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祖:近代京津冀教育的根脉与衍生
考察近代京津冀教育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近代京津冀教育在自觉与不自觉地融合发展着,很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一、近代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天津是龙头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北洋大学堂设置有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头等学堂即现在之正科,以伍廷芳为总办;二等学堂即现在之预科,以蔡绍基为总办”。北洋大学堂创办之初设立二等学堂是为解决头等学堂生源问题,这与美国大学为解决本科生源问题在大学中开设预科是一致的。“美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无论是预科制,还是大学模式,都曾被引入中国。”在王文韶奏折中写到:“二等学堂,本年即由天津、上海、香港等处先招已通小学堂第三年功夫者三十名,列作头班;已通第二年功夫者三十名,列作二班;已通第一年功夫者三十名,列作三班;来年再招三十名,列作四班。合成一百二十名为额。第二年起,每年即可拔出头班三十名升入头等学堂。l903年复校后,北洋大学堂停办二等学堂,正式改办预科,召集旧生和北洋水师学堂学生补习普通学科为预备科,l905年毕业升入正科第三班,并将保定直隶高等学堂定为北洋大学堂的预备学堂。北洋大学堂的创建,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提供了实例。据《河北省志》记载,清末河北省建立有小学堂、中学堂和中等实业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初步形成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格局,但是缺少高等教育,没有形成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1895年北洋大学堂的建立,完善了直隶省(今河北省)新式教育的体系,使得直隶省成为我国第一个新式教育体系完全的省份(当时天津属于直隶省管辖)。
河北省立天津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天河师范学堂,也叫天津初级师范学堂,是天津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由胡玉荪创办。堂址在天津城西北角文昌宫北洋校士馆内(今红桥区西北角回民小学)。宣统二年(1910),该学堂归直隶省管辖,改称直隶省第一师范学堂(也称直隶官立第一师范学堂),1912年改堂为校。民国十七年(1928),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校名改为河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天津中等师范教育,根据《师范教育令》和《师范学校规程》,北洋女师范学堂于1912年春改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次年5月更名直隶女子师范学校。1916年1月,齐国梁任校长,改名为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直隶省(河北省)10所师范学校
校名 建校时间 地点 去向
直隶第一师范学堂 1905年 天津 省立师范学院附中
直隶第二师范学堂 1904年 保定 保定师专
直隶第三师范学堂 1910年 滦州 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
直隶第四师范学堂 1910年 邢台 邢台学院
直隶第五师范学校 1917年 宣化 宣化师范学校
直隶第六师范学校 1923年 衡水 衡水师专
直隶第七师范学校 1923年 大名 邯郸学院大名分校
直隶第八师范学校 1924年 正定 石家庄学院正定分校
直隶第九师范学校 1925年 泊头 沧州师专泊头分校
直隶第十师范学校 1905年 通县 北京通县师范学校(并入河北民族学院)
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前身为北洋女师范学堂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傅增湘任监督。堂址在天津河北督署西(今河北区天纬路天津美术学院)。该校为初等及高等小学堂培养女教员并促进女学的发展。初招学生46人,于是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开学。1912年春,改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次年5月更名直隶女子师范学校。1916年1月,齐国梁任校长,改名为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9月,又改名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增设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1930年秋,院校合并,总称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该院附设师范、中学、小学、幼稚园四部。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迁。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返津复校。1949年夏,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并入该校,改建为河北省立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天津美术学院前身)。
直隶省(河北省)6所女子师范
校名 建校时间 地点去向
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1906年 天津 并入河北师范大学
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1906年 保定 保定17中
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1923年 邢台 并入邢台学院
第四女子师范学校 1923年 宣化 宣化4中
