄清楚明白,这岂非很奇怪吗?也就是说:人们只会满足于已知的事物道理,却不知道要保留一些甚至是一点点的怀疑,而促使自己去继续探索,这样就能把不知道的东西弄明白。这样就能增长自己的见识了!
问:《大学》中有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个人觉得,在再起用时,知、定、静、安、虑就没有明显的界线区分了,即只要会用时它们就是一,以上只是方便说而已,这样理解不知可否?
答:是的,因为观中有止,止中有观,定中有止观,何况观能生慧,而后能静。止,为停止盲动,为静之初;观,是自查自悟,为动之始。止观双运,动静相宜,互为表里,相存相依。所以即便有多种法门,但“止观双修”或“止观双运”,是为至上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