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学习最有用的地理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文化艺术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戏曲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文化因素也参与其中。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以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1984年普查全国,发现已有360个剧种。其中,跨省区的大剧种9个。除京剧分布于全国以外,多数剧种有专门的分布地域。每一个地区依托于自己不同的区位因素都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曲艺文化。可以说,这也更加促进了我国戏曲的繁荣。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其前身是徽剧。清朝时,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后来,徽剧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现已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著名曲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定军山》等。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她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 )之一,现流行于河南及周边省份。专业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著名曲目有《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她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在国外也深受欢迎,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的著名曲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等。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其他的著名曲目有《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秦腔是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著名曲目有《三滴血》《黄花岗》等。从乐器上来看,南方多丝竹乐,如二胡、扬琴、笛、箫、笙等,音色细腻。从唱腔上来看,南方戏曲清丽、委婉,男角也宜女子扮演。这可能跟江南水乡山明水秀、人烟稠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长,歌声不需要传送到很远的地方有关。到了北方,听到的是铿锵的鼓声、高亢的唢呐、悠远的古筝。而北方戏曲,如秦腔,则高昂响亮,这也跟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由于高原、山地地区山高人稀,人们有时需要吊着嗓子招呼同伴。另外,高原山地中引歌高唱,还可以抒发情怀,驱散寂寞。因此,在山歌中常有吆喝演唱而成的喊句。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从不同地理分布上形成的不同剧种可以看出,戏曲的形成与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地理因素的多样,导致了各地戏曲的风格特点有明显的不同,大致呈“南柔北刚”的地域差异。也正是这些多样的戏曲形式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不过,就在此说正盛时已有人指出其谬。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这就明明白白地否定了戏曲角色“反喻”的说法。
那么,“生、旦、净、丑”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生戏曲行当名。生的名目最初见于宋代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相当于北杂剧的“正末”行当。历代戏曲界均沿用此名目,将剧中“净”、“丑”行以为的男性角色统归于生行,生行便成为戏曲表演行当中的主要类型之一。根据角色的年来、性格、表演特征、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至可分为“唱功老生”、“末”、“外”、“长靠武生”、“小生”、“武小生”、“翎子生”、“穷生”等。
旦戏曲行当名。旦之名始于宋杂剧,即宋杂剧中的“装旦”。在元代杂剧中,旦行又分为“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同“正末”是两个并重的主要行当,正旦扮演剧中的女主人公。明清以后,旦行泛指扮演舞台上的女性角色的行当。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表演特征。可分为“正旦”(即“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亦名“花脸”。戏曲行当名。净之名源于宋金北杂剧中的“副净”。原来扮演亦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主的喜剧角色,后世渐专工扮演性格粗犷、性情豪放、形象高达的男性角色。在舞台上,以宽宏厚实的声腔,大幅度的身段动作,刻画粗犷、豪迈的人物形象。讲究工架大,勾大花脸的脸谱
丑戏曲行当名。从宋元杂剧到现代,各戏曲剧种都有这一行当。因为在鼻梁上先抹一小白粉方块,然后勾画脸谱,所以俗称“小花脸”以区别于“大花脸”。又同净行中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故又俗称“三花脸”、在舞台上,专门扮演行动滑稽、语言幽默。相貌丑而不怪,很风趣的男性角色。有时也扮演性格奸诈。内心险恶、吝啬卑鄙的任务。要求语言清脆,吐字清晰,重做功、念白。根据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丑行又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