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五步论

哲学上有个认识论与实践论相统一的命题,叫做“知行合一”,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后来,也有人在其中增加了一点,叫做“知信行统一”,认为在认识与实践之间,有一个衔接和转化的环节,可以名之曰“信仰”或“信念”,这既是对认识的升华,也为实践提供更为深厚执着且持续稳定的内在动力。这也是现在讲的“四个自信”问题,还有达成普遍共识即奠定共同思想基础之意。在此之后,又有了“学思践悟”四字诀的概括。一方面,对“知”的认识和理解进行了拓展,包括学、思、悟;另一方面,对“知”与“行”的实际关系做了深化,增强了对“知”与“行”相互作用的能动把握。

今天,我看到过去收集复印的几页字帖,情不自禁地一边看一边模仿写,还在一边的感慨和思索。结合这个举动,以及现实的人际关系,我联系起认识论与实践论相统一的问题,具体分解来看,便产生了一个可以概括为“五步论”的粗浅看法。

第一步是看。看是什么?就是发现。通过看,发现美好,被吸引,获得艺术上的审美上的强烈感受。什么感受?就是怦然心动,就是一见倾心,就是相见恨晚。这种见识,一定是与自己脑海中已经存在的认知经验和审美情趣有了碰撞,撞出了火花,所以才叫人激动、兴奋。比如,茫茫人海中,有一女孩与你不期而遇,叫你眼前一亮。

第二步是想。激发起人的某种兴趣、欲望,就是想。进而就想体验,就想与之发生联系,就想得到,就想也成为那样,这种想法,可以把一定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关注点,一步步强化、升级,郁结在胸中就变成理想、幻想甚至信念或欲望,为了实现它进而还要变成一个目标,制定计划,甚至运筹帷幄,顶层设计,有相应的战略和策略。比如,对于一见倾心的女孩,你就心动起来,萌生了跟她交往的想法,就想着如何去接近她追求她。

第三步是摹。看见美好,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但在独立去做之前,还有一个准备的阶段或环节。比如写字就是比着你喜欢的字帖,一笔一划的临摹,进行练习,这是学习中的“习”,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包括东施效颦、鹦鹉学舌,都是这种类型,不过是不得法、没有掌握要领、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盲目的表面化形式化的模仿而已。所以,临摹,模仿,练习,前提是对看好的对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科学的认知,这是练习者的主心骨。所谓画虎之前,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虎的形象,这样练习下笔才有的放矢,寻到法门。比如对于要追求的女孩,你就会根据她的特点和习惯,投其所好,尝试各种方式去接近她,让她注意到你,努力让她对你产生好感,产生共鸣。

第四步是做。经过临摹、模仿、练习这个准备阶段,取得一定经验和技巧,有了一定的感觉,再去做就有些把握,有些眉目,就有了继续下去可能越来越好的线索和预期,假以时日,学思践悟,最后一定会有所成绩。但是,如果害了急性病,练习阶段草草收场,直接进入做即实践的阶段,就知道做起来有多么的不易,事非经过不知难,很多美好的想法,在实践中碰了壁,或者陷入汪洋大海,而感到迷茫,这做,这实践,就越发的艰辛,越发的悲情。比如,你跟心仪的女孩,有了一些感觉,就不能老是羞羞答答的,这时候就该直接交往,差不多就是搞对象的阶段了,俩人得实际地相处一下。

第五步是结。做了一段,就该总结一下,看有无必要、能不能坚持做下去。比如跟那女孩相处了一段时间,俩人来不来电,到底合适不合适,是分手,是做朋友,还是结婚,这时候就该做决定了。我们知道,做是一回事,但贵在坚持,难也难在坚持。总结起来,不外乎三种情形:其一种是做不下去了,越做越没信心,越做越感到绝望,不得已半途而废了,美好到头来成为一场空,一个幻梦。其二种是受到一定影响,虽然没有学到精髓,不能做得像人家那样好,但总的来说,自己还是有很大提高,并且在自己以后做事当中,还能看到其影子,就是归去始惊身染香那样的境界。其三种是学以致用,渐入佳境,不仅学到了精髓,掌握了要领,学做得有模有样、惟妙惟肖,学有所获、学有所成;而且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了突破,有了革新,自成一派。这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就实现了新的飞跃。这是所有美好应有的一种前景和最好归宿,代表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步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还是有一点启发意义的。对照五个环节,检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有所镜鉴,有所遵循,进而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优化人生,融洽人际关系。

(0)

相关推荐