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 | 陈着
来源 | 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编辑 | 慈怀书院(ID:cihuaishuyuan)
有一座山上正在修建寺庙,僧人找来一匹马,每天来回拉石头。日子一长,马厌倦了这种劳苦又枯燥的生活,总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了山下,僧人把一座佛像放到马背上,然后牵着它返回寺院。一路上,所有人看到马的时候,都虔诚地跪在两旁,顶礼膜拜。然而,马并不知道众人是跪拜佛像,以为自己身份高贵,被大家所崇拜,于是趾高气扬地走在马路中间。回到寺院后,再也不肯拉石头了,只愿意接受人们的朝拜。马刚到山下,就看见一群人吹着唢呐、穿着红衣迎面而来。它想,这一定是前来欢迎我的,于是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可那支迎亲队伍见一头马拦住了去路,便心生怒气,拿起棍棒就开始抽打它。以大师的武艺绝学,挑起满满两桶水自是不在话下,但奇怪的是,两只木桶都没有装满。大师笑着回答:“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反而适得其反。”说罢,大师从他们中选了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让他也去山谷里打两桶水。只见那小伙子担着满满两桶水,晃晃悠悠,每走两步就洒一些,到最后还摔了个大跟头。见状,大师解释说:“水挑多了,容易洒出来,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必然会比刚才挑得更少了。”大师指着桶里的一条线,笑着说:“每个人的体力和需求不同,这条线是我挑水的最高线。”马因为拎不清自己的份量,错把风头当本事,结果得到了惨痛的教训。武林大师明白自身实力的极限,凡事量力而为,反而得偿所愿。人活于世,一定要认清自己,遇事贪多求快,只会乱了分寸,让自己陷入绝境。春秋时期,鲍叔牙面对齐桓公的相位之邀,深知治国能力不如人,便极力推荐管仲。三国时期,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却自视熟读兵书,在街亭之战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饼子再大,也大不过烙饼的铁锅;能力再强,也强不过认知的顶点。巴顿将军说过:“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一个人若想独立于世,必须从认清自己开始,而后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认识世界。有句话说:“平庸的人依靠常识做事,优秀的人站在常识之外看问题。”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事事都在掌控之中。如果遇到陌生的事物就胆怯不已、止步不前,那么永远都不会成长。相反,若是怀揣一颗试错的心去尝试,即便失败了,也是开阔自己的眼界,看清自己的底线。纷繁芜杂的生活就像一张网,让置身于其中的我们常常看不清自己,找不准定位。然而,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学会独处,学会和自己对话,学会自己开解自己。只有拨开内心的迷雾,让心灵和自我重新契合,才能找到未来的方向。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难免都有犯错的时候。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掩盖自己的错误,不敢面对,在遇到问题时候,总是一味指责别人、推卸责任。殊不知,一个人唯有懂得自我反省,才能自醒,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从中吸取教训,收获成功的人生。人生不易,多一些扪心自问,就能少一些勾心斗角;多一些问心自省,才能少一些针锋相向。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不但每天都有新变化,固有的认知也在频繁接受冲击。如果我们不想被社会淘汰,就需要保持学习的能力,以优秀的人为鉴,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坚持读书为乐,增长自己的见识,不断更新对生活的认知,从而更好地适应世界。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世上,什么事情最难?”然而,自我认知是个残忍的过程,就像一个人拿起刀亲手割掉身上的毒瘤一样,需要极大的勇气。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我们唯有求诸己身,向内索求,才有胆量面对真实的自己,拥有自我审查的能力。人生在世,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永远要相信,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一个人想要行稳致远,除了拥有过人的才华,更重要的是拥有自知之明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拨开迷雾,看清真相,不会在得意时自满,不会在失意时自卑;只有认清自己,才能在滚滚红尘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修炼成更好的自己。往后余生,愿我们做一个心里有一盏灯的人,清醒做事,谦卑做人。
作者:阿狸吃馒头。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