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庆: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画家

他是知名中国画、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家,

是陈丹青口中的“无锡阿叔”,

孔祥东眼里的“天生从艺者”,

是当今“大师”、“墨宝”横行的

画界中的一股清气。

在河之洲潘小庆作品展

11月2日起,

“在河之洲——潘小庆作品展”

在无锡博物院开幕,展至11月6日。

展出其148幅中国画近作,

分“乡情”“荷韵”“红尘”三部。

本次展览由无锡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江苏省作家协会、无锡市文广新局、无锡市文联、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无锡博物院、江苏天圣达集团、江苏省作家书画联谊会等协办。 

展览恰逢第十九届上海艺术节无锡分会场活动期间,距离潘小庆上次在无锡办展,已快有十个年头。十年磨一剑,有人替他的过于低调着急,潘小庆却在微信朋友圈谈起这次办展轻描淡写:“凑-热-闹  ”。

年少时因病学而未成,告别“工程师”理想,被迫半路出家,以画谋生,最终“落户 ”出版界,并因此结交众多名人;历任江苏人民出版社美编室主任,江苏省装帧艺委会主任,常年工作在南京,却爱童年起就深印在心底的家乡无锡的水鸟、鱼塘、荷花以及小桥流水、渔舟唱晚;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跨书画、写作两界,散文集《朴庐纪事》《朴庐闲话》和画册《潘小庆画集》《印度掠影》均受到好评,无锡走出的潘小庆长相欧化,着装清爽,虽然头顶装帧学家、名作家、名画家的头衔,谈吐间没有装腔作势,对话者能感受到其自然和诚恳,像极他笔下的荷花,不讲究宣纸笔墨和场景,提笔而就,有人情,有底气。

初出茅庐时受其帮助的陈丹青叫潘小庆 ”无锡阿叔”,并惊讶当年就享誉吴地的连环画手的水墨竟然也这般让人起敬意,发乎真情,倾其全力,他更没想到的是,当年终日嬉笑的“小庆阿叔”,竟是“完整留存着七十年代的美学训条,即:要深入生活,画老百姓。”

2003年的夏天,潘小庆来到林县太行大峡谷写生,在登临东山顶上的马鞍垴时,在一户姓郭的农家住了两天,觉得那里干净舒适,建议可尝试搞旅店。农家顺势向他求个名字,正好当时雨后云雾四起,缭绕山间,宛若仙境,潘小庆就题了 “云中旅社”,回去还很认真的写了,并邮寄了过来。农户拿到他的手迹后很高兴,从河谷里找到了一块花岗岩石头,用拖拉机拉到了山顶,又到山下的电脑部放大了题词,自己勾勒出字体轮廓,用了几天时间,一锤一钻,小心翼翼把字刻在了石头上,再涂抹上红油漆,从此“云中旅社”的石碑就矗立在了太行之巅。这段故事上了当地的电视节目,也成了书画圈的一段佳话,至今圈里有朋友去“云中旅社”,还会把照片发给潘小庆看。这件事也印证了潘小庆常说的一个艺术观点:艺术,本就是好玩,让生活充满乐趣。琴棋书画,画是末等,只是玩玩而已。但艺术,需要对生活与自然怀有真诚和特殊的敏感。

和那些因“市场化”压力日趋“世俗化”,“混圈子”,越发“油腻的画家不同,潘小庆退休后居住在南京,继续设计和编书,偶尔和亲友外出旅游,有时也邀三五好友小聚,亲自下厨,红酒白干,谈天说地,更多时间,闭门读读书,画画,写文章,悠然快活。他在《朴庐闲话》里这样表述他的心境: 画界,有人乐于探索,即便穷困潦倒默默无闻,仍孜孜不倦,值得敬佩,有人好弄“行货”,甘当省力来钱的小画匠,自我陶醉也无需指责。市场竞争的不规范,部分画家会对处境迷茫,这个时候,你就要知道自己是谁,作秀和造势的“名气”与“地位”,不能代表什么,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和历练。他很赞同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的一句话: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中。

图为展览现场

虽然已70多,但潘小庆保持着较高的创作量,他笑谈这和他家中98岁的继母不让他闲着,只要他在家就督促他写作画画有关,这样一来,倒也促进了他的高产,积累了大量素材,能为家乡办展提供“百里挑一”的作品。

“如今,艺术家这个词包含了很重的金钱暗示,好像你的作品可以卖到若干万,你才被认为是一个艺术家。为此,我自叹勿如——显然,我不是艺术家。我只是个喜欢画画、说说闲话、好抽烟好喝茶好白相(玩)的退休老头矣。”潘小庆这样说。

名家谈潘小庆

范小青作家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很多年前就认识潘小庆老师了,许多年来虽然联系不算很多,但也时时都会在关注中。最近,潘小庆老师的作品展以“在河之洲”为题,颇有意味,为之高兴,为之鼓舞!潘老师生于浙江丽水,长于太湖运河之畔的无锡,供职于长江之滨的古城南京,他对于水有着与生俱来的钟情与喜爱。他笔下的“乡情”、“荷韵”、“红尘”,以生动的画面展示着从他童年起就深印在心底的水鸟、鱼塘、荷花以及小桥流水、渔舟唱晚等劳动人民多彩的生活场景。他的画,以娴熟的技艺表现浓郁的乡土风情,饱含着画家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尤其可贵的是他以古稀之年,从北欧到南亚,周游列国,积累大量第一手素材,创作了一幅又一幅反映域外劳动人民生活的画作,当然,还有作为一位老作家的一篇篇随笔札记。其勤奋不辍,感人至深。

祝贺潘老师画展成功!