第五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 大名原址保存完整,现为大名印刷厂
(学校师资在七七事变后迁往河南许昌)
第六女子师范学校 1925年(约)通县 北京通县3中
直隶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
直隶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始建于1921年,原为大名女子师范讲习所,1925年改为省立第五女子师范;1926年迁入天雄贡院(今现址)。1930年翻修建房数十间,1933年10月改名为河北省省立大名女子师范学校。1935年省拨专款扩建楼数十间,发展冀南女子教育,提倡男女平等,是冀鲁豫三省临界区妇女解放的策源地。抗日战争时停办,1947年大名县委在此办公,1958年县委迁出后由大名县医院使用至70年代末。现存大门及两侧房屋、3排办公及教学楼和东部学生宿舍近百间。五女师是全国民国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女子师范校址,原有格局未变,意义和影响深远。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春,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格林与高凌雯、王世芸、林墨青等人在此创办中学堂,名为“普通中学堂”。正月十九日开学,初招学生2班,不足百人。后增加到4班。每日上午习英文,下午习汉文。1903年2月,“普通中学堂”移至东门内仓廒街会所。铃铛阁校址移交天津知府衙门,改为“天津府官立中学堂”,因该址为天津有名的藏经阁,俗称“铃铛阁”,故又称“铃铛阁中学”(今天津三中)。由凌福彭任总办,汪开祉为会办,夏冕任监督。该学堂是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学,校歌中唱到:“析津文化,我校开其始;直省教育,我校最为先。”
1904年胡家祺继任监督。两年后,改名为“天津府中学堂”,王用熊(梦臣)任堂长;1913年改名为“直隶省立天津中学校”。1916改名为“直隶省立第一中学校”。1928年改校名为“河北省立第一中学校”,天津著名爱国教育家马千里任校长,他大力整顿校务,加强教学领导,扩充设备,使学校有较大的发展。1930年马千里病逝,天津近代教育家李邦翰继任校长,使学校有了更大地发展。1933年改称“河北省省立天津中学校”;1940年又改名为“天津特别市市立第一中学校”;抗战胜利后,又复名“河北省省立天津中学校”;解放后定名为“天津市市立第三中学”。
河北(直隶)省立中学一览表
原名现名
省立第一中学----------天津市第三中学
省立第二中学----------沧州市一中
省立第三中学----------河间市一中
省立第四中学----------唐山市十五中
省立第五中学----------遵化一中河北
省立第六中学----------保定一中河北
省立第七中学----------正定中学河北
省立第八中学----------易县中学河北
省立第九中学----------定州中学
直隶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
1924年4月,在现海河中学及解放南园这块兴学沃土上兴办了直隶省(今河北省)省立的第一所女子中学,称“直隶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校长先后是直隶省首批赴日女留学生、教育家步子方、步以諴。1928年6月更名为“河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1933年10月改为“河北省省立女子中学”,1949年8月更名为“天津市立第一女子中学”。是月定名为“天津市第一女子中学”。1968年因始招男生更名为天津市海河中学。
二、近代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人才在交流
郑朝熙,字际唐,1878年9月23日(清光绪四年八月二十七日)生于河北省衡水县郑家河沿村。其父英年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穷苦的日子。他自幼勤奋好学,每日打柴回来路上,他便立于村内私塾窗外偷听老师讲课。日复一日,被老师发觉,便考问他一些经史知识,都能对答如流,老师十分惊异。于是收留他在私塾当杂工,并管他饭食。老师非常喜爱这个勤奋好学的弟子,除了和其他学生一起学习外,还为他开“小灶”,做课外讲授。因此,他进步很快。16岁时在县里考中案首(即秀才第一名),一时名声大噪,结识了不少读书人。1908年他被保送东渡日本留学,考入仙台宏文学院专攻教育,并对日本中小学进行了考察。1911年,他应召回国,出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主讲《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并且亲自编写教材。1912年,他向北师大领导建议创办附属小学,作为师大学生的教学实践的基地。学校领导责成他创办北京师大第一附属小学,并担任校长。他以极大的热情,亲自规划学校,设计校舍,栽种花木,聘请教师,安排教学。1920年暑假,郑朝熙破例聘请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教师,年仅17岁的毕业生邓文淑(即邓颖超)和王贞儒为该校第一批女教师。1923年,为了解决城郊平民子弟失学问题,在北京齐化门(朝阳门)外蓝旗营房附近,创办北师大附小第二部,取得了民办公助因陋就简办学的经验,并在报刊上发表了《蓝旗营房办学经验》的论文。从1912年9月至1927年10月,郑朝熙在北师大一附小任校长达15年,为该校的发展呕心沥血,使该校闻名京城。
1927年秋,郑朝熙应交通部长叶公绰聘请到津浦铁路局督察处育才科任视学,撰有《扶轮小学视察记》一书。1928年9月,应河北省教育厅长曹秉国之请,到河北省冀县省立第六师范任教,教授“教育学”和“教学法”课程,并兼任附小主任,继而被任命为六师校长。1930年11月,郑朝熙因病辞职回北京治疗。1930年底病愈后,在河北省教育厅任小学科科长。不久,调天津市教育局督学处主任;1933年,他还兼任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实习课指导教师。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郑朝熙退职,拟自办一所小学。他向河北省银行贷款联币六万元,购买了在六区(今河西区)杭州道袁世凯第九妾的一所房子改建为校舍。于1938年,创办天津特别市市立女子师范学校小学部,任校长,并组织“学生家长助校委员会”,动员社会名流及工商业者协助办学。1942年1月,更名为天津市第51小学。1946年8月,该校改为天津市第六区中心国民学校。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天津市党部主任委员时子周委托老教育局长邓庆澜在下瓦房恢复天津市立师范学校,郑朝熙是筹备组成员。1946年9月,“市师”复校上课,郑朝熙任教务主任,兼教育学、教学法课程。“市师”复校后,以郑朝熙任校长的天津市第六区中心国民学校改为市师附小。1947年在台北路16号增设分校(现为河西区湘江道小学)。郑朝熙与邓庆澜、孙世庆(北京师大二附小主任)有“北方教育三杰”之誉。
