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的背后是什么?
(朗读者:赵朋)
世间凡事做了都会留有痕迹。
学生的作业。
机械设备运行的参数。
银行卡的流水。
旅行家的日记。
海岸上的贝壳。
管理者的管理记录……
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许许多多的痕迹,无论你理会还是不理会,无论你重视还是不重视,它每天都在发生着。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许许多多的痕迹,又被时间无情地磨平,在时光中消失。
重视痕迹是对的。在许多领域,痕迹的价值不可小觑。
然而,过度的重视痕迹,尤其是只重视纸面上的“痕迹管理”,在某种情况下既是资源的浪费,也是形式主义,甚至是弄虚作假。对此,许多人包括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可谓心知肚明。
“抓铁有痕”的“痕”是“抓”的力度,是做事的结果,不是当下某些人认为的留在纸张上的文字。用纸张上的文字痕迹代替做事力度和的结果,“结果”一定会是千奇百怪。
纸张上的“痕”很好抓。这也是体制内的一些人应付上级且长年惯用的极“聪明”、极省脑省力且又“立竿见影”的做法。
常常是检查者掀一掀看一看。
常常是被检查者提前抄一抄补一补。
常常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
有更甚者,刚刚播下“种子”就要“收获”,刚刚下发文件,或是刚刚开完会议,就让下属基层单位上报告落实情况。下属便不得不去制造痕迹。
古有“纸上谈兵”一说,现在是不是应当增加“纸上落实”。
于是,就出现了上级刚刚检查完企业的安全学习记录、安规考试结果、安委会召开等情况,且文字“痕迹”全面到位,检查组刚刚离开企业,企业就发生安全生产重大事故的事情。而且,这一现象已经不是个案。
前些日子,一个朋友夜里一点多还在发朋友圈。关心地问候一下那么晚怎么还不休息。朋友说,不只是这一晚啊,为了迎接检查补材料,我们部室的一帮人全都已经好几天晚睡早起了。除了自查总结、PPT,光是迎检资料就装订了二十多册……
过度的“文字痕迹管理”不但浪费资源,已经给一些工作人员留下了怕检查、厌烦检查、厌烦文字的心理阴影。
古有结绳纪事。
也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铸器说明。
更有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史记》等等。
这些痕迹,给我们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与灿烂的中华文化。而当下的过度的“文字痕迹”能给我们留下什么呢?
尤其是当“应付”二字伴随着这些“文字痕迹”生成的时候,这些照搬照抄或是直接从网上直接荡下来的“文字痕迹”,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可操作性,不过是一些没有入脑入心、不能落实的文字游戏,甚至是文字垃圾。
许多事物是不能用文字痕迹去甄别和衡量其价值与正误的。
无论是以往还是当下,纸张上妙笔生花的文字痕迹,一如美丽的黄山云雾,遮住了多少事情的真像。
从纸面上看,措施齐全、方法得当。实际做起来却是信马由缰、我行我素。
从纸面上看,工程、采购招投标流程依法合规。有多少合同文字的背面却是甲乙混合、串标、围标。
许多事物留下的痕迹,在于行为而不在于语言和文字。
比如忠诚,能用其人抄写的文字作为衡量的惟一佐证吗?
比如思想,能用其人在会上发表的照文宣读的言论作为真伪的惟一佐证吗?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重要的痕迹是要看其人干了什么,做了什么,干与做的结果是什么。是不是真抓了“铁”,而不能过度地崇尚文字痕迹,更不能干不干无所谓、做不做无所谓,有了文字就是干了做了,写得越好、如此的痕迹越多,就是干得好做得好。这本是文牍主义。
纸张的正面是文字。
纸张的背后是行为。
行为管住了,行为正确了才是最好的痕迹管理。
大脑是主思维的,只有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抓住了事情的根本,才会有“抓铁有痕”的效果。因此,围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必须建立优秀的文化,必须提高自动自发意识,主观上入脑入心了,才会有主动的正确的行为。
鹰的翅膀再硬,它不想飞的时候也不会展开双翅。
人的能力再强,不走心的时候不会去“抓铁”,更不会在铁上留“痕”。
应当降降温了,过度的“痕迹管理”。
上一篇:“中国大妈”这是怎么了
河边柳,用生命与你一起顽强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