赵绍龙作家  书画家  江苏省作协书画联谊会会长

“在河之洲”画展是小庆兄退休后中国画创作成果的又一次检阅。

小庆在职时以书籍装帧设计和插图著称于世。退休后,他的创作激情喷涌而出,先后成系列地产生了大量中国画作品。这些作品,综合来看,在立意、造型、笔墨、形式美上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小庆的创作多来自生活的感悟和提炼,诚如他自己所云:“作为画者,我将一幅幅画作視为一件件有生命的物品,在笔飞墨舞中,我倾注了自己的情爱和好恶。”哪怕是小小的荷塘系列,“残香”、“芳菲”、“晨曦”、“醉秋”,无不来自细致的观察和感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乡情”系列更是几十年乡愁的沉淀和积累。在域外写生系列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流浪者)、“念我独兮,心之忧兮”(祈福)、“小本生意,安贫乐道”(悠然)等,均寄托着画家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多少同情与感动!

小庆具有很强的写实造型能力,这在众多的人物画上表现尤为突出。形体的准确,动势与神态的把控,人物细节的刻画,比之意象造型,更见难度。

从笔墨看,小庆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水墨的特色,画面既有骨法用笔,又有水墨交融,一片洇晕,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形式美感的把握上,包括点线面的综合协调,画面中的主从、虚实、对比、疏密、平衡、开合、呼应、色彩关系等等,都能灵活运用,恰到好处,十分得体。

在我们作家书画联谊会的团队里,小庆算得上是才华出众又活力四射的老帅哥! 衷心祝贺小庆画展圆满成功!

陈丹青画家  文艺评论家  作家

小庆师的每一帧画都用了心思,亦且画兴勃然,不是晚年的廉价墨戏,也不似老来寄托宣纸的泛泛闲情,而是观察细腻,发乎真情,倾其全力,对画中人的贴心写照。我没想到当年终日嬉笑的小庆师,竟是完整留存着七十年代的美学训条,即:要深入生活,画老百姓。若是以这训条的真意而转成今日的辞令,我愿说:爱你所画的人,带出理解与同情——即便是外国人。

是的,他是在画异邦人,不过细审之下,他笔下看待的印度孩童、少年、老汉、姑娘、僧侣、穷人,近乎于佛家的无差别——在小庆师眼里,他(她)们亦如金陵无锡、江南江北的本乡人,各有各的身世和运命,各有各的闲适与劳碌,或欢然,或悲矜,或呆滞,无奈而有奈地活着,都成了人世的风景,给一位中国画家看在眼里,画了下来。

有道是“画如其人”,机敏风趣如小庆叔,画画却是憨朴平实一路。四十年前与小庆叔一段江湖缘分,我二十郎当不懂事,只知欢喜他的性格,不曾体识他的画道,现在他的老来的作品,却使我对这位无锡阿叔有了迟来的了解,有了“人如其画”的一例。

谢春彦画家  文艺评论家  作家

潘郎者小庆兄,与我同年,却略小我数月。彼亦与我同行,调朱弄紫、施墨玩水数十年,总诚恳如一,仿佛无二致无二想者,真纸上修行人也,这在六朝金粉旧地的金陵城中,也是一个现实版的例外。淡淡如清水的小庆,现今又要开名之为“在河之洲”的画展,亦与其人其画恰甚。小青女史,大佬陈生,皆撰宏文为其张本,足证小庆之不小。吾草草之微,只趋从呐喊助阵而已。书画界现今都陷于丰沛的水草湿地,出生丽水的小庆兄大半生就行走在这汹汹肆肆的水边,他却意外地并没有湿了他足下的鞋,令我心生敬意,真也该小小庆贺的,不禁顺口一溜颂之,曰:

谁家燕子城头老,王谢风流总泡汤。

小庆久客烟水地,水边未必湿潘郎。

孔祥东作家  收藏家  美术评论家

我与潘小庆前辈交往于他在职和退休后,他天生就是一个从艺的人,或许除了与艺术沾边的事他不谙其余。退休后的他仍然受命各种设计,同时也以文字记述一鳞半爪的艺事和艺术感悟,我从中看到最多的是他的真诚,真诚的面对装帧设计,真诚的吐露自己的心声,最多的还是真诚的画画。

展览共分三部分,共148件作品。

1 、乡情  2 、荷韵  3 、红尘

 乡情系列
荷韵系列 
红尘系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