陈宝泉是我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伟大的爱国者和拓荒者,从书刊编辑、小学教师(天津民立第一小学堂教员)到大学教授(南开大学),从小学教务长(天津地区各小学教务长)到大学校长(北京高师校长),从直隶学校司、清廷学部到中华民国教育部,再到河北省教育厅,他是能够与时俱进的教育家,服务于教育界近40年,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担任北京高师校长时期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三、近代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会考牵了头
挚友何德骞兄送给我一份珍贵的文献复印件《河北省二十二年度(1933年)中学学生毕业会考纪要》,此件说明八十六年前以河北省教育厅牵头,京津冀学校就搞了毕业会考,参加的学校:
1、天津参加会考的中学22所,有铃铛阁省立天津中学(男)、大营门省立天津女子中学(女)、北洋工学院、私立工商学院、私立南开中学、私立南开女子中学、私立究真初级中学、私立河北初级中学、私立天津汇文中学、私立觉民初级中学、私立新学中学、私立中日中学、私立震中初级中学、私立老西开初级中学、私立广东初级中学、私立中山初级中学、私立河东初级中学、私立中西女子中学、私立圣功女子中学、私立三八初级女子中学、私立耀华初级中学、女师学院中学部等。
2、河北省有19所中学,其中保定;省立保定中学、省立保定女子师范中学部、私立育德中学、私立志存初级中学、私立同仁初级中学、私立民生初级中学、私立景仁初级中学、私立培德初级中学等8所中学。唐山省立唐山中学、私立丰滦中学、私立开滦初级中学、私立培仁初级女子中学、私立淑德初级女子中学等5所中学。沧县省立沧县中学1所中学。正定省立正定中学1所中学。河间省立河间中学1所中学。遵化省立遵化中学、私立遵化汇文初级中学2所中学。易县省立易县初级中学1所中学。定县省立定县初级中学。
北京参加会考共5所,其中北平省立北平高级中学、涿县私立育才初级中学2所中学;通县省立通县女子师范中学部、私立潞河中学、私立富育女子初级中学3所中学。
另值得一提的是何德骞先生先叔何毓秀时任省政府秘书(由安新县長提拔的)在省第一次行政会议的议案提到普及幼稚园教育,当年很不重视幼儿教育,何毓秀县长首次由河北省提出议案督促在河北,天津,北平加以推行,这是鲜为人知史料。
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京津冀在同一块土地上生存,自然、社会、人文条件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人为地把京津冀隔开,各自发展,都发展不好,还是协同发展好。河北省,包括天津,为辽、金、元、明、清各代的畿辅[1]重地。明代以前,未建行省。明代划为北直隶,隶属京师。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改北直隶为直隶行省,设巡抚,驻大名,是为本省有省会之始。
天津曾是河北省省会,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直隶总督又由保定移至天津,天津始为直隶省会,达26年。1928年(民国十七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10月11日,省会由天津迁往北平(1926年7月北京改称北平)。1930年10月,又由北平迁回天津。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保定旧督军府设立了保定行营,历时三年,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3月结束。1935年6月,省政府由天津迁至保定,定保定为河北省会。天津作为省会又5年,共31年。自1937年至1949年8月,河北省十二年未设省会。1949到1958年省会在保定。1958年,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天津。1966年,因战备再次内迁保定,1968年迁石家庄至今。天津在建国后作为河北省省会8年。也就是说天津作为直隶省、河北省省会先后达39年。天津、北京、河北亲如一家,密不可分。
天津、北京、河北的教育至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李大钊的母校北洋法政学堂为例,1914年6月,直隶省(今河北省)当局决定将保定法政专门学校,天津高等商业专门学校(也称直隶高等商业专门学校)并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改称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北工业大学1903年源于北洋工艺学堂,百年来始终在天津,那是理不清,心连心。
从近代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历史的经验告知我们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1]畿辅:音ji fu畿,京畿;辅;三辅。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张煌言《师入太平府》诗:“天骄取次奉冠裳,畿辅长驱铁裲裆。”清代直隶省的别称,如《畿辅通志》。”
作者简介:张绍祖 副教授,1941年12月生,山西平定人,1961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校。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退休),曾任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员、天津市河西区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理事等职。现任天津国学会理事、天津口述史研究会理事、天津教育史研究会理事等。长期从事天津地方史研究,重点研究教育史、电影史、名人名楼。编著有《津门校史百汇》《近代天津教育图志》《中国天津电影史话》《倪嗣冲与天津倪氏家族》等。近年来,主编《天津河西老学校》《荣园——人民公园》《水产教育家张元第》《河西原点下瓦房》《德租界前世今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