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百冬:关于喝酒脸红脸白,你知道多少?
喝酒也有健康饮法
一是多喝白开水或者是清水,为体内补充水分,恢复体内水分平衡。
酒精有改变肌体细胞内外水分平衡的作用。通常,体内水分的 2/3 都在细胞内,但是酒精增加后,细胞内的水分会移动到血管中,所以虽然整个身体的水分不变,但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了,也会觉得干渴。酒后想喝水就是这个道理。不论是哪种原因,充分摄入水分都是没错的。“醒酒水”自古以来就是缓解酒后不适的方法之一。在满满的一杯水中混入三小撮盐并一口喝下去,会刺激胃,使食物易吐出。
二是按理论速度喝酒,或者放慢喝酒速度。 理论速度,即不超过肝脏处理能力的喝酒速度。肝脏分解酒精的速度是每小时约10 毫升,酒中所含的纯酒精( 乙醇 )的量,可以通过酒瓶 标签上标示的度数计算出来。比如,酒精度数为 16% 的 250毫升酒,用250毫升 ×0.16=40毫升,那么酒精的量就是 40 毫升。如果一个人花 4 个小时喝完,那么平均每 小时摄入的酒精量是 10 毫升,刚刚符合肝脏的处理速度。按照这一速度喝酒,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酒精对肝脏的负担。
三是饮用运动型饮料和果汁也有效。过量喝酒的第二天早上醒来,嗓子常常感觉很干渴,此 时体内残留有酒精和有害物质乙醛,应想办法尽早将其排出体外。含无机盐和糖分的饮料, 除了有水分补给作用之外,还有消除体内酒精的作用。运动型饮料和果汁效果就很好,特别是运动型饮料,其成分构成接近人的体液,易被人体吸收,不仅对宿醉有效,喝酒时如果一起喝,也可防止醉得太厉害。此外,用含有茶多酚和维生素 C 的茶,或者用柠檬和蜂蜜做 成的蜜汁柠檬水,对于宿醉也很有效。需注意的是,不管哪一种饮料,如果太冰凉,有效 成分都不易被吸收,所以应喝温热的饮料。
四是喝芦荟汁,降低血液乙醛浓度。芦荟带刺的绿色部分和其内部的胶质中含有多糖体、糖 蛋白等物质,能降低酒精分解 后产生的有害物质乙醛在血液 中的浓度。因此,在喝酒之前,如果喝些芦荟汁,对预防酒后 头痛和恶心、脸红等症状很有效。此外,芦荟中的苦味成分芦荟素有健胃作用,可治疗宿醉引起的反胃和恶心等。
五是喝些蜂蜜。蜂蜜能帮助分解酒精。蜂蜜富含果糖、葡萄糖和维生素 C,古时即被用作防止醉酒和消除宿醉。尤其是蜂蜜中的葡萄糖有利于直接被人吸收,可以分解酒精。
六是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减轻肝脏负担蛋白质和脂肪在胃内停留的时间最长,所以最适合作为下酒菜。为避免摄入过多高蛋白质食物,导致发胖,最好选择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鱼贝、瘦肉、鸡肉、豆制品、蛋、奶酪等, 以及用这些食物制成的汤,这些食物对肝脏功能有益,且不会对胃造成负担。有人喝酒后喜欢吃口味重的食物,如油分多的拉面,这些食物会给胃肠带来负担,延长醉酒的不适感。
中医认为,很多食物有“解酒”的功效,如萝卜、香蕉、梨、柚子、西红柿、水蜜桃、枇杷、桑椹、葛花、菊花、扁豆等,葛花解酒汤等更是解酒名方。但中医的 “解酒”主要是指不同程度地缓解头晕、呕吐、反胃等酒后不适感觉,缓解的效果也因体质而异。
解酒茶:单用葛花 10-15 克,加茶叶少许煮茶饮之即可奏效,很多解酒药都以之为主药。葛根也可治疗大醉酒,现在有葛粉出售,冲服即可,方便很多。
酒后4小时不吃药,吃药七天内不喝酒
关于酒后服药。
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在体内代谢的整个过程大致需要2~ 4小时。因此,在饮酒后4小时内,建议不要服用任何药物。
关于服药后(或服药期间)饮酒。
有些药物与乙醇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如果同时饮酒,可能会降低药物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头孢 (尤其是头孢哌酮)遇到酒精而引起的双硫仑反应,轻则面部潮红、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口中有大蒜样气味,甚至发生休克等;严重者可导致惊厥、呼吸抑制、心肌梗死、急性心衰甚至死亡。
除了头孢类药物外,在服用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等药物期间饮酒,也可能引起双硫仑反应。一般来说,被药物抑制的乙醛脱氢酶4~5天才能恢复。为了安全起见,临床上一般建议在服用头孢期间及停药后7天内均不得饮酒。另外,乙醇能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增强降糖药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在服药期间饮酒,易出现低血糖,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氯磺丙脲与酒同服,会引起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双胍类口服降糖药与酒在体内相遇,很容易引起酸中毒。
那么,我们在吃中药可以喝酒吗?当然是否定的。吃药期间喝酒,如本来是收敛固涩的药, 会在你喝酒后随酒性发散,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对你造成伤害!酒性燥热,容易伤阴动火,耗散正气所以中医有:酒使气散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