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曲》唐·李益

汴河曲

唐·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注释
汴水:汴河。唐人习惯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
宫阙:宫殿。这里指汴水边的隋炀帝行宫。
已成尘:已经成为断壁残垣。尘,尘土。
长堤:绵长的河堤。堤,河堤。
愁杀人:把人都愁死了,形容过于发愁。

译文
汴水悠悠东流,仍是一片春色,但曾经奢华的隋宫已是一片残垣断壁。
行人啊千万别望在长堤上观赏美景,因为当春风吹舞着杨花时,那种情景,最会令人惆怅万分。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此诗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诗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映衬,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寄寓深远。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诗人在开篇写因汴河水引发的诗人对历史的回忆。汴水碧波荡漾,缓缓东流,堤岸上春柳随着清风飘荡,显出无限柔情,两岸都笼罩在一片花红柳绿之中,到处都是一片春光无限。诗人写春,但没有具体描绘春的景象。但是诗人巧妙加上了“无限”二字,便使春意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带上某种象征色彩,而且唤起汴水两岸春色无限的联想。

  接着诗人联想到“隋家宫阙”,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炀帝华丽的行宫,现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已成尘”,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昔日华丽消失殆尽。诗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世事沧桑变迁之意油然而生。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所说:“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末两句继续写汴河岸边典型的景物,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柳絮随风飘扬,飘飞如雪,原是骀荡(dài dàng使人舒畅的,多用来形容春天的景物。例:春风骀荡)春光的标志,这该是让人心情舒畅的春色。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不免惹人欷歔(本意是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通常指:感慨,叹息的意思)慨叹。这些春色如今见证着历史,而当年隋炀帝沿堤栽种柳树,本是他南游奢华之举动的一个点缀而已,到头来它却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的杨柳和飘飞的杨花,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怀,在怀着历史沧桑感的诗人眼里,它们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象征(杨花与杨隋构成一种意念上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后人面对这垂柳,不禁生发出繁华易逝、历史永恒的感慨。不过更使人感怀不已的,或许是这样的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人从亡隋历史中汲取教训。在“风起杨花愁杀人”这种强烈深沉的感伤中,分明隐现着衰颓时世的面影。这也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深切担忧。

  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题内“汴河”,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

  这首七言绝句,对比的运用,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诗人将吊古伤今之情融入到了春色中,委婉曲折,感情深沉。最后伤今之笔,将诗人的忧国愁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阅读理解

(1)具体分析本诗前两句中所展现“无限春”和“已成尘”今夕对比的场景,说说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正面描写了汴河无边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两岸绿野千里,真的是春光无限。但是汴水边的隋炀帝的行宫,虽然春色常在,但是当年豪华的隋宫已经荒芜颓败,荡然无存。强烈的对照不仅引起了诗人吊古伤今之情,深沉的历史沧桑的感慨也由此而发,诗人的悲怆之情油然而生。

(2)诗歌的第二句除了反映了隋代繁华消逝这一层含意外,还有什么更深的意旨?

诗人不仅仅是在陈述隋代繁华尽逝这样一种客观现实,更重要的是借古讽今。尽管隋朝已逝,覆辙在前,但是当代的统治阶级却并没有从隋亡的历史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人,这是诗人在后两句诗歌中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  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② 不较多:差不多。

【小题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小题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小题1】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解析【小题1】注意题干中的“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分别解析即可,李诗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皮诗则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小题1】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李诗以描写为主,皮诗以议论为主。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4分)

(2)诗歌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1)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望中一片无边春色。引发人的想象,使本来比较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地过渡到第二句。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2)乐景写哀情。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为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是:尽管惰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记得刻才识。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日。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

(0)

相关推荐

  • 隋唐文学史之隋代文学概说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自立,以其父杨忠受封随国公而杨坚袭爵,故立国号为隋(去走之,示以不迁之义).隋政权在杨坚领导下灭梁平陈服岭南,实现了全国统一.中国自南北朝以来270余年的分裂局面,到此结束. 隋 ...

  • 和谷:回望隋朝

    黄堡文化研究 第358期 回 望 隋 朝  和 谷 九个月取得天下,三个月统一全国,十余年海内大治.这样的成就,中国历史上唯有隋文帝杨坚一人!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没有赢政的祖荫,没有刘邦的豪放, ...

  •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绝句·汴河曲·李益

    <汴河曲>   [中唐·李益·七绝]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曲>,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汴河,又称汴水,是唐宋人对隋炀帝杨广于 ...

  • 第49讲:【古代文学】

    隋炀帝诗歌的成就和影响从诗歌的内容和特点来看,隋炀帝在诗歌创作方面是很有成就的.不仅如此,他的诗歌对后世还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隋炀帝诗歌的成就隋炀帝在隋代诗坛上,成就很突出.他利用自己帝王和诗人的双重 ...

  • 《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零二首《汴河曲》(李益)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汴河曲      [中唐·李益·七言绝句]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 ...

  • 《写情》唐 · 李益

    写情 唐 ·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译文] 卧在珍贵的竹席上,思念悠悠随流水远去.风云突变,千里佳期一下子破灭了.从今以后再也无心欣赏那良辰美景了 ...

  • 宋·蔡确《悼侍儿》、宋·乐婉《卜算子·答施》、陆游、唐·李益、纳兰性德这五首诗词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从古流传至今的诗词数不胜数,并且有很多已经收录到中小学课本当中,在那些经典背后,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你都知道多少? 悼侍儿 宋·蔡确 鹦鹉言犹在,琵琶事已非. 伤心瘴江水,同渡不同归. 宋神宗去世后,以 ...

  • 宋·刘子翚《绝句送巨山》、唐·李益《写情》、唐·李冶《明月夜留别》三首明月夜的古诗,三种不同的人生况味,看哪一首能够打动你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的明月气势磅礴,是诗人仗剑远游的壮志豪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明月雄浑阔大,是远方游子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

  •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外弟:表弟.言别:话别.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  ...

  •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 ...

  • 《从军北征》唐·李益

    从军北征 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释 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碛 ...

  • 中唐李益的七言绝句

    李益(约公元750年-约公元830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唐代诗人.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